APP下载

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2016-05-30冯榜全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

冯榜全

【摘 要】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对于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很难准确掌握,在练习题目时也不会灵活运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和体会,从生活出发,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练相结合,才能对摩擦力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高中物理;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

关于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是高一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在练习题目时也不会灵活运用。教材中说:“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学生在课后练习时,很难准确把握,常常会把问题混淆不清,动静难分,相对于谁运动分不清楚,从而增加了解决题目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一难点、清晰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呢?

一、强化概念理解,明确产生条件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无论是静摩擦、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①两接触的物体间存在着挤压作用(即存在压力),即物体间的直接接触;②接触面不光滑、粗糙;③接触面间有弹力存在;④两物体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很显然,若两个物体不接触或虽然接触,但接触面是光滑的,则不存在摩擦。若只满足条件①、②而缺少了③、④中的任意一个,也不会有摩擦力存在。如一块砖紧靠在竖直墙面,放手后让其沿墙壁下滑,也就是不具备条件③,即相互间无压力,因此砖不能受到摩擦力作用。又如静止在粗糙面上的物体,它就是缺少条件④,也就不存在摩擦力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相关题目的训练,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二、了解摩擦力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点,摩擦力也一样有其特点,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而遇到实际问题时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教学中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分析的同时,本人已总结出摩擦力具有显著的三个特点:接触性、被动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和与接触面大小无关性。对于接触性,即物体受摩擦力的作用,物体间直接接触(反之不一定成立),这一点已经包括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而被动性,即摩擦力随外界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难点,学生往往缺乏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重点指明,通过列举生活中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对于第3个特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与接触面大小无关性),学生最容易忽略,更要强调,加深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同学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并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对摩擦力的概念中的“相对”两个字理解不够而造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呢?

(1)根据生活中亲身体会。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一根手指轻轻地压在桌面上,并让手指沿着桌面缓缓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多次重复此动作,从中体会桌面对手指的摩擦力的方向,及手指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

(2)根据书中的定义。在最初学习摩擦力之时,学生都是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来判断摩擦力方向的,而学生对定义中“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不够准确,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又往往会混淆了“运动”和“相对运动”这两个概念。因此,对这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而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以跟这个物体接触,且该物体相对于其有运动的那个物体为参照物的。当然,静摩擦力亦是如此,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3)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随着学习的深入,当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也可让学生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4)根据平衡力。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即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这时我把摩擦力“拟人化”了,而把此时摩擦力的作用命名为“帮忙”,并把“帮忙”概括为三个原则:需要“帮”则“有”,无需“帮”则“无”;只“帮”“小”的,不“帮”“大”的;适当的“帮”,不“多”“帮”,不“少”“帮”。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体会上述三个原则,并能深刻理解上述三个原则中加引号的几个字的物理含义后,就会很容易地弄明白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及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了。从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此类问题。

总之,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和体会,从生活出发,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准确地对摩擦力的方向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罗章镜.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的侧重点[J].西藏教育,2011(09).

[2]赵秀峰.如何理解摩擦力[J].学周刊,2011(10).

[3]张肖肖.对静摩擦力教学的两点创新处理[J].新课程学习(下),2014(10).

[4]王晓红.“摩擦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年07期.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怎么学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高中物理学习中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基于新高考要求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