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创设探究
2016-05-30杨少华
杨少华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作为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中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在导课时让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可见,通过人人参与操作,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能从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3.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4.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置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捕捉学生求异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为我们教与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倡师生之间互助交流。教师要改变角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和授业者,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平台,教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寻找一个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智慧的窗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忽视了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改变教师是主讲、学生是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特征。让课堂成为“动态的群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知道数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以学生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为基础,在数学领域才有可供他们思考、开拓和发展、发表见解的思维材料。这样我们必须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