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
2016-05-30李亮
李亮
摘 要: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针对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扭转当前高中作文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直接体现,占据语文高考分值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费尽口舌,始终激发不出学生的灵感;学生搜肠刮肚却只是些空话、套话。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改革作文教学,成为教师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写作,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而言,都是令他们十分头疼的事情,有研究者对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70%以上的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不感兴趣,因为这些题目或者出于应试考虑令学生反感,而且有些作文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写作训练费时多、收效慢、教学积极性不高,宁愿将更多的力量放在收效较高的阅读教学上,因此对于作文教学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倾向于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开头、过渡、结尾等程序化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三)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活力
文章内容干瘪、空洞,没有思想感情,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写生活中的事多流于表面,记流水账,没有打动人心的亮点。有些学生写议论文,会选择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但也只是流于表面,不能够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也难以见到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生硬拼凑,或者呆板乏味,难见佳作。
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探析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的中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每天重复着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单调的生活状态中,久而久之,就变得迟钝麻木、毫无激情,所以,在沉重的负担之下,他们很难用释然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生活,也就很难发现能触动他们文学感悟的生活素材,更很少有细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写作中也就难以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难以发现生活中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并将之诉诸文字。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缺乏积极主动写作的意识和动力,不能够在写作主动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生硬地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写作知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写作技巧。再加上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进行实践。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难以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他们在作文时,只能胡编乱造、寻章摘句、抄袭拼凑。
(二)教师教学功利性强、随意性大
教师的作文教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怎么要求就怎么训练,有着极大的功利性。近年来,高考倾向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经常选择命题作文,于是教师就大量地针对学生展开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忽视了写作的规律与特点,更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研究。
高中作文教学没有一套系统的教材,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整体性的计划,随意性大,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常常是教师一人说了算,从命题、修改、评价,学生都很少参与,这样就加剧了学生对作文的厌学情绪,作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写作只是应付了事。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
长期以来,学生都无法参与到作文的评价过程中,作文写得好不好,全凭教师一人定夺,学生没有发言权,这样就很容易失去评判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而且,教师对于作文的评判,采取的是统一的标准,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被忽略。再加上,教师往往是从应试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写得好不好,那些真正能够反映学生所思所想的写作,经常因为背离了考试标准而受到老师的否定,此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无形中引导着学生说假话、说空话。
三、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如此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立足教学实际,以学生为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革新观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一)革新教师教学观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的作文教学观,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性,遵循学习规律。
1.遵循規律
好的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没有学生的所思所学,就是没有血肉的躯干。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调动内在的情感因素去体验生活,只有当外部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相互产生碰撞与交融,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后进入写作,才能有好的作品诞生。只有学生真正以我手写我心,才能实现在作文教学中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
2.尊重个性,鼓励求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尊重他们的趣味选择。鼓励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因为不同学生对不同的作文形式,包括不同的命题、不同的材料、不同的 体裁以及不同的话题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写记叙文,有的则喜欢写议论文,有的喜欢写话题作文,有的则擅长材料作文。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竞赛、讲故事、写书评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可能是短暂的,老师还要通过鼓励表扬来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进入持续阶段,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是痛苦的经历,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2.以合理的评价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基本上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明白,写作是自己的事情,老师不能全部代劳,使学生能够认真分析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同时,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来审视自己的作文,汲取别家之所长,弥补自己的缺点。真正唤起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调动起写作的积极性。
(2)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作文潜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对作文教学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作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审题、立意、结构、行文的修改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和有意义的,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如此,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之后才会继续保持写作热情。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计划是教师对于某一次作文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性的提纲,从宏观上对作文教学进行指导,避免了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师的教学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完整而能够体现出能力培养梯度的序列规划和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本学期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②确定学期作文的總次数,大小作文的比例以及各次作文的时间安排;
③确定各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命题方式、题材范围及不同体裁的比例;每次作文的指导方式、批改评讲的方式;
④提出课外写作的辅导方式与方法。
(四)加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1.通过阅读积累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特意给学生介绍一些与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逸闻趣事、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比如让学生观看由其作品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同时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一则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二则可以扩展见闻,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变成写作的源头活水。
2.迁移写作
“迁移写作”指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进行的写作练习,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写作训练。因为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的主题、中心思想等有一定的理解与感悟,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进行对比和结合,可能会有更深的领悟。这个时候也是写作的好时机。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说,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个作文训练的机会,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心中有话,笔下有文,这样写出来一定是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结语
作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从立意、构思、选材并最终成文,需要调动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表达等各种能力。因此,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不断积累以及不断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写作。作为教师则要恰当、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为学生做好示范。师生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且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凤军.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学周刊,2011(S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