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演独角戏师生互动误区多
2016-05-30徐小斐
【摘 要】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然而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师生互动在运作上无法体现师生互动的实质,未能达到师生互动的真实有效。本文以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取向,探析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规律,考察师生互动的现实意义,寻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为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我们发现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课堂上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也就是“师生互动”在运作上带有更多的装饰、摆设、形式的特征,无法忠实于师生互动的实质,未能达到师生互动的真实有效。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问题,也为我们指出了努力方向。
一、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1.课堂导入不够到位,学生兴趣未能激发
在教学中,恰当的课堂导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尽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一始心未静,教学环境已铺开,那学生就容易游离于课堂外,更别说与教师、与同学的积极互动了。
2.教师稳占主导地位,学生没有任务
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单向输出信息的过程,学生被动参与,师生关系疏远对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种互动常常是被动的、刻板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抗拒的。
3.课堂提问过于琐碎,学生思考不深入
课堂上大量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高,但实际效果并不好。问题太多,答案简单固定,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提问一秒后发现没有学生响应,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二、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几点思考
1.互动形式多样,推进课堂进程
授课过程中,鉴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授课内容和学生理解的深度是层层递进的,在不同阶段,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推进程度、学生层次性及认知规律选用了相应的、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形式,辅之以教师恰当的引导点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注重课程理论及学情的研究,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以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2.找准教学起点,提高课堂参与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因此做好教学预设,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而且更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么样,“如何学”是最有效的。
3.针对提问,力戒问答教学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精心预设教学,捕捉学生兴趣点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只有全方位地关注学情,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预设,多预设“如果”,多预设“可能”,使预设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弹性、,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机敏、多一份智慧、多一份灵感,才能从容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才能更好的预设精彩的生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5.促进精彩生成,吸引学生投入课堂
互动的课堂是真实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堂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都会出现,实际的教学过程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
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互动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赵雄辉.数学教育改革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毛建华主编.教学月刊[M].教学月刊社,2008(6)
[4]李志勇主编.小学数学教育[M].辽宁教育杂志社,2012(4)
[5]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8)
[6]文恒益主编.小学教学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徐小斐(1986.8~),女,浙江兰溪人,浙江兰溪聚仁教育集团振兴小学,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