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6-05-30杨中柱
摘要:公共财政支出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是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新常态这个宏观背景,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作一些探究,以期为 “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财政支出;现代农业发展
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条件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目前,“三农”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农业水平逐年提升,但基础设施制约的问题不断显现;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十一年增”,但农业生产成本在不断攀升,财政的补贴效应在减弱;农业生态环境在改善,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需要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
一、认识新常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一)找准切入点。在新常态下农村改革要有新作为,现代农业要有新境界,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信心、凝共识,科学分析,积极剖析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把公共财力用到刀刃上,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创新的着力点,用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作为和新突破。要用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新境界、新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统筹兼顾,观大势看长远,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把握着力点。在新常态下开创现代农业的新局面,必须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为先导,牢牢把握新常态的总体特征和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做到认识上到位、观念上到位。要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精准发力,主动应对新常态,用好用活公共财力,在“十三五”开局中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先机,探索求新求变。
(三)抓好落脚点。新常态的实质是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速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的增长动力。要发挥好公共财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抓紧谋划和启动现代农业的重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要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形成发展的新优势,让“老树发新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筑牢基础。要坚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引擎协调驱动,抓好落脚点,用新思维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用发展的新理念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正视新挑战,剖析现代农业发展新问题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不断变化,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生态环境的失衡。目前,我国是世界农药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有害生物泛滥、有益动物锐减,蛇类、蛙类、益虫类等有益动物在农村数量和品种很少,其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也面临挑战。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物排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土地达耕地总面积的20%。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大气、农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使得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开展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基础设施的制约。农业是天然的亲水性产业,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病残”运行,功能普遍衰减,全国仍有1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现代农业已经扬帆启航,但基础设施的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三)农民素质的隐忧。相对较高的打工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201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68亿人 ,大多数农业劳动由留守的老年、儿童、妇女承担,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日益成为弱质产业。加上农业科技进步缓慢,老年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加大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 农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当职业农民,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成为了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四)比较效益的困惑。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呈刚性上升态势。但粮价却没有“水涨船高”,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在逐渐递减,导致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补贴机制,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扶持与支持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拓宽新的支持途径。
三、把握新机遇,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抓手,确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奠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基础。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有效的手段,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扶持现代农业生产的政策中,通过国家公共财政补贴,实施最低收购价,农民从中受益匪浅。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健全价格体系,实现粮食提价与农资控价。国家财政应当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考虑居民收入与物价等民生指标,适时、合理地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公共财政补贴方式,逐步完善补贴办法,尤其要将补贴的增量部分投向农产品生产大户。
(二)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导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注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能量。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要着力突破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优先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程监管。要完善灌排渠系与田间配套建筑物,着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要把机耕道路、灌排设施、电网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硬件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来抓,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要强化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基本农田整理,提高基本农田的标准与质量,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做到基本农田总量与质量不减、不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三)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目标,坚持科技兴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现代农业是高科技支撑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现代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才可从外延的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为此,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纵深配置农业科技要素,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稳定发展。一是加快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要鼓励农民多种绿肥,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沃土工程,提升地力。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实力。重点围绕节本增效、省肥节水抗旱、抗镉等重金属污染、优质高产等问题,开展综合性基础研究,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拓宽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建议对高等院校学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或部分免费教育,不断提升农业教育整体水平;同时,加大对提高农民素质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扩大范围, 拓展内容, 增强推广服务的能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改革与完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切实提高科技应用率与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四)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载体,抗灾减灾并举,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现在多数农业多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过程,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与生俱来就有自然风险。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大力气做好抗灾减灾工作,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指导, 落实抗灾救灾措施,降低灾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提高抗御灾害能力。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林草植被、防风固沙、改善气候等自然保护措施,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通过公共财政投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继续坚持可持续治水思路,保护水资源,加大保护水环境力度,保护好大湖大河大江的水源和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各级财政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物资储备制度和救灾专项基金,以应对突发性灾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五)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驱动,完善服务体系,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财政对农民的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对于大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国家要实行政策倾斜,实行财政补贴,降低农资生产成本,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要建立农资淡季储备制度,由国家补贴淡季储备的利息,确保现代农业发展。要大力发展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为农民从农资的供应到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与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科学统筹安排国家公共财力投向,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实施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切实增强其品牌创建与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杨中柱.新常态下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粮食产业发展 [J].上海,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4):61—67
[2]田艳春.利用新媒体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J].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5(11):36—37
[3]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6):921—926
[4]潘孝武等.新形势下长江流域稻作发展的思考[J].长沙,杂交水稻,2015(6):1—5
[5]夏孝勤.农村劳动力老年化现状和问题调查研究[J].上海,上海农业科技,2015(3):8—9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林局)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