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30王福强
王福强
【关键词】 数学教学;“四步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04—01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存在着“课课为营,各自为政”的倾向:一是对单元内容缺乏系统分析,对整个单元中知识的新旧、难易、相互联系及制约关系搞得不清,分析得不透;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不顾及教材的特点,孤立地研究一种教法,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材中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这种公式化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学上的费时费力和人才开发上的困难。那么,如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呢?笔者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情况,构建了 “预习——展示——释疑解难——巩固练习”四步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 “比的应用”一课教学为例,谈谈 “四步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促使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其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之前,首先让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其次,让学生自学教材,明白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并鼓励其尝试解答例题,初步明确本节课要学会什么知识(即学习目标),找出不懂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教给学生真确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并要记好预习笔记。
二、 展示交流,强化理解
1.小组内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测和整理。由于学生个体进行了课前预习,因此上课时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预习成果,组内尝试解答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将本组预习成果写在小黑板上准备全班展示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按比例分配”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数量”和“一定得比”,深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教师展示例题的解答过程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方法,疑难问题和典型例题留待下一环节重点解决。
2.全班展示交流。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目的是加深理解,形成定论。这一环节先由优等生展示讲解,教师适时点拨,全体学生整理课堂学习笔记,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再由中等生、“学困生”尝试讲解。对于“学困生”的展示讲解可适当降低要求,教师及时补充讲解,并对“学困生”的点滴成功及时鼓励。这样,就体现了分层教学的优势,优等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得到肯定,中等生有所提高,“学困生”有展示机会,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效果要求。在展示交流环节,必须保证95%以上的学生当堂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决共性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释疑解难
释疑解难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探究性问题、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答的过程。例如,教学完“比的应用”后,学生列举出“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84CM,长、宽、高的比是4:2:1,求它的体积”的应用题。这道题同样是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但是由于例题不尽相同,属于探究性题目,如果学生不加分析,势必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这时就要发挥教师“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长方体的特征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展开讨论。最终要使学生明白棱长和包括了“4条长、4条宽、4条高”,所以要给棱长和先除以4,算出“1条长、1条宽、1条高”的和,再按比例分配,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四、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帮扶、组内小先生帮教、教师个别指导等方法巩固练习当节课所学知识,重点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通过板演、检测等方式自我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