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引导
2016-05-30罗万林
罗万林
摘要: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一名历史科教师,就要让学生牢记历史、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在多年的历史课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历史 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创设出有效的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对历史课学习的愿望。我所说的历史“问题”,就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而创设的历史问题情境,就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境。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是多方面的,我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充分利用导语,在课堂上创设出问题情境。作为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语运用,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教师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有目的地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点问题情景。
二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出历史问题情境。学生都有好奇心,好奇的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历史课问题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历史课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历史事件入手,从而引出的历史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历史知识。
三是教师要从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问题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们针对历史知识点积极主动地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四是教师一定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一般有以下面几种情况:(1)教师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2)教师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正与误、深刻与肤浅),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3)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当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五是教师要善于制造学生相互讨论和争辩的课堂情境,通过有效的争合论,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教师制造的这个氛围,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点拨和指导,不能背离主题,这样才能到目的。
二、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引导教育,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历史认识的快乐和充实,充分感受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愉快情境。在经过多方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打好基础关。大家知道,感情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地、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模型、图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二是教师要善于传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三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历史知识有他的特殊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学串联知识点,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内化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起来,引导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
当然,就历史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当前,我校正在进行“启发-小组讨论-合作”式教学法试验,用富于一定结构的历史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阅读教材,相互议论,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则辅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群体活动的交替进行中,使教与学都成为即时可控过程,学生和教师随时主动调节行为,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也是一项有效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为积极上进的学生设“进步奖”,在鼓励探求的同时,还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一些易于解答的梯度题,引导他们沿台阶去解决基本问题乃至稍难题。使这类学生有表现他点滴进步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从而不断激励他们快乐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