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专题研讨综述

2016-05-30崔成志魏为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养成语文素养

崔成志 魏为秋

编者按:《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5年12月18日晚8:00—9:00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为题举行第10次在线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魏为秋、卓立子主持,特邀嘉宾为董健、崔新苗、翟晓舟、孙涛。研讨人气指数超高,嘉宾们只是引出话题,群友讨论异常积极。研讨嘉宾与广大的在线群友精彩碰撞,亮点纷呈,研讨热烈,真正践行了话题互动的群研讨宗旨。现将本次专题研讨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嘉宾研讨内容概述

董健老师对于语文教什么,从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形而上的,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说;一是形而下的,结合具体文体和文本而谈。

语文课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是学习结果的预期,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得到东西的底限。如果具体而微,语文教什么,还要根据具体文体。例如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又可以分为常规文本和非常规文本。常规文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解码,也就是翻译,字字落实,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有人居然从《背影》《老王》等课文中发现“生命之重”的人生哲学,至于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其重”那是不管的。语文教学被虚化、泛化,语文学科沦为“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很多因素有关,除了文本,还要看学段,看学情。董老师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在操作层面,要看具体文本,根据不同的文本确定教什么。文本不同,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教学一类文本,就要学一类文本的解读方法。比如最近教学《荷塘月色》,备课中发现教学目标很多,圆周式结构、主题的显隐表述、意旨与景物的和谐及其不和谐表达,等等。关注文本内容,只是阅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类文本尤其是中心来学习表达过程及其表达智慧,这才是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此外,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汉字就是一种文化,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动人故事在背后,所以让学生把字写漂亮是在传承中华的文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教什么?有三个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养成。

崔新苗老师分别从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层面、语文课程目标层面、语文课程的教材层面、语文教师层面四个角度谈了自己对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认识。

崔老师认为语言是核心,关键是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不是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够达成共识,语文教学内容急需学理审议。从课标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来看,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此外教材的编写体系也是直接影响广大教师“语文课上应该教什么”的现实问题。教师只有抓住语文学科中“语言”这一核心价值,在语文课堂上着眼于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着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有生长的可能,教师的教与学才有摆脱尴尬的困局的可能。

孙涛老师也认为语文课首先要搞清教学目标怎么设定。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不能缺少的就是知识教育。语文教什么其实无需争论,最难的是我们每节课具体要教什么,怎样才能增强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关注点应该是语言和语言实践。如文言文教学就要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孙老师还例举了台湾的高考试题,认为他们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性很强,教师有内容可讲。语文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其他文章所不能体现之点,不为其他文章能体现之处,目标要指向读写,文本分析抓住一点,即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感情。

翟晓舟老师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应该分两个层面:一是整体语文课,二是单一一节语文课。翟老师更看重整体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文以载道、文何以载道、化道于人,这三个层面都应该教。文以载道——读懂文本本身,文何以载道——语言教育,化道于人——人文教育。分类分层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同学段教学重点要有区别:小学识字读文,重语言基础的积累,初中开始要学习“文之道”。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或缺,只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应做适当调整。

二、群友观点摘要

武汉熊鹰老师指出语文课以前更强调文章的教化功能,而如今应强调语言的理解。能把别人文章意思读懂,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

安徽黄硕老师认为语文课还是要回到听说读写,并加个“悟”字。以《背影》教学为例,黄老师认为,对“感情”(具体说对亲情)的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提升,应是教学目标,写作功能应是其次。对文字,最需要的,是想象联想、还原情境或尽可能复现情绪情感,尤其是读图时代,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弱化,更需要提升通过语言来感悟情感的能力。

湖北万鹏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教在课标约束下、阶段建构下、生活需求下的语文知识点,这是现在上语文的头等事,即人人凭借课本、工具书及自我能力先认清要让学生学会的起码的字词,然后再教其余。

江苏梁全德老师认为语文应该教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素养的内容,教那些能让学生的生命更精彩的内容,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一味追求知识的考核。这种语文追求也许现在没有表现出它的价值,但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比如让学生爱上读书,一辈子都能喜欢读书等。这是大语文价值。

浙江兰琴岳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遵循:文意深,教内容;文意浅,教形式。如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字、文章、文化。字词句式理解是基础,文章内容章法理解是推进,文化知识了解是延伸,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山西孙朝阳老师认为现在讨论语文教什么,这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首先应解决的是语文是什么。搞不清语文是什么,所有的言论都如空中楼阁。正因为语文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才造成了语文现在的乱象。

江苏李兵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序列的模糊性,语文训练的无序性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致命硬伤。语文老师应当与时俱进,在务虚与务实之间寻求平衡。一篇课文教什么没有什么定论,也没什么高下之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拿这个例子讲什么应由教师和学生来定。

江苏卢世国老师引用近代学者宋子翰在1931年对国文科的特殊性质所作的精辟阐释,指出三点: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文科重在传授知识的文字的运用的训练;别的学科重在内容实质的深究,国文科重在形式表现方法的探讨;别的学科重在使学者明了,国文科则于明了之外,尚须使学者能运用。卢老师强调语文课应教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福州何宗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序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拖沓“工程”,腾出时间让学生写好字,阅读与领悟,写出属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江苏胡锦珠老师认为语文课应围绕识记、阅读、鉴赏、表达和写作这几方面去教。教些识记、阅读、鉴赏、写作的基本方法,至于教化则由学生自主,至于提高则由学生创新。

山东刘鹏老师认为教什么是由课标和教材决定的。课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教材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文本是表层,训练点是深层;语言是基础,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安徽魏为秋老师认为教什么是纲,具体到每节课那是目,纲举目张。魏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得基于课程与课标要求,力求达成这样几个层级:语知——语感——语用,最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成人的发展。

常州卓立子老师认为语言理解应品味、运用、体悟内容,明确文本体类特征。内容应为语言学习之用,围绕内容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的主体面貌是“积极而适切的练习”。

浙江邓维策老师认为语文课要明确教学内容与对象,如果“语文”与对象不一致,“教语文”就肯定不知道教什么。如“语言”与“文字”是不能并列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表达的是思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二者不在同一层次上。

山西李永文老师认为语文承担了太多社会功能,语文课应教学生如何表达。表达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也就是写和说,基本语文素养必须得具备。

盐城周友喜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将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听说读写练习需要甄选。

河南刘志远老师认为文本只是情感的依托,解读文本必须归宿于情感。文本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只是方式之一,刘老师认为《荷塘月色》只需关注写法和情感,尤其情感。

山东崔俊杰老师认为语文课,说多了无益,其根本目的就是语言运用:指向读写。写法和情感是“毛”,语言才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山东王乐良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教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安徽王有职老师认为语文课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喜爱阅读,从阅读中学会感受生活,珍惜生命,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

[作者通联:崔成志,安徽怀远县第三中学;魏为秋,安徽天长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养成语文素养
润物无声风化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