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2016-05-30刘恩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材文章语文

刘恩樵

在中小学教育中,无论是哪门学科,教材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课程、教材、教学这样的链条中,教材无疑是上承课程下接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材、学生这样的关系中,教材无疑又是左勾教师,右联学生的重要结点。

教材编写历来是专家的事情,一线教师是毋庸多虑的。然而,恰恰是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现场对教材有着一些切身的体会,而这种切身的体会是弥足珍贵的。

当下,笔者正在使用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因而,对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也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题中之所以以“批判”措词,是取“批判地”之意,意即站在“我”的立场上“分清正确的与错误的或者有用的和无用的(去分别对待)”,是一种对话的姿态,是一种积极地态度,而不是说我们日常言语中常说的带有“抨击”之意的所谓“批判”。

基于对语文教与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教材,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语用性 语文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应该坚守其语用性。所谓语用性,简单地换个说法来说,就是“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要是“用语文”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要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凝成。因此,教材要突出地体现语文学习的这个重要的特点。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对“语文”一词的理解不相一致,比如,有的理解为语言、文字,有的理解为语言、文章,有的理解为语言、文学、有的理解为语言、文化,等等。特别是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人文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确认,所以,教师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游离了语文学习的本位,而“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而这样的游离,与语文教材的游离是有一定关系的。

诚然,语文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大而言之,文史哲一家,小而言之,文学、语言学、文章学、文字学、文化学还有许多学科都与语文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于,语文必须与这些学科保持着必然的联系。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坚守自身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语文才能“不掉魂”。语文之魂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文教材之魂在于合理地博采文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文化学的、文字学的东西在语用学框架下有序地、有选择地重组与整合,形成语文的东西,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良好的凭借与指导。或者说,语文教材本身就要能够引导教师与学生,坚持语文学习的语用性特质,应该紧扣为学生学语文服务的这一宗旨。

(二)时代性 应该说,近些年来,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在语文教材层面也是有了不少体现的,但是,这样的体现还是不够的。我们不难看出,不少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仍然充斥着许多老套的文章,调不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或者说,严重挫败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说,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学生已经完全置身在一个日新月异、文化多元、阅读多向的时代了。学生的兴奋点会紧紧地与这个时代连在一起的。我们为什么会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对语文教材语文学习毫无兴趣,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教材的落后,时代性不强,一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会说,教材一定要选择经典,选择经过时间与社会考验过的作者以及其文章。这话也没错。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就在当下的时代,也是有着一些非常经得起推敲的作家以及作品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会那么不放心地不太敢及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注入到语文教材中来,使得语文教材鲜活起来呢?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教材编写也要如此,不断地吐故纳新,一方面要坚守传统经典,另一方面更要吸纳最新的“经典”。这是从教材的最大使用群学生的特点出发而考虑的。

(三)实践性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很强的,这点应该毋庸置疑的。对于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在语文的教材中本应得到极其突出地体现,近年来在多版的语文教材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然而,我们所看到多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这样的体现似乎是不够的,是远远没有研究到位呈现到位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语文教材是远不及国外教材的。

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其实,这话是没错的。但如果把工具性理解到了极端,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特征,那就是错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和谐共生,才有它的积极意义。语文既然是工具,那么它就必然要有实践训练的性质。这似乎是常识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只能依靠大量的科学有序的听说读写。

那么,作为教材应该做些什么呢?这就要提供给教师与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科学序列、有效方式以及精当素材等。什么叫教材?教材就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等”,这样的解释虽然笼统些,但是,深究语文教材,其实就是这样,要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些科学有效地实践材料。

(四)灵活性 这里说的灵活性,是指教材一定要给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留用很大的自由空间。教材编写者不可以紧盯着自己编写的教材,力求面面俱到,力求严丝合缝,完全以教材左右了教师与学生的语文教与学。

我们知道,无论怎样的教材,都无法适应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如果希望教材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一定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材就不应该极其“饱满”,使得教师与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我们要适当压缩“法定”教材的权威性,放一些权给教师;压缩教材的份额,给教师一些自由编写“个性化”教材的可能;压缩学习教材的时间,给教师一些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按照我的理解,理想的语文教材是怎样的呢?

(一)薄与厚: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互补

薄,是说把语文教材编得薄一些,内容适当精简些、精当些;厚是说语文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一本厚厚的必读篇(书)目。

有人会说,现在的语文教材不就是这样的格局吗?你看,一本教材,另外还会有一本课外阅读。不错,这也是一“薄”一“厚”。但是,我这里讲的一“薄”一“厚”与原来的一“薄”一“厚”不是一样的概念。

首先,我说的“薄”也比现在的更薄,我说的“厚”要比现在的更厚。以课内教材学习精要的“一”来反课外自由阅读广博的“三”;又以课外的广博的“三”,来促进课内精要的“一”。“薄”是为了精要,是为了抑制教师的滥讲,是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厚”是为了积累,是为了学生的广泛阅读。

其次,薄教材与厚教材都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教材,形成“厚”“薄”互补,让“厚”成为教材的主体,让学生阅读厚厚的教材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改现在课外阅读材料被搁置,一个学期只揉一本教材的“悲剧”。

再次,课内的薄教材与课外的厚教材是贯通一体的,而不是分开的。厚、薄教材只是功能不同,但同属于教材的范畴。

薄与厚,既是分开的又是统一的,让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二)文与质:选择最优的文章或段落

文质兼美一直是教材编写选文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现实的诸版教材来看,文质兼美的文章确实是不少,但是并非篇篇都是精品。

无论是课内的薄教材,还是课外的厚教材,无论是整篇入选,还是片段入选,都要坚持文质兼美、文有特色的要求,选择最优的文章或段落进入教材。

在这里,我们也要消除一个误区,就是教材一定要选距离当下时代久远的文章,其实,当下也不是没有美文,当下的美文也完全可以进入教材的视野,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许,这样的选文更能够让学生接受。

(三)零与整:打破单一的选文式格局

选文式似乎是现行语文教材的唯一编撰的方式了。其实,这是不尽恰当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与序列,让选择整篇文章进入教材与选取文章片段进入教材并举。

(四)知与行:以活动架构教材的主体

坚持语用性的特点,让语文实践成为教材的主体。教材一方面要有语文是什么(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的知识,也要有怎样学语文(如何把字写好、把文章读好、把文章读懂、怎样写文章)的基本知识,更要有以有序列的活动为载体的意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实践。

语文教材的主体应该是提供怎样提高语文能力的的实践训练教程。

(五)专与博:用“专”来引导“博”

这里的“专与博”不同于“薄与厚”,它是针对薄的课堂教材而言,编辑一些语文学习专题,或者说,这个薄的课堂语文教材主要就以“专”的形式出现。初中三年,有一个序列的语文能力训练点,把每一个训练点编辑成一个个专题的形式。“专”即“专题”,“博”即围绕着专题的多元的训练。

(六)背与写:让古老成为永恒

背功是语文学习的童子功,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的经验。凡是老一辈的学者提到自己小时候的语文学习经验时,几乎没有不提到背诵的。现代的语文教材要很好吸纳这个古老的语文学习经验,把背诵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背什么与怎么背上多研究,梳理出可供学生持续背诵的诗文,同时在背诵材料的安排上设计出合理的顺序与方法等。

这里的“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写字,二是写作。写作的问题似乎一直是重视的,但是写字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重视。一个学生,初中毕业写字仍然没有个样子,不能不说是语文的失职。语文教材不关注学生的写字是不对的,或者说,没有把写字提高到一定的层面上是不妥的。

关于写作,我觉得,语文教材要在写作过程的指导上下功夫,在语文教材里要对写作过程的训练形成教材化的指导。

(七)听与说:让听说与读写一样重要

大家一谈到语文学习,就会自然想到听说读写。现在,对读写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是,听与说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口头上,好像“听说读写”是个偏正词组似的。

语文教材要把“听”“说”也有效地纳入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材里的附属。

(八)公与私:给教师自主处理教材的权利

现在,教材的地位可以用“神圣”二字来表达了。学校用什么教材有明确的规定,教材上的东西教师必须讲,学生必须学。教材说到底只是供教学用的材料而已,一部好的教材,一定要给教师与学生留有的一定的空间,让教师有更个性化的处理教材的可能,这就是说,在“公”的基础上完全有“私”的权利。“公与私”的表述似乎不够恰当,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是明确的,也就如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所说:“努力是语文教材形态这一块成为虚框,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只能以‘供选用的面目出现。重点是摆脱语文教材事实上的主宰教学,坚决打破地区壁垒,一步到位地将教材的选用权下放到教师、至少是学校,积极地鼓励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批判地使用教材。”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教材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