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2016-05-30董起
董起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创新;开展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教学氛围 主体作用 积极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1.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如小学六年级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做圆柱、圆锥的学具,并设置如下习题:(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分米,圆锥的高是多少?(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教师就可抓住时机给予点拔,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圆锥、圆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2.知识迁移时进行思维训练。知识迁移的实质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迁移,也就是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小学数学内容是一个前后有序,又不断发展的整体。如在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中,“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已具有“一个数乘整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时,可以从复习整数乘法引进,并指出:一个数乘整数是求这个数的整数倍,一个数乘分数实质上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倍,把“倍”字略去,这样使分数乘法意义在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落脚”,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扩展深化,形成新概念。
3.讲算理时,不忘思维训练。新课程标准强调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讲操作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讲概念、讲法则,让学生讲算理、讲思路,讲发现规律的过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了算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不可以那样列?还可以怎样列?”通过“说”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在提出问题一问一答的互动评价中一连让几个学生回答均不理想,于是,怕完不成教学进度,就急于说出正确答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比如,一个中等难易程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后请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而不是教师摘果子喂学生。同时,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