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化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016-05-30王亚琼
王亚琼
摘要:本文是南京市课题《基于小班特色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关注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理解尊重,打开学困生的“心门”;学业指导,开启学困生的“智门”;合作学习,弥补学困生的“缺门”;因材施教,发展学困生的“特门”,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49-1
一、理解尊重——打开学困生的“心门”
教育是直面人的心灵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困生的心灵比一般的学生要脆弱的多,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把学困生同样地看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来理解和尊重,这是转化学困生的首要环节。学困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较差,因而很难得到他人的客观评价和精神鼓舞,经常遭受各种挫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封闭的心理。这种心理越发减少了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努力上进。在过去大班教学的环境下,教师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精力有限而无法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如今,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推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愿景,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找学困生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和信任,打开学困生紧闭的“心门”。
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位W男生,他经常伏桌酣睡,即使上课铃声响起,依然“雷打不动”。W同学如此嗜睡十分罕见,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睡神。如此酣睡的结果造成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垫底。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掉队的学生,找他谈心,询问他喜欢睡觉的原因,并且开导他:“人生要有梦想,学会管理自己,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和自控能力,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W同学点头答应我:“以后上课不再睡觉了。”我明白,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让他旧貌换新颜的。果不其然,坚持没有几天,W同学“涛声依旧”了。即便如此,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理解和宽容终于让他心有触动。现在,他上课睡觉的次数明显少了,注意听课的次数增多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二、学业指导——开启学困生的“智门”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或是由于学习习惯不良,或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是由于身体疾病,或是其他不明原因,只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于其他同学。教师只要对学困生的学业进行个别化指导,激活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是能够开启学困生的“智门”的。
我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上交,但是稍微较难一点的题目就留空白,屡次考试成绩都在50多分。对此,她自己也十分苦恼。我帮她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机械记忆了知识内容,没有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和消化,考试时缺乏灵活运用。我安慰她说,老师中学读书时也有这种情况,对许多概念不理解,考试一紧张大脑就“短路”。老师感同身受地理解了她的处境,让她心里变得坦然。我又指导她改进学习方法,她很愉快地实施了。一个学期之后,她在统一的历史检测中考了80分,成绩的提升让她收获了成功,赢得了自信,笑容也时常挂在了她的脸上。
三、合作学习——弥补学困生的“缺门”
历史被誉为“文科中的理科”,这门学科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历史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遥远,学困生感觉枯燥乏味,上课容易开小差,长此下去,历史学科就成为其素质教育中的“缺门”。如何让学困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呢?我在小班化实践当中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弥补学困生“缺门”的重要教学策略。因为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其中,交换其思想看法,彼此默契配合,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综合胜利尽最大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既给了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和权利,也赋予其任务和责任,并能激发其追求成功的欲望。
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位经常被教师“遗忘”的L同学,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喜欢做小动作,就是埋首在高高的书堆之中偷看小说。为了让L同学能参与教学活动,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设计教学环节。合作竞争的气氛使L同学做事格外认真。
四、因材施教——发展学困生的“特门”
我们都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学生也一样,他们在生理、智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教师要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理性地分析学困生也有追求成功的心理诉求。陶行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历史上,学困生成功“逆袭”的例子屡见不鲜。教师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善于发掘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特门”的发展。
我在当班主任期间,班级有一位Z男生十分顽皮,任科教师都因其课堂捣乱对其“深恶痛绝”。我多次找他谈话,都见效甚微。有一次课间操,我发现Z男生安静地在纸上画着什么,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悄悄地走过去,发现他在画一只小狗。我赞扬他画的小狗栩栩如生,Z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事后,我找来他的家长,建议他们让他学习绘画。家长本来对自己孩子成绩很差,能否升学深造不再抱任何希望了,但是听到班主任夸奖他们的儿子在绘画方面有潜力可挖,喜出望外,在征询儿子的意见之后,送他上了美术培训班。自从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后,Z男生脱胎换骨,仿佛换了一个人,成为人人喜欢的“艺术人”。最终,这位Z男生考上了三江学院,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演讲录),对待学困生这样“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希望,少一分失望。我们应当深信: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早期开放和晚时开放都是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