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背景框架下家庭模式中亲子关系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理性思考
2016-05-30杨春萍许丽伟赵荣辉
杨春萍 许丽伟 赵荣辉
摘要:传统的观点,把学生职业选择视为一个孤立的领域,普遍接受的是学生个性成长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主导,往往忽视了文化和社会性这些因素,因此会产生一些偏颇。生活中的家庭模式有多种形式,没有一种家庭模式就一定比另外一种家庭模式能够给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多背景框架下分析家庭动力三种亲子关系类型的教养方式下形成的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之间的联系,试图增加生涯满意度。
关键词:多背景框架 亲子关系 大学生 职业选择
一、多背景框架下家庭模式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思考
1.多背景框架家庭模式下以家庭生命周期的观点来寻找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根源所在
阐述亲子关系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相关的问题,以家庭生命周期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分析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从多代际、历史传承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更深入,复杂的方式来触摸人类的生活。造就了本文的独特而颇具价值的结构。对于大学生职业生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在心理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内,亲子关系是学生个性发展职业选择的重要家庭环境变量之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短期和长期的重要影响。传统的观点把学生职业选择视为一个孤立的领域,多从性格、能力、价值观、技能等角度研究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2.多背景框架家庭模式下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家庭模式才能够创造出好的学生个性
在这之前研究者还不太重视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直到现在,大多数心理学理论仍然是针对核心家庭。而忽视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多代际的家庭关系环境。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家庭模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它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如:核心家庭、延伸家庭、单亲家庭、父系家庭、母系家庭、拟婚家庭、有居留权家庭,还是无居留权家庭。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发展和常态这两个问题上把目光放得远些。因为我们接受了个体发展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进化的理论观点。人们普遍接受的个体发展观点都赞成以心理动力理论为主导的概念而忽略家庭关系环境因素。因此产生了颇为偏颇的所谓“正常”的儿童和成人发展模式,使得那些不符合这种主导模式的个体被视为异常或有缺陷的。不应该把社会问题“心理学化”不必要在个体及家庭的内部动机和行为中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许多问题可以直接和社会系统挂钩。把社会文化背景纳入到研究当中。
没有一种家庭模式就一定比另外一种家庭模式能够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或是更适合孩子的成长。什么样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才是最“正常”的?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使得那些不符合这种主导模式的个体被视为异常或是缺陷。本文则试图在多背景框架下,在转化传统概念的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方式来更全面理解与思考学生职业选择。无论是面对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或是根本就失去了父母的家庭,我们的目标是试图寻找让家庭平衡、和睦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才能够创造出好的学生个性。事实上,我们不间断的努力中诞生了许多力量和可能性,这便是本文的价值和真正意义所在。
二、家庭动力中亲子关系为人格类型奠定基础
父母对个体早期的教养方式,童年的经验与职业选择有极大的相关性。每一个家庭对于子女的养育方式都不尽相同,致使个人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方式与程度也会有层次上的不同。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力。每一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扩展心理能量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配合着个体不同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塑造出个人需求满足的不同方式。而每一种方式对于生涯选择的行为都有不同的意义。罗伊把父母管教的态度从“温暖”和“冷淡”两个基本方面,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六种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亲子交互反应的型态与人际倾向之间的关系,而此两者的关系又取决于需求满足的方式与程度。
1.关心子女型
包括“过度保护”与“过度要求”两种情况。这种类型的父母,多半能够满足子女的基本生理需求,而對心理需求则是有条件的予以满足。“过度保护型”父母,会毫无保留地满足子女的生理需求,却不见得能满足子女对爱与自尊的需求,即使这些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子女的行为未必表现出社会认可的行为。在这类氛围下长大的子女,日后显示出较多的人际倾向,而且不是出自防御的心理机制。而“过度要求型”的父母,对于子女需求的满足往往附加某些条件,也就是当子女表现出顺从的行为,或表现出父母认可的成就行为时,其生理需求或爱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这种在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长大的孩子会变成完美主义者。他们会为表现得不够完美而焦虑,因而在做职业选择时较为困难。
2.逃避型
父母的教养态度下,有“拒绝”与“忽视”两种情况。此类父母只满足了子女生理方面的需求,却忽略了心理上的需求。无论是受到拒绝或忽视,儿童需求满足的经验都是痛苦的,即不论生理需要还是安全需要的满足都会有所欠缺,更谈不上高级需要的满足。如果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审美)不能获得满足时,则这种需求将会消失而且不在发展,如果低层次的需求未获得满足,将驱使人们去满足此类需求来维持生存,而间接的妨碍了高层次需求的发展。如果需求的满足受到延迟,就会无意义的驱动人去满足这些需求,而延迟其他的需求,其影响力将依据该需要的强度,时间的长短及周围环境对满足该需求的价值判断而定。进而影响人的生涯发展。所以,这类儿童日后会害怕和他人相处,宁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靠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冷漠、忽略、拒绝或适度要求的家庭中,便可能会选择科技、户外活动一类的职业,因为这些职业的研究范围是以事、物和观念为主,不太需要与人有直接、频繁地接触。
3.接纳型
包括“爱的接纳”与“不明确的接纳”两种情况。前一种,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且会支持子女发展的独立性。家庭的氛围大体上是温暖的。在温暖、民主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各类层次的需求不会缺乏,不仅能满足子女的需求,而且也会鼓励、支持子女发展他的独立性。长大之后也能做独立的选择。后一种采取自由放纵任其发展的态度。罗伊认为,我们所选择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反映出幼年时的家庭气氛。如果我们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充满温暖、爱、接纳或保护的氛围,就可能会选择与人有关的职业,包括服务、商业、文化、艺术与娱乐或行政(商业组织)等一类的职业。
三、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1.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人的行为是由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每一种教养方式塑造出个人需求满足的不同方式,而每一种方式对于职业选择的行为都有不同的意义。个人早期的家庭氛围与成年后的职业选择有密切关系。霍兰德认为,当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相匹配的职业时,会比那些工作与其个性不相匹配的人更容易喜欢这项工作,在这一岗位上待的时间也更长,人会肯能会投身于可以完善其人格的职业。
性格类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每一种性格类型和每一个人都能带来独特的优点。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焦点、更有效的工作者。没有证据表明,不同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不能从事或完全不适合任何一种工作。
2.父母职业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大学生做出职业选择,不仅是一个理性过程。根据自己的职业权衡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和其他发展转折点一样,职业选择是个人与环境动态的过程,其中就包括亲子关系与家庭影响,还有就是人格特性等。
年轻人的职业取向与其父母的职业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长大的人,更可能选择地位较高的白领,如医生、律师、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而低收入阶层的人一般会选择地位较低的蓝领职业。亲子之间的职业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格、智力,尤其是教育程度相似性的结果,当前,受教育年限比以前能更好地预测职业地位。还有些因素使家庭成员之间所选择的职业相似。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更可能给孩子提供有关职业的重要信息,也更可能与那些能帮助孩子获得较高职位的人有来往。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常常促进孩子好奇心和独立的发展,这是许多地位高的职业所需要的。而社會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更强调听话和遵从。最终,年轻人可能选择了与上述价值观一致的职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充分认识到了干预的局限性。一些亲子关系都是家庭生命的活动,对于这种生命活动,在任意一个时刻通过家庭生命周期这一视角来观察都能够发现我们所进行的干预并非为了批评某人的过错,而是让大学生从家庭问题中解脱出来,促进他们成长从而进行职业选择,并且自我实现职业理想。生命周期的取向能够告诉我们从哪里开始入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认同,这些核心问题都一一蕴藏在这一理念之中。我们对于过往的恐惧,我们对于未来的希翼。都可以在我们现在的家庭的结构中,以及现在家庭和过去家庭的关系表征中找到答案。
我们之所以认为家庭是理想的干预层面,是因为它是个体和社会力量的双重产物,在个体与社会之间进行沟通和调停。然而,难点就是家庭亲子关系已经不是围绕一对异性夫妇养育子女的结构模式,而是具有许多不同结构,不同文化也具有不同的组织原则,本文试图为复杂多样的家庭群体鉴别出他们家庭阶段和情感任务。因此,也就变的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工作正是反映了这种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家庭、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约翰·W·桑特洛克 著.桑标 译.毕生发展(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贝蒂·卡特,莫妮卡·麦伐德里克 著.高隽,汪智艳,张轶文 译.成长中的家庭——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第3版).世界图书公司,2007.
[3]劳拉·E ·伯克 著.陈会昌 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旭东.职业生涯管理与辅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5]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著.胡佩诚 译.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