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货币化进程

2016-05-30李子健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李子健

【摘 要】中国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货币在经济中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已经日益提高。这不仅证明中国存在着货币化现象,并且这个进程也在不断地加速中。

【关键词】中国货币化 货币化进程 货币化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笔者针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货币化进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获得了浅显的结论。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概述。

一、货币化的概念

货币化也称经济货币化,是指一个国家在全部的商品交换、劳务报酬支付和债务清缴过程中货币所占的比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货币化进程的推进,货币化在经济贸易内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对于金融深化也带来了推动的作用。

二、中国货币化的进程

1.货币化的诞生阶段(1979-1984年)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行,1979年之后的中国开始推行生产责任制,并且大量非国有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货币化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下的中国经济由于获得了大量的超额货币,因此通货膨胀率也处在一个可控的低水平。

在这期间,由于金融机构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表现为净资金的投放,并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因此巨额的成本需要通过投放货币的方式进行支付。进而为之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可是,由于基础较低的货币化经济具有很高的吸收货币水平,这反而为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和货币化进行的促进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2.货币化应对通胀阶段(1984-1997年)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中,货币供给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1984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为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管控货币的供应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8年开始,中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快速上漲,货币供应的超额比率也为负数。因此中国政府开始了为其三年的经济整顿和治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开始解决金融秩序混乱和房地产、股票的疯长等问题,较好地把握了紧缩的力度,并于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化进程趋于稳定。

3.货币化变革阶段(1998年至今)

由于贷款规模的限额取消,加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实现了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出口受到负面影响,这直接使得扩大内需、增加货币、提高贷款额度的政策得以实施。同时,这次危机也让各商业银行逐渐树立了风险意识,“惜贷”现象显著。在这个状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转向了应对通过紧缩,而货币供应量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中国货币化的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推动货币化进程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政策,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可观。中国197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则上升到了676708亿元,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8%,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则上涨到了12.9%。这种经济的飞速增长直接导致中国对于货币的需求量大幅提升,这使得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实现了快速的推进。

2.金融结构失衡导致储蓄过高

收入的提高必然使得民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呈现相应的上升,这也要求金融行业必须给民众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可是,由于中国目前的金融机构依旧以银行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导致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明显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金融产品的研发也相对缓慢,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多元化的投資和理财需求。加之保险市场、风险投资和基金投资等金融领域的投资渠道、产品类型和法律监管均需要健全和完善,因此直接导致民众的金融资产纷纷向着存款进行延伸,最终导致储蓄总额居高不下。

所以说,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开发多元化金融投资工具,鼓励民众进行金融投资。是有效推动货币化进程的方法之一。

3.贷款缺乏利率弹性

由于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量的增减具有负相关性。换言之,贷款利率越高,对企业而言生产和运营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会随之减少。在中国,银行的信贷行为多年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国有企业贷款难度低,并且其特有的制度因素让利率失去弹性,这直接导致中国的贷款利率缺乏应有的弹性。

四、中国货币化的结论

1.货币化指数的增长速度和货币深化指数波动的导致因素只要在于公众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较低层次的货币对价格具有强大的影响,反之不然。而随着中国货币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货币和物价价格的关系不再有较高的关联性。

2.由于生产要素从以前的不进场交易变为如今的进场交易,加之进入金融市场的交易,这个过程对货币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不仅如此,由于金融抑制导致货币化和金融化间呈现出互补的关系。因此金融化率的增长能够有效促进货币化率的提高,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也是中国货币化率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在实现货币化的过程中,非均衡性对于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市场机制在不够畅通的环境下非常容易导致货币的配置障碍,从而导致货币无法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间获得最优的配置。从这个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促使民众主动放弃了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转而向房屋、黄金等实物资产进行贮藏,直接导致实物资产发生大规模的需求增加。

4.在中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对高货币化率和货币化进程的非均衡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政府金融自由化的控制在根本上遏制了金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过多的投资和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而这些金融控制导致货币无法获得有效的配置。因此中国政府应当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而尽可能解决中国货币化过高和货币化进程非均衡等问题。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经济逐步转变为货币经济。而货币化则是这个转变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和标志。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只有进一步进行经济改革,加大开放力度,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推动货币化的进程,才能让中国的经济实现更有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前进.中国的货币化进程研究.世界经济情况.2005.13

[2]许忠.经济货币化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