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差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

2016-05-30王梅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梯形应用题分层

王梅

一、实施误区

误区1:简单分层,“差异教学”异化为“差别对待”。

很多教师理想中的差异教学,往往计划实施以下流程:分层定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等。然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几乎无法完成。某教师通过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的数学水平简单分成“A、B、C”等,课堂提问也按难度高低实施针对性指向提问,并且花了许多时间设计不同难度的分层练习让学生选择。实际上,一个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差异化,一是教学时间无法满足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有序安排。而教师提供的选择性分层练习,表面上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同的成就,却在他们心中划分出了“三六九等”。这样的差异教学变成了差别对待,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误区2:教学要求被降低,“差异教学”异化为“差生教学”。

当前的教材经常在呈现解决问题的一两种方法后,提出类似“你还有不同的算法(想法)吗?”“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以人教版五上“梯形的面积”为例,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会掌握“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个知识点,对教材中呈现的“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幅情境图视而不见,没有对“分割转化”的方法进行创生延伸,也与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理念相悖。为了照顾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减缓教学坡度,降低教学目标,对低发展层的学生不敢“放手”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多了简单重复的基础训练,少了数学思想的升华和多维度思考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优生发展来说极为不公,这并不是科学和完整意义上的差异教学,而是“差生教学”。这也是部分教师基于“抓哪部分学生,做哪些强化训练更快、更容易出成绩”的现实考虑,没有真正认识到“有差异,无差生”,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误区3:标准缺失,差异扩大导致两极分化。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施差异教学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有的教师在实施中片面地认为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基本要求,只要学生都努力了、受益了就达到差异教学的目标。这样缺失了可供衡量的客观标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动力。就如有学生在解决问题或空间观念方面较薄弱,但计算能力却较强,而此时教师如果只注重他的计算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要求他加倍努力,对解决问题和空间观念方面在练习和评价中放任自流,这会导致学生在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习能力上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扩大了个体差异,甚至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二、纠偏对策

对策1:动态分层,交叉学习。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将人类的智能分成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七个范畴,根据多元化智能差异,我们可以将学生进行动态的“交叉分层”。不同单元、不同课型,可能出现不同的分层标准,一位学生的所属组别不再固定。教师不做固定和硬性的划分,也没有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固定分组的调整,代之以动态的、激励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每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课型编排二到四种班级座位,在课前通知学生按要求坐好。并且不能“一成不变”,要“能上能下”,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备课中,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充分预想到各层次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各层次学生间的差异,并以差异作为学生学习提升的阶梯,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层层递进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

对策2:合理引导,融会贯通。

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地发展。

借鉴叶育新老师执教六上“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课堂上教师出示一道题:“图书馆有科技书400本,比故事书少,故事书有多少本?”学生先后讨论得出三种解答:400-

师:很好,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分数应用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很多解法看起来不同,其实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算术解其实源于方程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解题过程中结合线段图认真研究数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解决分数应用题。

我们看到,叶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解法,在不同中寻找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数学本质。不同方程解间的比较让学生明晰算法的内在联系,而算式解和方程解间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列式的演变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促进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为理解而教。

对策3:互动学习,异步发展。

差异教学不仅强调教学中的分层施教,分层辅导,更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动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实现差异参与,异步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六下“比例”单元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数学实践活动: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搭配组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自己准备工具,测量出学校的各个建筑、场馆间的实际长度数据,并讨论制定合理的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最后画在适当的纸上,完成学校的平面图。

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每位学生都需要和同学讨论、分工、配合、交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综合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单位间的换算、绘制平面图,整理并汇报展示本组测量计算结果和学校平面图,最后一起分享实践活动自评表。在组内成员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习小组互动中开展交流、质疑与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学习经验,提出学习想法,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自我的独特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小学)

猜你喜欢

梯形应用题分层
玩转梯形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梯形达人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雨林的分层
梯形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