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教师为何需要纸质阅读

2016-05-30张海水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纸质思维教育

张海水

时下关于教师阅读,一句时髦的说辞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看似是“真理”,看似能够激起教师的阅读热情,实则存在一定的误区。

第一,简单地将教师的阅读等同于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师阅读所收获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也有可能是教师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生活知识;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不一定都来自教师的阅读,有可能来自于学生、同事等群体的交往与感悟之中。

第二,功利性地将教师阅读的目的停留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尽管教师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化学生,但他还有提升自我认识及获取作为社会人生活所需知识等其他目的。

第三,从教师的“桶”中给学生一碗“水”的操作过程中,暗含有“灌输”之意,也即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灌输”。教育场中的“灌输”现象,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形式,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众多教育学人一直呐喊教育场中多的是“规训”而缺少“教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这句话暗含着教师至少要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永远都应拥有比学生多更多的知识。实际上,这一要求在真实的教育场中也显得不切实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就是指学生很有可能在教师所钻研的领域里面超过自己的老师吗?综上,用“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来激发教师的阅读热情,就显得不妥了。

一、压水井工作原理与教师阅读的关系

在自来水使用还不普及的农村地区,人们常用压水井来汲取地下水。压水之前,人们先要在井口倒一些水,这样才有可能压着旁边的把子将井水压上来。若要更快地将水压上来,且能直接饮用,对倒入井口的水有两个要求。一是倒入的水要干净、健康。只有倒入的水是干净、健康的,井下面的水才不会被污染,压上来的水才能被饮用。二是倒入的水的量要足够。当压水井的水面离压水井出水口横切面相距较近时,需要倒入的水较少;反之,较多。

用压水井的工作原理来形容教师的阅读更为恰当,寓意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指向教师个人发展的教师阅读行为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教师,为获得社会生活等其他非教育教学活动领域所需的知识,他需要阅读。教师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特别是与他人灵魂经常对话的职业。同时,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示范性等特点与使命使然,更是需要教师拥有综合的知识,充满智慧,有创新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对自我认识较为深刻等。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知识构建,仅有不足两成来自于直接经验,而超过八成则来自于通过阅读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可见,阅读是人类扩充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面的扩大,则会让人拥有更为全面、综合的知识体系。同时,在阅读中,外在的知识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吸收进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并进而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特别是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而思维的复杂化发展则包含着思维更趋逻辑缜密性、思维方式更趋发散性等特点,而这些则是人智慧与创新精神的内在表征。经典、优秀的作品,大都会让人身临其境,培养人的悲悯情怀,让人走进内心深处的自己,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对自我的认识。

从上述这些角度来看,教师更需要阅读,更需要以优秀的、经典的阅读素材,引出内心深处潜藏着的专业发展素养、创造力、高尚的道德情怀等。若自身的专业发展素养之“水”、道德修养之“水”等较为匮乏时,教师需要通过阅读优秀的读物“引”出它们;若严重匮乏时,教师更需要加大自身阅读优秀读物的力度,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素养之“水”、道德修养之“水”更好地发展,进而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及个人的生命体验走向更为完满的状态,以达到更好地“教化”学生与升华自我的生命体验。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如果您在书的世界里没有独特而深刻的个人生活,您就不可能成为教师。就像花朵向着太阳那样,学生的求知智能和敏锐心灵向往的是知识的灯塔——教师。但只有每天给思想之火添上书籍这种智慧颜料的人,才能成为知识的灯塔”。

(二)指向教师与学生交往角度的教师阅读行为

若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智慧、个人道德情操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认知等比作倒入压水井里的水,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智慧、个人道德情操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认知等比作井底的水的话,那么,教师需要不断通过自己的专业阅读、经典阅读等行为,涵养好那一掊“水”,从而更好地从井底引出好“水”。而这里,每位学生也都有适合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就类似于压水井出水口的横切面。若学生发展之“水面”离出水口横切面较远,也即学生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时,教师需要耐心不断地向学生身上引入更多的“水”,以垫高学生的发展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达到最终让学生更具主观能动性地完善自己的目的;反之,教师只需要引入少量的“水”即可,从而让学生的发展之“水”顺势而流出。

从上述比喻的角度来看,教师阅读行为所促成的知识、智慧、个人道德情操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认知等成长,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教化、启发的作用,而这些,不就是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完满人的教育生活所追求的吗?不就是在追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里面提到的,“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的境界吗?

二、阅读对教师终身发展的意义

上述用压水井的工作原理寓意教师的阅读行为,让我们明晰教师阅读行为在自我之间及与学生的交往之间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然而,对今天的教师而言,应深刻认识到阅读技能对教师本人及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研究指出,人的“语言技能”可以天生拥有,而“阅读技能”则需通过后天的阅读来培养,且“长期的阅读不仅能够提升个体内部语言的发展,还能改善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开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认识到如下危机,并带领自己与学生去规避这些危机,从而追求阅读中营养更丰富的“主食”。

(一)技术文明背景下“人”的消失

现代工业与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工愈加细化,人更多地附庸于工具、物、技术,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心为物所役,变得异常空虚与无助,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面人”,弗洛姆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的分裂的自我异化”,而阅读则是治愈这一“疾病”的“良方”。在阅读中,人们能够在作者及文字所造就的意义世界里面,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优秀作品、经典作品,其所蕴含的真、善、美更加的鲜明,更能让读者建构完满的内心世界,塑造坚强的意志力,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从而在面对纷乱的外在世界时,能表现得更加自如,亦更能追寻有意义的存在。同样,技术文明背景下,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人的阅读也更多地表现为工具性取向,而缺少人文性;知识观也更多地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知识观而完全忽视经验主义取向的知识观(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消失了)。然而,也只有通过阅读,人们才能弥合上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鸿沟”,让阅读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俱存,让人类的知识观走向主体自身知识与外在客观知识结合起来的更为合理的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视觉文化的冲击

视觉文化中,对人类冲击最典型的媒介是电视,其次是电脑。阅读文化主要以文字为载体,注重人抽象思维的培养;而视觉文化主要以电子化图像为载体,注重人形象思维的培养。视觉文化也是基于技术文明背景下产生的,当视觉文化“直冲冲”地面向人的时候,人更容易被动地接受信息,其最大的威胁在于人对信息选择度的降低、思维的惰性与思维的简单化。“与图像相比,文字是抽象的,要求读者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强调心领神会,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加上文字的系统性、表意准确性、逻辑严密性,在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上都是图像不可比拟的。”为此,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甚至认为“话语的东西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的二级层面,即自我依据现实原则来行事;而图像的东西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的首要层面,即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行事”,明显地将以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置于低层次、浅层次的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倡导教师阅读及通过教师的阅读来影响学生的阅读,则成为应对视觉文化冲击的主要途径了。

(三)网络阅读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阅读不断挑战侵蚀着传统的纸质阅读。那么,这两种阅读应该怎样权衡呢?美国尼尔森与诺曼公司的电脑工程师雅各布·尼尔森认为“图书阅读是线性的,网络阅读是跳跃的;图书阅读是作者引导,网络阅读则由读者控制;图书阅读是叙述性的,网络阅读是读者寻找所需答案;图书阅读是完整的句子,网络阅读则是零散的片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力上的“意识框架”这一概念,认为“意识框架”是人们理解并吸收跳跃性、碎片化网络信息的根基,而这一根基的树立只能来自纸质阅读而不能来自网络阅读。也就是说,纸质阅读更能促进人们阅读能力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深化、思维逻辑的复杂化……人们只有不断通过纸质阅读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与素养,才能更从容自如地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更有效地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网络化的今天,倡导教师纸质阅读及教师通过自己的纸质阅读来影响学生的纸质阅读,就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了。

猜你喜欢

纸质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