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花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05-30刘永刚

吉林农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症状

摘要:通过田间观察及室内检验相结合,初步研究了长春花白粉病的发生规律,明确了长春花白粉病是以长春花为寄主的新病害,长春花白粉病可以为害长春花的叶片、枝条及假果,条件适宜时可以终年发生,本文阐述了长春花白粉病的症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春花白粉病;症状;发病规律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05.046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又名日日草、山矾花、五瓣莲,属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该花矮生种株高仅25~30厘米,全株呈球形,花朵繁茂,花期长,四季均可开花,并可药用。因白粉病的为害,使长春花叶片变黄、干枯脱落,开花少而小,重者死亡,降低了观赏和经济价值。目前白粉病菌为害长春花未见记载。为识别及防治长春花白粉病,笔者在田间进行调查,对长春花白粉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长春花及长春花白粉病发病植株。

1.2调查方法

在2013年~2014年長春花生长季节,采用定点定植株进行观察长春花白粉病发生情况,在固定观察的植株上挂上吊签,并用记号笔进行编号登记,在田间调查时采用对角线取样调查,设五点,每点40株,调查长春花白粉病的发病部位,包括叶片、枝条、假果的发病情况;每3天调查一次,并拍照,详细记录长春花受害部位,病害发生的病状及病征情况,病原物产生的时间及变化等。

在发病初期及中后期,分别采集病叶、病枝及假果等,进行病原物检测,在显微镜下进行孢子形态观察,记录无性阶段及有性阶段孢子的形态,并进行描述,包括子囊壳形状、颜色,附属丝生长情况,子囊数量及形状等,为研究发病规律做基础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询问当地花农采取的防治方法及措施,观察部分农民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的种类及时期、用量等,初步观察防治效果等,为防治长春花白粉病做基础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症状

叶片为害症状。全株叶片均可受害,但中上部叶片发生较重,叶片发病初期,先从叶尖开始出现褪绿变黄,逐渐向叶内扩展,使叶变黄,易与生理性黄叶混淆;当受害面积达1/2叶片时,在叶面上产生白色粉状物,经7天左右,在病叶上产生黄褐,渐变黑褐色小粒点,是病原菌的闭囊壳。

枝为害症状。多发生在直径为0.2~0.3厘米粗的枝条上,初期枝表面褪绿,几天后扩展绕枝1周,在病枝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为病原菌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

假果为害症状。假果多从基部开始发病,初期病部为暗绿色,几天后在病部上产生大量白色粉状物,并向上扩展,直至侵染整个假果,在病部可产生大量黑色小粒点,种子不能成熟。

2.2发病规律

镜检病原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侵染所致,子囊壳球形、黑色,附属丝较多、丝状,内含子囊多个,子囊孢子短椭圆形。

无性阶段为粉孢子发生引起发病,无性繁殖形成单独的或串珠式的分生孢子,遮盖寄主受害部分,呈现白粉状。孢子可在干燥环境中萌发,病菌在温室中可终年危害。

病菌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也可经浇水等传播,田间观察发现,当天气较干燥时更易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植株缺肥,过于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2.3长春花白粉病防治措施

长春花白粉病可以为害长春花的叶片、枝条及假果,条件适宜时可以终年发生,病原分为有性与无性阶段。可以借助气流及农事活动传播。

防治措施。长春花白粉病发生初期,及时剪除受害的叶片、枝及假果,集中处理,减少菌源;加强养护管理,配制优良的花土,用田土、腐熟的有机肥、腐叶土配制。科学浇水,避免直接往叶面上喷水;定期喷施叶面肥,15~20天喷施1次0.1%~0.2%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40%福星乳油7000~8000倍,7~15天1次,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范文忠,安可英,张晓翔,于洋.不同的碳氮源对牡丹花链格孢菌叶斑病菌生长影响[J].北方园艺,2011(17):154-155.

[2]王友平,朱金英,郭平银,高凤菊.黄瓜白粉病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9(01):35-47.

[3]袁巧丽,杨家荣,高立强.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6,(03).

[4]张荣,陈厚彬,何平,苏钻贤,姜子德.荔枝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果树学报,2010,(04).

[5]世川,林代福,张克勤,薛丽娥.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83(03):10-14.

[6]袁巧丽,杨家荣,高立强.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03):230-233.

作者简介:刘永刚,中专学历,前郭县套浩太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有害生物防治。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预防心肌缺血临床症状早知道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海拔900m地区魔芋软腐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