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育种学》教学模式新启示
2016-05-30奈婕菲马铁明陈丽飞
奈婕菲 马铁明 陈丽飞
摘要: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园林专业课[1],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园林植物为主攻方向的学生学习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它是在掌握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并保持品种优良特性的科学。本文针对该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教材选择存在局限性及实践条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提出合理解决的办法,希望通过合理调整教学模式,提高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园林;《园林植物育种学》;教学模式;改革
基金项目:2015年吉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0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05.065
近些年来,我国园林事业发展十分迅猛,随着城市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园林绿化作为环境配套工程及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工作量巨大,形势十分喜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可利用园林植物种类和品种显得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园林植物新品种的获得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园林植物育种学这一学科也应势而生。这一专业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园林树木、花卉新品种开发这项事业,也使得这一应用型学科在理论层面得到极大支持。最初的植物育种是从野生植物引种驯化开始的,而对于园林植物品种的突破,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育种方式,如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倍性育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如何在遗传层面定向改造植物某些品性,并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得学生不仅能因“改造而改造”,更因“兴趣而改造”,使得这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改造事物的能力。
1当前课程安排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1.1.1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以植物学和遗传学为基础,遗传学是
育种的理论基础育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遵循的都是遗传学的原理,所以对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习育种的前提。而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这两门课程的安排时往往将两门课程分开上,通常一学期上完遗传学,下学期再开设育种学,这样的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来讲容易造成知识点的脱节。育种学涉及到的遗传学规律无法及时讲解,即便讲解也会因知识的长时间未梳理造成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缺乏足够的理解,这样就造成教师在诸多知识上要重复讲解,浪费课堂时间。
1.1.2作为园林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也较少如在吉林农业大学,该课程总学时40学时,其中包含32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其中还不包含各论部分,对于个别章节只能浅显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说,在如此紧张的课时安排下,想要了解更详细的相关知识只能课下沟通,其中诱变育种、分子育种两个章节要求较好的实验条件和较高的设备基础,對于一些相对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而言,因缺少实验条件,这两章节的知识也只是做概括介绍。
1.1.3在实验课的时间安排上缺乏灵活性一般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均是与理论课程在开学前两个月左右完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该门课程设置在3~7月份,其中实验课程在5月中旬~6月中旬完成,受当年环境和气候影响,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就具有不确定性,以杂交育种实验为例,吉林农业大学往年选择的是花卉基地温室中的蝴蝶兰作为杂交对象,而2015年由于基地重建,在材料上临时改为萱草,这对学生在掌握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
1.2课程缺乏与时俱进的教材与实例
在教材方面,大部分的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使用时间较长,均是2005年以前出版,在实际应用和实例方面缺少近些年研究成果,同时课本中侧重对传统育种方法的讲解,而近些年的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在新品种研发和创新方面的知识涉及的较少,且较不深入。
1.3教学手段单一
园林植物育种学包含园林植物和育种原理两方面知识点,其中除园林植物需要通过直观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外,有些知识点也很抽象,例如在DNA水平和染色体层面定向改造植物生长发育特性,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直观的表述,学生只能依靠课本上的图片理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4侧重理论,缺乏实践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以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而理论是为实践做铺垫、打基础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学校偏重理论,即便涉及到的实践内容也仅仅以书本上简单的实验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门学科的实践力量。
1.5实验条件不足
目前的园林植物育种学实验多为书本上涉及到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做的实验都是重复的,缺乏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减少以往的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验证性实验设计不能满足现如今快速发展对园林新品种开发和利用的要求,想要在探索和设计上有所突破,首先要改善实验条件,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设立专门的试验基地,扩大实验材料的储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
2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合理安排课程
针对课程安排缺乏的合理性,应考虑将遗传学课程与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进行整合,统一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并放在一学期进行讲授。在原有32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增加16学时理论用于将遗传与育种理论相联系,只讲授与育种相关的遗传学知识及育种学总论部分,增加16学时实验,在实验课上讲授育种学各论部分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植物主要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验锻炼操作能力。例如在讲授一二年生花卉育种方法时,以矮牵牛为例,概述其生物学特性、性状遗传规律、育种目标及育种途径,根据需要对主要性状进行选择与改良,可设计辅助实验包括:单株选择,花粉活力鉴定、杂交,分子育种等。
2.2优化课程内容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以传授基本概念与理论为主,缺少实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将最新的进展传达给学生,这既可以填补教材的不足,又可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于生活。例如在讲授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改良上的应用这一章节时,具体举例说明关于花色基因以及诸多调控基因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内容。
2.3运用灵活教学方式授课
采取怎样的授课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必修课,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理论难度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数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同时倡导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然而多数教师对于多媒体使用的理解有误,很多课件以文字为主,教师照本宣科,一套课件可以用很多年,这就失去了多媒体的真正作用。为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青年教师更应把心思放在如何规划好一门课上,例如遗传学的知识较枯燥,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收集相关视频与照片,通过先导入、后讲解、再启发、最后讨论灵活的教学方式,只有合理的利用,才不会使得多媒体成为教师的拐杖。
2.4增强认识,提高实践的能力
吉林农业大学开设的园林专业属于实践性学科,为社会输送数以千计的园林专业人才,而就业方向多以園林绿化、景观设计为主,在园林植物新品种研发方面缺少强有力的就业前景,这也使得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引导,增强学生对该门学科的重视。在充分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作为偏实践类的学科,应该让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除开展基础的育种工作外,如杂交、引种、选择等。应改善实验条件,加强现代分子育种方式的研究,如辐射育种、分子标记、DNA、RNA、蛋白质提取及鉴定、基因的遗传转化等。应建立相关专门的苗圃、花卉基地,将学生开发的优良品种推向市场,为园林绿化服务,使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学有所用,服务社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要求,园林植物育种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顺势而动,如何既遵循、学习借鉴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能开辟出一条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明银,杨柯,郭英.园林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8):142-146.
[2]包满珠.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李凤霞,孙晖,张径辉.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3 (S2): 219-221.
[4]赵广建.刍议课堂授课的艺术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5):34-35.
[5]孙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2-93.
作者简介:奈婕菲,硕士,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园林植物遗传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