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师生观对当今中学课堂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2016-05-30胡世文

关键词:启示师生关系孔子

胡世文

摘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观点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互相尊重、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主张构成了其民主和谐师生观,对当代语文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孔子;师生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2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一种特别的情感关系的过程。传统观念下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仅是主动的“施教者”与被动的“接受者”。目前,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首先与学生形成一种视界融合、心灵沟通的关系,其次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先生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以其终身的教育实践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了明确的诠释,也为今天构建中学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教育实践中体现出的良好师生关系

1.师生互相尊重。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重要作用的“君子”、“贤人”,他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表现:

(1)招收学生方面。当时奴隶制社会未全瓦解,大环境是人与人之间亲疏贵贱分明。孔子认为努力进德修业,造福社会远比人的出身重要得多。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并创办私学,让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在生活中师生朝夕相处,平等交往。虽然他在学识方面堪称大家,但是非常谦逊,“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这不是说孔子不会说话,而是他谦虚谨慎的态度的表现。还有“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从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炫耀自己,还说,“其视来学者乃平等如朋友。”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因材施教。有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由也问:“闻斯行诸?”孔子说:“闻斯行之。”对于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公西华很不理解,问孔子原因。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认为冉由平日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大干。子路胆子大,敢作敢为,所以要约束他。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也是孔子对学生个性充分尊重。孔子在教学中还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极少严厉批评。在当时社会文明还不发达的背景下,孔子能如此尊重学生实属少见。也因此孔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弟子们对孔子也是无比尊敬。

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

2.和谐民主,教学相长。

在教学活动中,孔子倡导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互动、共同进步。他认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教学相长。”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意见,师生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他到武城时,听到了“弦歌之声”,就冲口而出地说:“割鸡焉用牛刀?”作为武城宰的子游听了不解其意,立即去问孔子。孔子欣喜地告诉他说:“前言戏之耳!”这可看出他们关系是无拘无束且融洽的。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学习弟子的优点。他认为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都胜过自己。于是说:“当仁,不让于师。”同时,在教学中他也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

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了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孔子师生观对当今中学课堂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1.重释“师道尊严”,崇尚理解对话。

传统的“师道尊严”式师生关系理念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把师和天、地、君、亲提到同等高度而尊崇。最早明确这一理念的著作《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学。”在实践中的“师道尊严”强调的只是单方面的教师尊严,仅强化教师的权威、权利。于是,学生有没有尊严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该在尊重教师的同时,尊重学生,那么,师生之间才是一种相互理解的平等对话关系。“对话本身就是一个平等的、不断理解的过程,没有对话就不可能形成双方的相互理解,只有在不断的倾听与言说中,才能达到视界融合。”简单说,对话是两个或多个人的交谈,而不是“一言堂”或自言自语。因此,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对话的活动,此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等多方面的对话,才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才能建立活力的课堂。教师通过对话倾听其心声,了解学生,了解其个性特点,并真正地理解他们,才能建立他们学习的高效性。同时学生通过对话理解教师的意图、目的、动机,从而尊敬和爱戴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道尊严”的活力课堂,实现教育目标。

2.超越功利的目的,尽享体验教学之乐。

毋庸置疑,国家办教育和个人学习都有一定的功利性。若教育仅为功利性目的,那么教育便无意义了。“教育是改造人的工作,本应把功利性的人改造为非功利性的人,使人趋向高尚而不是渺小,不是去加剧人们追求功利的心态。”所以,教师只有摆脱功利性目的的束缚,以游戏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真正体验到幸福;学生只有超越分数和升学的功利性目的,才可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乐趣。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因此更加要求师生能超越功利性目的,以此获得真切的教育体验。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没有真情感投入就无法形成体验,也不能获得快乐。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只要某些东西不仅仅被经历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了一个使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那么这些东西就成了体验。”体验是涉及到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词语。可以说,一味追求功利性目的,就会将原本快乐的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因此,师生只有把自己作为游戏者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达到师生共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超越功利性目的,关注师生沟通交流中的真切体验,是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3.互相尊重,共同提升。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尊重,二是相互尊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就是师生双方要尊重彼此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格尊严和生命情感,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民主平等的意识善待彼此。教师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尤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并非基于教师权威,而是对其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欣赏。所以,互相尊重是共同提升的基础,共同提升又有利于实现互相尊重。师生互相尊重,共同提升,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环境中,自由不再是奢望。如前所论,游戏本质是自由的,自由是通向游戏最重要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为其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并允许自由表达看法。

以上是统一的,联系的。师生放下“师道尊严”的约束,互相尊重,并走向理解与对话,才能真正轻松地体验到幸福;超越功利性目的,互相尊重,在快乐的体验中共同提升,是教育给予人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联合国教科文组合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启示师生关系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