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05-30韦芳美�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神经病台阶笔者

韦芳美�オ�

[摘要]德育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容易让人接受。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5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如果我们引导得当,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启迪和震撼,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下面谈谈笔者肤浅的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课文文质兼美,有的活泼向上,有的催人泪下,有的引人深思,有的情景交融。教学完《最后一课》后,笔者问学生:“我们祖国从三十年代起就遭受日本蹂躏十几年,近年来的钓鱼岛事件更表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连小小的越南都在边境蠢蠢欲动,近日他们制造了抵制中国货的活动。同学们,面对屈辱的历史,你还会平静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你难道会无动于衷吗?”这样拓展,学生的爱国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一些学生在日记里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用故事触动学生的情感

这一点对七年级的学生尤为适用。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平时笔者常常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编写故事,通过有趣的情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从故事中明白事理,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如《台阶》这篇散文很长,其所蕴含的农民身上特有的坚韧执著、吃苦耐劳而又谦逊质朴的品质表达得很含蓄,一般学生阅读之后很难理解父亲历经千辛万苦操劳一辈子终于做成九级台阶的新屋后,坐在台阶上反倒不自在的内在情感。上课时笔者把课文编成了通俗的故事,事先预习的学生知道老师讲的是这一课,没有预习的学生也恍然大悟——老师不会白讲故事给我们听的,大家听完故事后纷纷打开课文仔细阅读,从散文的角度体会言语的“散”与情感的“不散”,最后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父亲坐在凝聚了他一辈子心血的台阶上却一级一级的往下挪?学生有的从自己的爷爷、父亲身上找到了答案。最后笔者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父亲》,在如泣的诉说中学生进一步得到教育,暗暗表示长大后要报答父亲。

三、以本为本,拓展空间

很多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后的收获就是背得下来,而不太理解其意思。在讲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延伸到了鲁迅的文章《风筝》,以当时鲁迅因为自己不喜欢玩风筝也不想让弟弟玩还毁坏他的风筝的故事来说明,然后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反过来,你不喜欢的别人强加给你,你觉得舒服吗?”很多学生各抒己见,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快完成了课后练习,又从中明白了宽容他人的道理,有些在讨论的过程中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很后悔。这样的教育效果比单纯的批评学生好多了。

四、留白让学生去“悟”

课后聊天时有学生认为课文《斑羚飞渡》中那只自我牺牲的老斑羚是神经病,要不然怎么会自己找死呢?神经病?当时笔者听到真是大吃一惊,但不急于抛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它是逞能给别人看呢,还是老糊涂了,或者是真的得了神经病?”刚开始一些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好笑,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病,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它在用自己的生命给种群寻找救命之路,跟镰刀头羊的牺牲精神一样令人肃然起敬。文中的镰刀头羊是主角,它是配角,配角同样令人感动。

五、在作文中验收成果

文为心声,学生的作品最能体现他们的情感体验,虽然略显幼稚,但也像涓涓流淌的细流,滋润他们的心田,读来令人欣喜。当然,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度,不能生拉硬拽或者偏离语文的本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

如邓振铎的《猫》其思想教育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有的教师讲着讲着又拐到做人要“学乖”,否则容易像那只猫那样被人误会,这就牵强附会了。

2.最好有针对性

平时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课上有的放矢地轻轻点拨,往往能让学生会意教师在说自己,表面上在拓展课文,却又分明点事不点人地善意批评,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学生最易于接受,效果也最好。

3.去糟粕取精华

如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诗人隐居山林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不足以效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可让学生思考:假如小偷进了我家,我将他暴打致死,算是为民除害吗?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神经病台阶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越测越开心
慎玩,当心成神经病!
台阶
77级台阶
单侧听神经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