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环保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016-05-30温建中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使我国在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日本解决能源环保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方面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气体排放,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完善法律约束体系,不断提升全民节能环保软实力。我们在深入学习日本能源环保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日本在东亚的能源环境合作。
关键词:能源供给;能源消耗结构;环境立法
一、 中日能源环境问题严峻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运行构成复杂系统过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逐渐面临能源瓶颈与生态危机的双重制约。当前我国在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气、水质及土壤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不断严重的雾霾天气已经对人们生活健康带来严重困扰,能否高效、清洁利用能源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能源消耗迅猛增加。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都呈现较快速增长趋势,这是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增长更为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消费量超过生产量之后,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此后2008年尽管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国,但随后迅猛增加的能源消费在2009年达到22.52亿吨石油当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依据BP(英国石油公司)最新统计年鉴显示,到2013年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22.4%,占全球净增长的49%,但总体的能源增长率正在减缓,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4.7%,远低于近十年的8.6%水平。
我国能源消耗过快,但总体上能源自给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开发,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生产国,2012年全球水电增加4.3%,增加量全部来自于中国,同年我国太阳能新增发电容量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市场。但二者开发会遇到阶段性的成本瓶颈问题,于是石油消费量猛增成为我国当前能源消耗的突出问题,现在尽管对石油使用有所控制,但多年来仍为世界石油消耗增幅最快的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依据中石油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同比增长5.7%,对外依存度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59.5%,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表示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今后仍将增加,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62%和68%,这将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隐患。
2.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能源的过快消耗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从发达国家经历来看,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的驱使可能使我国可能迎来生态环境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较为严重的区域,能源开发导致农田、森林和矿山等资源被毁,部分残留废渣、废水等污染物使生态难以短期恢复,北方生态较为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区域造成了严重沙漠化,环境污染超出自然承载能力后也间接导致了自然灾害地频发。这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生态系统的全面退化将反过来侵蚀我们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国不仅能源消费量最大,相对美、日等国的能源结构也较为落后,能源类型仍然以煤炭为主,尤其是2002年之后随着电力和钢铁需求的增加,作为污染相对严重的煤炭资源消耗也迅猛增长,2013年煤炭消耗所占比重达到历史最低值,但仍占67.5%。煤炭的开发利用几乎在各个环节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作为固体能源会排放出更多的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强破坏性的污染物。国际环保机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4年发布了《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报告,2012年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以及汞等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中,超过一半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以及和煤炭使用直接相关的行业导致的。报告还测算了空气PM2.5年均浓度中约56%是煤炭使用所致,在APEC和阅兵期间为维持北京清洁空气,政府不得已只能采取停产限行措施,雾霾天气除对生活生产造成影响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医学表明雾霾与肺癌高发密切相关。
3. 国际压力依然存在。除国内影响之外,高污染与高消耗也严重影响我国的世界形象与国际市场运作。煤炭为主型能源消费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家,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3.58亿吨,年增长4.2%的速度虽为5年来最低数值,但占世界比重仍有所上升达到27.1%。针对于此,我国尽管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承诺和努力,但国际社会仍然频频将二氧化碳与气候变暖等问题相联系,频频对我国施加压力的同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除二氧化碳环境污染之外,国际社会针对能源消耗量也对我国施压。由于世界原油等主要能源的储藏区域和消费市场非均衡分布,企业必然利用市场机制打破地域局限对世界能源进行再调整,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自身的成长必然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自90年代起逐步探索“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以说是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帕累托整合,但这却被部分国际机构解读为具有政治色彩的能源掠夺,尤其一些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并购重组被无端贴上能源威胁论的标签而导致市场参与失败。
二、 日本能源环保的成功经验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能源匮乏问题,而且也曾经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痛痛病等四大公害,但当前的日本不仅有效的解决了能源供给还成为世界环保先进国家。
1. 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在学习日本具体经验之时应首先明确中日之间的基本的地理环境差异。因为日本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理念首先是建立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基础上的。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周围有着广域的海洋,其海岸线总长约为35千KM。这一方面使日本天然隔离了外来物种和污染物的侵袭,自身又形成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性气候使日本一年四季都有着丰富的自然植物资源,如蕨类植物约630种,这比欧洲、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总和还要多。尽管森林资源丰富,但日本却大量进口木材,当前日本陆地的2/3被森林覆盖,不仅美化环境还有效抑制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是中国环境保护方面所不具备的。
与此相反,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主要在内陆,而且水资源缺乏,由于植物较少和破坏严重,部分地区已出现沙漠化。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使用率低下及恢复治理落后等原因,能源的使用已经导致一部分地区自我修复和植被再生能力破坏,即能源使用和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日本在合理利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使环境治理取得巨大成功,对于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我们应该学习,但我也必须明确中国国情差异巨大,我国并没有日本如此优良的先天基础,因此中国不能走日本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须及时地学习日本当前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
2. 能源利用效率高。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量也是不断增加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更是排在世界前列,例如人均电力消费是我国三倍多。但日本单位GDP仅需消耗较低能源,即日本能源使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
面对能源消耗量增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本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竭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类似于当前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1970年~1990年间日本能源效率和排放效率的改善率达到39%,这一过程恰与世界两次石油危机相重合。能源效率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各产业上,在能源转化率和能源终端使用两个环节日本加大技术投入,20年间日本钢铁产业能源效率提高50%、化学行业提高89%,一跃成为世界能源效率最高国家。即使在当前,日本的能源效率也仅仅低于英国。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6倍之多。日本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效抑制了能源消耗,也通过能源高效使用减少了污染气体排放,使能源和生态问题同时得到改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能源效率改善乏力、只有排放效率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总体上日本一直维持着相当高的能源效率水平,同时拥有世界近1/3的清洁能源专利技术。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量都是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几乎只比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低,但中国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并且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如果继续低效率使用,不仅能源供给将受困他国、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也可能崩溃。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如果说能源利用率低下导致我们使用了较多能源,那么我国同样的能源消耗所造成的污染也要比日本严重,原因在于日本能源结构远远优于我国。
如图2,我国能源消费最明显特征仍以煤炭为主,这既有储藏量和开采成本等客观原因,也有部门利益等复杂的主观原因。煤炭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化石能源,其消费量占到我国总比重的2/3,而石油资源仅为18%,即使如此我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与此相反,我国的水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不到9%,清洁的天然气仅为5.2%。
日本能源结构与我国有明显区别,主要能源为石油,而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不足23%,比天然气的比重还要低,清洁的天然气所占比重接近我国的五倍。我国只有非化石能源比重与日本相当,但其中重要原因是2011年后日本核能比重大为降低,东日本地震对核电站造成严重破坏,国内部分团体开始反核电化,甚至要求核电零使用,这才造成了核电比重下降。但综合当前日本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日本今后仍有可能继续大力发展核电事业。
总之,能源结构是大国空气质量的基础,中国当前煤炭使用主要是发电用煤,以后一方面要加强燃煤电厂的污染治理,同时也要打破原有利益集团的保护,积极探索页岩气等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途径。
4. 回收利用与严格立法。日本不仅在能源利用过程中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使用之后资源的回收利用及环境治理也明显优于我国。
日本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鼓励并引导国民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及回收利用,1991年开始实施资源回收利用法,此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丰富完善,1995年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此后对废弃物的分类不断细化,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垃圾分类,当前有些地区的分类达到二三十种,这是一个较为繁琐过程,但这种强制性的约束不仅为其节省了大量资源,还使日本成为清洁卫生的国家。
在能源浪费的家电方面,日本2001年开始实施家电回收利用法,在全国指定41个在商品化场所和380个收集场所,对空调、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进行回收利用,并在该年4月开始推广回收利用券,这些举措使日本家电回收数量不断增加。在2008年日本一方面对不同型号,即高、低耗能的电视和空调收取差别使用费,加速国民对传统家电的淘汰更新,另一方面对非法丢弃家电行为进行严格监督,这两项举措使日本家电回收数量显著增加,在此后的两年分别增长45.6%和47.5%。2011年一方面由于东日本地震破坏了部分家电回收场所,另外由于家电环保积分制度结束导致更换需求减少,使总体回收台数有所降低。但总体上通过家电回收的一系列举措已经使耗能型显像管电视基本退出市场。
日本环保立法最为明显事例为对汽车违规处理的限制。2004年9月汽车违规处理台数为218 359台,2005年1月相关法律实施,此后数量迅速下降,到2010年3月汽车违规处理数量仅为11 465台,大规模违规处理案件下降更是显著。立法是全民参与节能环保的基础,尤其在起步阶段更是不可或缺。
三、 启示与对策
1. 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处于上升趋势,污染在短期也将更加严重,这方面我们需要大力借鉴日本:
(1)大力提高能源转化率,尤其是加强煤炭向电能的转化,如推广日本的煤炭气化发电技术或增加洗煤环节等;
(2)使用上提高终端利用率及加快循环利用,借鉴日本能源节约法减少耗能设备,并通过政府组织和补贴等方式对资源实行再利用;
(3)日本生态环保离不开国民环保自律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完善的法律约束体系,中国距离全民环保显然任重而道远。
2. 利益整合、优化结构。除环保约束之外,能源安全体系也将倒逼我国尽快调整能源结构。
(1)减少煤炭使用的同时着手控制对世界能源的依赖、分散石油进口方式,大力推进页岩气开采并进一步支持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2)大力发展新能源,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阶段性国家支持,并对新能源产业合理布局,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降低成本普及清洁能源。
(3)通过成立国家能源部打破当前多头管理、互为制肘的乱象,在整合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国家战略和能源政策。
3. 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日本的能源环保走在世界前列,中日又具有东北亚地缘基础,加强合作应成为两国的主流。
(1)两国都是能源消耗大国,要避免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恶性竞争,在加强能源战略的同时还可以共同维护东北亚生态环境;
(2)吸收日本核电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尤其加强内陆核电安全管理。依据核电影响的区域性特征,中日可建立核事故统一应急措施方案、确保信息公开统一行动;
(3)日本具有世界最先进和数量最多的节能环保技术,而中国结构转型又将是最大的节能环保市场,中日能源环保合作将具有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伟.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103-110.
[2] 王宪恩,王羽,夏菁,段海燕.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演进趋势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6):70-79.
[3] 日本经济产业省.エネルギー白書2014整理.http://www.meti.go.jp/.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铀矿资源开发与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资源、产业和环境的系统分析”(项目号:JJ12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铀矿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分析”(项目号:12JC05)。
作者简介:温建中(1981-),男,汉族,河北省香河县人,中国中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日本经济、国际贸易。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