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体系”新常态下机制专业建设举措
2016-05-30朱红萍王艳辉
朱红萍 王艳辉
摘要:在职教体系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仔细剖析本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基础,归纳总结与国内外同类专业间的主要差距。同时,明确了今后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建设举措,将重点放在专业建设内容的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运用互联网+创新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设备师资实力这四个方面,争创“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点。
关键词:新常态;职教体系;专业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24-03
一、引言
随着职教“新常态”思想的提出,高职院校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院作为县办高职院校,应在“服务张家港、根植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下,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通过仔细剖析本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基础,归纳总结了与国内外同类专业间的主要差距。同时,明确了今后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建设举措,为争创“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点而努力。
二、机制专业建设现状与基础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办学水平与特色的重要标志,其内容主要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首先,本文将分析我院专业建设的现状。
1.机制专业综合实力情况。学院1985年就开设了机制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先后与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在校联办本科,30年来,本专业一直保持每年2~3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竞争力排名前列。本專业设有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师资力量雄厚,老中青结合、教科研相长,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优越的实训条件,本专业2008年得到省财政的资助建成省级高职实训基地,拥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校内专用实训大楼,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先进。其中,“张家港沙工东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张家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中心”每年承接十余项技改课题,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本专业近年来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分别被授予教育部“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省特色专业、“十二五”省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①具备独特的产业发展背景。张家港将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县域级相关产业基地为本专业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支持环境。②设有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富瑞特装、金鸿顺等十多家骨干企业在课程开发、基地共建、订单培养、教师互聘等方面已形成人才共育、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良好机制。③拥有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缘分布、年龄梯队、专兼结构等比较合理,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双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等比较优秀。④建有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等基础条件比较完善,进一步投资改造计划业已完成;校外实习基地结合紧密、机制完善。⑤享有校友广泛、热情的支持。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且事业有成,对母校具有深厚的感恩之情,他们的回馈将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在校学生的发展。
2.机制专业建设的经验及特色。本专业主要面向本地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及自动控制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机电设备的装调与维修、制造线的自动控制等工作。①坚持服务地方产业。秉持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入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在张家港处于乡镇企业崛起、外向经济发达、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同时期,本专业的发展始终定位于服务地方的装备制造业,近年瞄准本地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苏州市级塑料饮料机械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张家港市先进激光(装备)产业园等,主动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独立核算、资源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元,创新建立学校、企业、基地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被立项为省教改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进了“双证书”制度以及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③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就业意向,在二年级时经双向选择建立“订单班”,先后合作开设“张化机班”、“金鸿顺班”等,实施了工学交替、弹性学分,并逐步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岗位任职为要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由典型工作支撑课程体系,由项目载体构建教材内容,先后获得教指委、教育厅、行指委、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改成果和国规教材等成果。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建立教学训练相补、必考选考结合、奖励考证费用等机制,确保每位毕业生均拥有一张高技能证书,也为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指标)做出了较大贡献。④推进国际合作育人。立足于为本地集聚的韩资企业提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与韩国昌原文星大学合作开设了国际订单班,遴选优秀在校生给予专项补助金,并委派其为带队管理员,保障学生海外学习有成效,同时将韩国大学的机械等级证书内容融入校内相关课程、接受对方学生来校访学。在完成海外培训任务的同时,聘请德国职教领域专业教授来院培训,以拓展国际教育视野、提升教学理论水平。⑤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本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中完成科研课题26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每年均超过50万元。在服务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将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学内容,并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开拓进取。
三、机制专业建设目标及建设举措
1.与国内外同类专业间的主要差距。通过全面分析调查国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可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突出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教学形式有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企业工作经验,产教研融合深入,工作全面推进;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数量充足,既能保持与实际工程实践的一致性,也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与这些国内外同类专业标杆相比,本学院机制专业在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差距:一是职教理念更新不快,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课程教学、队伍建设、设施更新、科技服务等方面全面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做得还有欠缺。二是生本观念贯彻不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实验设备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人人动手。三是师资队伍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的国际视野狭窄、工程经验不足,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四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活动不太多,学校服务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成效不太大。
2.机制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分析的结果,今后本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以下几方面:①关注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解决专业发展与产业变革、技术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②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深化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③致力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内培外引、协同育人的机制,加强企业实践和教学业务培训,解决教师水平与育人要求、科技服务不相适应的问题。④立足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载体,解决实训设备与技术进步、教学所需不相适应的问题。⑤侧重于课程数字资源的应用,通过校企合作、购买服务等途径,搭建网络学习和在线教学平台,解决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学习习惯不相适应的问题。
3.机制专业建设目标。为了顺应新常态的职教体系,机制专业具体建设目标如下:①顺应工业4.0的新革命,更新专业建设内容。认真学习“工业4.0”的新概念,认识、理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将向智能化转型,本专业的建设必须追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深入调研张家港产业的转型升级,了解掌握再制造、塑料饮料机械、激光装备等产业园的技术发展趋势,建立本专业建设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为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体措施有:组织听取产业发展趋势专家报告,研讨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产业变化,开展产业园区市场深度调研,组织政府行业企业以及职教专家参与的专业发展论证会,及着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②适应职教发展的新常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认识“立德树人”、“人人出彩”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刻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贯通、灵活组班弹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改革试点,为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具体举措有: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地考察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稳步推进订单班、小班化、选课制等试点,高质量完成中高职衔接项目,研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③满足质量保障的新要求,提升设备师资实力。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观念更新,关注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采用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形式,充实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调整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体举措有: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完善“教师下一线、技师进课堂”的运作机制,更新增添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平台以及补充调整校外基地。④运用互联网+创新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顺应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广泛应用的趋势,抓住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抢占先机、侧重应用,教师先行、学生参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共享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举措有: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立项研究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组织教师参加院级、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建立师生学习空间,建设专业拓展选修网络课程,试行课程教学管理信息化。
4.机制专业建设的举措。①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每年派出2~3名专业教师到产业基地、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挂职半年;依托“教授工作室”承接横向课题,建设期内到帐经费100万元以上,申报发明专利1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60项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生产任务,每年完成合同金额2000万元以上;依托中德合作(张家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任兼职教师全部参与轮训;建立兼职教师灵活授课机制。②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方面。在台湾技职教育的课程专家的专题指导下,完成新一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骨干专业课程开发(包括中高职衔接体系);在行业组织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开发2~3门针对企业工作岗位专门需求的校本课程;主编出版2~3本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省级精品教材等;在智慧校园的学习平台上,建立师生学习空间,建设2~3门专业拓展选修的网络课程,链接相关专业资源库,参加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推进与苏州市塑料饮料机械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共建的“沙工塑料饮料机械专门人才培训中心”、与张家港先进激光(装备)产业园共建的“沙工激光生产装备研发中心”、与海归人才共建的“德尔帆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建设;更新、增添现有常规实训设备,新建“机械测量与检测”、“再制造技术”、“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TRIZ创新训练”等实验室。④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组织25%以上的学生参与全国、省市及行业主办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业竞赛等训练、比赛,建设期内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以上、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专业教师扶持在校生(含近两届毕业生)孵化创业项目3~5个,成功创业实体1~2个,带动学生参与50人以上。⑤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方面。继续举办2期以上与韩国昌原文星大学合作的国际订单班,接纳对方学生短期访学50人以上,在2~3门相关课程中融入国际证书的内容;延聘美国荷晶大学专业教师来院短期任教,在2~3门相关课程中融入国际证书的内容;聘请德国BBW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教授等为课程开发顾问。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以“工业4.0”为背景,重点研究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以“职教新常态”为主线,重点研究校企协同育人、中高职衔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新课题;以“互联网+”为前提,重点研究信息化教学新方向。每年立项院级课题2项以上,建设期内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以上,获得省级(全国行指委)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四、结束语
在职教体系新常態下,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具有中高端技能的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我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基础,需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优势,将专业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中心工作,同时关注企业岗位的变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的改革发展需求,融合企业发展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终究要回归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回到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的人本性的培养目标上。努力推进教育和生产过程相衔接、教育和劳动制度相配套、教育与市场评价相结合,要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参考文献:
[1]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J].价值工程,2015,(2):252-254.
[2]张文林,洪加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步[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2-122.
[3]徐桂庭.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实践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4,(12):35-39.
[4]陈鑫.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建筑装饰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2013,(12):166-167.
[5]王文达,等.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14-19.
[6]刘晓.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刍议[J].职业教育: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