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约意丰 言近旨远

2016-05-30孙竹青

关键词:白描孔乙己背影

孙竹青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景象,展现其特征,突出其神韵,丰富其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中,就是不用华丽的形容词,也不用繁复的修饰语;不用精雕细刻,也不用层层渲染;不用曲笔陪衬,也不大加渲染。它的特征是抓住表现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清晰的笔触、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人物形象或事物形状等,并表现出作者的感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白描手法可以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近它们,感悟白描手法给文章带来的独特深层之美。

一、丰富环境描写的内涵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将故乡深冬里阴晦天色笼罩下的原野和盘托出,字里行间表露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这与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诗人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苍凉寂寥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直至深深刻印在每一个读者心中。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首诗的第二联纯粹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早行情景跃然纸上,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这两句诗仅用十个字,即包含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以及早行之人,非常贴切地表现出离乡远行者早起赶路的独特感受。白描手法的运用竟造就如此传神的艺术效果!

二、增添人物描写的神韵

1.由表及里,洞穿人物骨髓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这里,对杨二嫂这个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白描手法使一个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曾经的“豆腐西施”变成了现今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的市侩,这不由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2.言为心声,展现人物情操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都德《最后一课》)

在这特殊的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刻,韩麦尔先生只说了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严格来说,这几个字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此处,白描手法传递出人物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3.传神动作,显露人物内心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不正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慌张不安又可怜可笑的样子形象化了。

(2)在木柴场门口,他看见上述那个敞开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群人看。 (契诃夫《变色龙》)

被狗咬了本是件倒霉事,小市民郝留金却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这一处白描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郝留金这个人物形象,把专制社会下的病态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挖掘视像体验的层次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张岱笔下的湖山夜雪图,是用眼看到的,更是用心看到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糅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诗作宏大开阔,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人笔下,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孤寂之感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

四、强化需要点示的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太过于熟悉了。然而,在散文《背影》中,最令朱自清难以忘怀的,也正是父亲的一个背影。那个背影是在特定背景、特定场合下出现的。作者正是运用了白描手法,用写实的笔触,强化了使他以及千千万万个读者极为感动的那个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初读起来,这段文字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令人动容。这里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夸饰,没有故作煽情的惊人之句,有的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一一展示,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一股浓浓的父子深隋。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有人称白描为“审美的描写”,因为它“最能表现事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我们中国文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崇尚简约淡泊的审美理念,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也许就是白描的“讲传神,讲词约意丰,讲感情的节制含蓄,讲风格的自然平淡”的美学特征的思想渊源吧。

猜你喜欢

白描孔乙己背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两个背影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吴绪经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