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殊可贵的“莫不静好”
2016-05-30陈莉
陈莉
爱情,是源远流长的永恒的艺术主题。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吟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如今的流行歌曲唱着“当我想你的时候”,人们从未停止通过文字探索爱情的奥秘,书写它所带来的兴高采烈或者沮丧失望,探究它的纯洁或者给它披上庸俗的外衣。它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它是不断发生在男女双方生活里的追寻之旅。
追寻源于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本能。男女到了青春期都会由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而在心底产生甜蜜、温柔的情愫——这是生命存在的召唤,这种召唤庄严纯洁,引发彼此的追寻。人们寻找着不能被别人所替代的,可以倾注自己感情、愿望、价值观的意中人,或者说“另一半”。
很多同学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的《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着美丽的爱情故事。
本次“大视野”所选的四篇文章也是关于爱情。
一、终于寻见了你——那天
青春期猝然降临,爱的潮汐开始涌动,爱的追寻从心里的空落感开始。《边城》中,“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在爱情的追寻中,首要的是男女内心契合。
契合,或者说有缘,首先是有眼缘,个人外在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美丽标准)、身体素质(力量、声音等是否使自己心仪)等,这些为展开追求奠定基础。此外年龄因素、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体系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等,都影响着双方的吸引力。
《边城》里的傩送和翠翠就是因为内心契合而相互吸引,开始了爱情的萌动和彼此的追寻。第四章,端午时节翠翠初遇傩送,当时她看赛龙舟,听爷爷的话,在码头边等爷爷回来,一直等到天黑众人都散了,爷爷也没来接她。傩送英俊、健硕、挺拔,赛龙舟捉鸭子都是好手,他周到地派“长年”打火把护送她回家,自己却误会他是“轻薄男子”,还骂了他。所有这些,在少女翠翠的心中产生波澜,“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回到家里,“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朦胧的情愫是自己隐秘的快乐,翠翠选择独自静静地体会。
在周围人,包括傩送眼中,“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她的健康美丽、温和乖巧、善良从容,种种因素的综合,为同样健康朴实的傩送对其钟情而展开追寻提供了可能。两个年轻人追寻对方的旅程就此展开。
《红楼梦》中的宝黛情缘则带有传奇色彩。《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回,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是故人相见的感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话他,他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做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好个“远别重逢”,爱情的“追寻”中蕴含着自我的“理想”认定,是期待中的追寻,《红楼梦》里叫作“木石前盟”。《圣经》说:“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东西方所见略同。荣格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理想的异性形象”,称为“内我”。兹拉塔罗夫认为:“在我看到你这位被太阳照得满面春光的女子之前,你已经在我的心中了。”这都从心理分析角度揭示了爱情的本质:爱的不仅仅是异性的类本质,更是具体的个体,具体的那一个,是镜子里的“内我”——心心相印就是这个意思吧。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翻译家朱生豪尽管32岁就去世了,但是他一生几乎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而且译文质量极高,至今仍是文学经典。朱生豪的译作是妻子宋清如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的。朱生豪和宋清如是杭州之江大学的校友,两人1932年相识。当时之江大学有个“之江诗社”,大家在一起品读、写作、传阅古体诗。宋清如第一次参加诗社活动也拿出了精心准备的原创诗歌,朱生豪读了宋清如的诗,当时并没有多说什么。三天后,朱生豪写信给宋清如,并附上三首新诗,请宋清如指正。宋清如立即回信,两个年轻人开始通信,信里讨论诗词创作。
这说明两个人的相遇相识,是各自成长历程中酝酿很久的追寻期待的结果,是双方在意念中对彼此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因素的认可与倾慕。
所以,朱生豪与宋清如见面的那天,他们终于寻见了彼此。
二、不管道阻且长——守候
人在旅途中往往会遭遇波折,爱情之旅也常常是阻遏重重考验连连:天意的弄人、内心的阻碍、其他人事的影响等等。
天意不巧,翠翠、傩送初遇后的两年中秋都不见月亮,“因看月而起的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在小小的边城,两人的生活竟然两年没有交集。
上天更安排“死亡”这样的沉痛事件给他们的爱情之路设置障碍——哥哥天保追求翠翠未果,爱情失意,决意闯滩,竟然惨死他乡;弟弟傩送对翠翠的心意没变,但哥哥的死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孤独地出走,漂泊他乡。
翠翠是爷爷带大的,母亲生下她后殉情自杀。这其实对翠翠的性格形成(内敛含蓄)多少有了影响。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她把对傩送的爱慕藏在心底不说,好心的爷爷无从知道。倘或那点心思有人知道,哪里会有爷爷让天保“车路”提亲、“马路”唱歌的横生枝节呢?
《边城》结尾说:“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爷爷生病去世,傩送离去无音信,翠翠独立承受爱情“追寻”路上的坎坷。她没有无措惊惶,爷爷的硬扎沉稳从小耳濡目染在翠翠的骨子里。翠翠守着本分,撑着渡船,等着傩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管道阻且长,守候到地老天荒。
可是终究,我们读了这样的爱情故事,内心里生出不舍的叹惋。
将爱慕之情埋藏在心底,可能导致错失良机;合适地表白,将真实的自我与真诚的爱慕和盘托出,爱情才有可能顺畅展开。由此,情书、情话、情诗因为连通着两颗辉映的心,表露着缱绻的深情,展现着情趣、志趣与文采风流。于是,有些成了文学经典,让后人品味不已。例如,鲁迅曾经为许广平题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濡相沫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两人感情经过岁月洗礼,相守相知的写照。1933年,鲁迅将自己与许广平之间的信件往来共135封结集出版,命名为《两地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鲁迅在深邃、敏锐之中的感性与柔情。
《朱生豪情书全集》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授权并整理,收录了宋清如珍存的朱生豪写给她的308封信。可惜,宋清如写给朱生豪的信没有保存下来,遗失在战乱年代。信中,朱生豪是良师益友,谈社会,谈电影,谈诗歌,提建议;也是亲密的伴侣,会“说梦”,会“耍赖”,会“伤心”,会“欢喜”。是才子,也是青春激荡的恋爱中人。两人在之江大学交往后,朱生豪先毕业,于1933年到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宋清如继续求学,1936年毕业后到湖州民德女中任教。两地分隔,朱生豪一般两三天就写一封信,有时一日一封。“我实在喜欢你那一身的诗劲儿,我爱你像爱一首诗一样。”他们两人都爱写诗,书信中多有诗词应和。朱生豪信中写道:“晚凉新月人归去”,“倘把‘人归去的‘人改为‘郎字,却是一首轻倩的民歌”。——“晚凉新月郎归去,天上人间未许圆”,朱生豪希望宋清如记挂着他,圆月见证他们的离愁别绪,情牵梦萦。朱生豪将宋清如的诗句“万般往事逐轻烟”改为“年年往事逐轻烟”,改得好,“年年”道出了往事之长久,感情之绵密。他们俩通信长达十年,直到1942年才在战火纷飞的上海举行了清贫的婚礼。
朱生豪曾经在信中说:“我不要休息,也不能休息。有钱的人,休息的意义是享福,可以把身体养胖些。对于我们这种准无产阶级者,休息的意义是受难。”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翻译。婚后第三年,朱生豪病逝。宋清如在悲痛中,一边独自抚养孩子,一边整理丈夫的遗稿,真正是应验了丈夫在信中所写的:“对于你,我希望你能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努力使自己身体感情各方面都坚强起来。”1948年,她将丈夫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交由丈夫生前工作的世界书局出版。
他们的故事,就像《诗经》中说的“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臧”的意思是“美好”,虽然,宋清如和朱生豪相恋相伴的日子才13年,但是,他们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最美好的对方,然后一往无前地美好下去。
三、与你莫不静好——心愿
《诗经·女曰鸡鸣》写道:“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思是说,共饮美酒,白头偕老,弹琴鼓瑟,只要与你在一起,岁月就是安好。
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永远美满安好只会在祝福里,在心愿里。正如里尔克所说:“你凭爱走到这一步。艰难在等着你,你的所有力量在那儿都派得上用场。”
《红楼梦》里,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贾府上下瞒着她,在给宝玉和宝钗备办婚礼。她焚稿断痴情,口中叫着“宝玉,宝玉,你好……”,吐血气绝而亡。黛玉把自己的生命和爱情维系在了一起,爱情破灭,生命就到了尽头,实在是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边城》里,翠翠善良坚忍,默默守候,这是爷爷对孙女舐犊情深、倾心抚养所培养出的性情,更有翠翠对傩送的一往情深。翠翠独自守着渡口,在岁月静静流淌中,等傩送回来。这终究给人以希望。
宋清如寡居,坚毅生活,辛劳工作,将丈夫遗稿整理出版,是知音知己产生的爱的力量。宋清如独居五十多年,晚年,在出版社的反复劝说下,将朱生豪和她的通信挑了一部分结集出版,题名《寄在信封里的灵魂》。这份灵魂之约,真正让人钦佩,感喟。
爱使人坚忍,敢于担当,甘心守候。守候里有着回忆。
我们总觉得两人相伴,白头偕老,岁月静好,是寻常的事情。
梁文道说:“‘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本身就把平常变成了异常。”想来真是如此。
生活中总有“爱别离”。翠翠和爷爷每天摆渡在茶峒城边的小溪上,过着寻常的日子;爷爷去世后,往日和爷爷一起做的事情,撑篙摆渡、烧火做饭、讲故事听故事,成了再也不能重现的回忆。翠翠和傩送曾经共乘一只渡船,傩送对家人说他不要“碾坊”(团总家女儿的陪嫁)要“渡船”。傩送出走后,相爱的人两地相隔,山长水阔,曾经相处的点滴回忆是那么珍贵,在水东流、风在吹时,温暖着翠翠的心。
我们当然希望相爱的人凭借爱的力量,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越过重重的阻隔,终于厮守。
所以,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给自己的小说《洗澡》写续集《洗澡之后》,是老太太的一片苦心和善意,她希望“时光如水,清风习习”,各有各的缘,各守各的本分,“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洗澡》中,许彦成聪敏老实,读大学期间就被“标准美人”杜丽琳看中,丽琳做了求婚者,两人成了婚。婚后,杜丽琳认为许彦成“算得是一个模范丈夫”,他“忠心”“尊重”“体贴”,却又“不免有点儿生疏”。杜丽琳怀疑自己是否抓住了许彦成的心。姚宓的父亲姚骞是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前毁家纾难,资助了共产党的北平地下党。抗战前夕姚骞去世,姚太太闻讯中风瘫痪,姚宓的未婚夫要求姚宓把母亲托付给姚家亲戚而两人出国。姚宓断然与他分手,自己辍学做了图书管理员,担起生活责任;又将房产抵押,给母亲治病。母亲的病终于好起来,能说话能起床了。新中国成立后,姚家的原房产成为“文学研究社”。姚宓在研究社的图书室工作,许彦成夫妇也在这里工作。
《洗澡》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经历第一次思想改造的“三反”运动,当时称为“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就改称“洗澡”,也就是“洗脑筋”。《洗澡》想要表现的是在这场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有没有自觉自愿地超拔自己,改造的效果如何”。许彦成常到图书室翻书、借书,欣赏姚宓读书多,悟性好。两人共同经历了“洗澡”运动,互相加深了了解。但是,两人约好,只做君子之交。
读者读了《洗澡》,却无端给许彦成和姚宓加了些捕风捉影的猜测。杨绛不愿意她所塑造的姚宓和许彦成的形象被走形,他们的纯洁友情被糟蹋。于是她写就《洗澡之后》。她安排了一些情节来做幸福前的铺垫:许彦成的前妻“标准美人”杜丽琳喜欢上了别人,主动提出离婚;许彦成的女儿小丽愉快地跟着独身的姑姑生活,姑姑认了小丽做干女儿,姑侄俩亲如母女;许彦成的伯父伯母写信道贺,“恭喜侄儿终于甩掉了那个俗气美人”。许彦成和姚宓终于领证结婚,在姚家小小的四合院里办了喜宴。所以,杨绛先生希望,许彦成与姚宓的结合,在舆论上、家庭里、朋友中,都是合情合理又合适,而不给任何人带来伤害。《洗澡之后》的结尾写道:“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活过日子。”杨绛作为百岁老人,善良,通达;她为姚宓、许彦成安排了童话般的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佳人的祝福,对“莫不静好”的珍视与期待,对善良与坚忍的礼赞。
如果曾经相爱,又分开了,何如?
梁文道《我执》:
“我问师傅:‘他是不是我的考验,沙漠里徘徊的狮子,山顶上为我指出世上财富与权力的撒旦,他是不是我的诱惑?”
“因为我没有一天不想念他。”
“他是魔鬼替我设下的陷阱吗?”
“师傅说:‘不,他是你的老师,难得的老师。你要好好在他身上学懂爱。”
“我们以为会成习惯的平凡人事皆是无常偶然的诡局。只是在事后回忆,才明白那寻常是何等的异殊可贵。赐给我们寻常体验的人,是不可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