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伴语言起舞,情感随文字飞扬
2016-05-30胡云信
胡云信
汪曾祺说:“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所以说,一篇文章美不美,主要体现在语言。思想伴语言起舞,情感随文字飞扬。
可以这么说,我们说话写文章,一刻也离不开语言的修饰。很多同学慨叹,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我就写不出彩,读起来就寡然无味?同样一句话,我说的就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他这么一说就趣味盎然?为什么同样一个意思,说得好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说不好,则让人一头雾水,心生厌恶?这说到底都与语言表达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丰富的内容需要丰富的语言来描写,深刻的思想需要深刻的语言来表达,生动的形象需要生动的语言来塑造。《非诚勿扰》中秦奋对梁笑笑说:“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夸张地说,在仇人眼里,你都是西施。”用这样的话赞美笑笑的美丽,就显得幽默风趣,新鲜有味。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是因为三岁孩子也会说话;最难,是因为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说话与作文是一码事又不是一码事。说话比写文章容易,因为不必查字典,不必担心写白字:同时,说话又比写文章难,因为没有精细考虑和推敲的余暇。但一个人的话说得好了,把这些话记下来就是好文章。会说话的人不止一种。著名语言学家王了一(王力)先生概括为六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謦一亥,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嬉笑怒骂,旁若无人,庄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然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这是第六种。”这些人的派别虽不相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不同话语的风格形成了书面语言就有了不同的修辞色彩,也就有了迥异的语言风格。
首先,“修辞立其诚”。
会说话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拥有一颗真诚实在的心,对人对事对生活有一颗崇敬的心,才能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认知水平。平时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语。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因为我们把这“会”字的标准定得和一般人不同。会说话,基于他对社会有细致的观察,对事物有准确度理解,对人物有爱增的感情,对自然对生命有一颗真诚挚爱的心。如果司马迁不是受了奇耻大辱,发愤著书,那么他的《史记》就不会这么富有情味,处处体现自己的影子,也许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所以锤炼语言,根本在锤炼思想,锤炼感情,锤炼认知。
其次,根据文章体类,选择得体的语言。
得体的语言也就是文体语言,不同的文体有不同风格的语言,这是由表达需要决定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对不同体类的文章的语言特征,归纳更为细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哗而谲诳。”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须重点磨练两类文体的语言:
一是议论类文章的语言。议论的语言特别强调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或层层递进,或因果对举,或对比鲜明,或犀利有力。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各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人才)”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借古喻今。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他们三人的文章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都堪称典范。尤其是苏洵的《六国论》,第一段的逻辑性非常严密。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正反对比,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我们要学习揣摩这类经典论文的逻辑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二是叙述描写类文章的语言。这类语言特别注重生动形象。我们在中学时代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很多文章《金岳霖先生》《受戒》《故乡的食物》《五味》《葡萄月令》《送考》等。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品味汪先生的语言,可以发现,他身上还有着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他对于人生的要求非常微薄,他个人的日常生活也相当简单,能够时常看看草花、闻闻带有青草气的草花的淡淡香味,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满足。他有一本书叫《人间草木》,这本书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汪曾祺先生的草木情怀。那是一种极淡极浅的文字,淡到若有若无,浅到清纯见底。然而,也正是这样一种极淡极浅的文字,却经得起我们的反复玩味、再三咀嚼。汪先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老人,他喜欢“随处留连、东张西望”;喜欢看草长莺飞,喜欢听都市鸟鸣,被常人轻视或忽视的草木鱼虫,在他眼中总是那般饶富情趣,在他笔下总是那般娓娓动人。
再次,引用、化用古诗词来修饰语言。
先看一篇高分作文的片段: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必先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脚下的路,我坚信:终有一天,“蚁族”也能“扶摇而上九万里”。
这是2011年江苏高分作文《拒绝平庸之风沙渡》,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诗句,使得文气纵横,味道十足,为文章增色不少。其实,在抒情性散文或者议论文中,引用化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而化用更能显得文章浑然天成,去留无痕。
第四。巧用生活用语来修饰语言。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红玉与坠儿有一段对话。红玉道:“也不犯着气她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红玉恰当地引用一条俗语,富有哲理,也表现了红玉的机智,充分体现红玉的一份清醒和一丝不满。读来引人深思。
第五,恰当引用歌词修饰语言。
很多同学会唱流行歌曲,如果做个有心人,在说话和作文里恰当引用,则能增色不少。特别是有的歌词本身就是化用古典诗词的典范。比如周杰伦的《千里之外》: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时间被安排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等你来。
这首歌的歌词细腻,描写对已逝爱情的感触与感伤,文字的描述勾勒出水墨画般的画面。仔细推敲每一节歌词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有一句:“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此处的“梨花白”意指眼泪,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关于“泪带梨花”最著名的诗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其他以梨花形容美女之泪容的诗句尚有宋欧阳修《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及宋李甲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样的化用,显得歌词典雅深沉,含蓄蕴藉。
第六,运用一些修辞技巧修饰语言。
也就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南京日报》曾刊登一篇小朋友的作文,写的是他的班主任老师:
这个学期,我们换了班主任,是我们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教语文的宁老师。
她中等的身材,短短的头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会说话呢。她的眼睛有时候弯成一个月亮,仿佛在说:“你真棒!”。有时候像铜铃,好像在说:“上课不准说话,认真听讲!”
你们看,写班主任老师的肖像,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读来是不是十分有趣?
这里还要赘叙一点,一谈到修辞,不要以为就是堆砌手法详细地描写刻画,其实做到语言的简明精炼,也是修辞的重要要求。古人云:“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写文章要做到“文简而理周”“文简而事白”“文简而情不遗”。所以,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切忌拖沓冗长,一定要做到简明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