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嫉妒,危险的情绪

2016-05-30王花萍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王花萍

【摘 要】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有的学生以明褒暗贬的形式表现出嫉妒,话讲得很好听,而其中的味道却是酸溜溜的;有的学生不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明明别人成绩好、进步大,或某方面发展较快,却视而不见,不予承认;有的学生贬低别人,把别人的成绩、进步说成是偶然的、投机的,比如说某位成绩好的、进步快的同学是“死读书”,是“靠死记硬背才得好分数”的,或者说他“运气好,题目给他猜中了”;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家里富足,穿、吃、用都比自己高档,心里就不平衡;有的学生不满意别人能干,嫉恨他(她)当上了小干部,故意去刁难别人。更有甚者,会突破就事论事的范围,而对嫉妒对象的所有行为都表示怨恨,甚至理智为嫉妒所主宰,对别人造谣中伤、幸灾乐祸、挑拨离间、公开侮辱等,其后果是破坏性的。

【关键词】嫉妒心理辅导 化解嫉妒心理 强化进取信心

嫉妒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强烈的嫉妒心会使人变得心胸狭窄,情绪不稳定,影响人的身心发育。经常嫉妒别人的人,不仅自己在生活上是苦涩的,而且在心理上是紧张的。分析小学生中存在的嫉妒心理表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生子女强烈的优越感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1-2-4”的家庭结构使他们得到了来自父母、祖父母过分的溺爱。过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养成了争强、好胜、固执的个性。凡事总从自我中心出发,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或原先处于同等位置的人超过自己、优于自己,马上觉得受到威胁,受到不公正待遇,自然而然地产生嫉妒心。

2 盲目骄傲

受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多数小学生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有的孩子用放大镜看待自身的长处,盲目骄傲,不懂得“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的道理,形成了“惟我独优,惟我独好”的心理,不愿意承认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对别人优越于自己,或者是有超越自己的趋势产生反感引发嫉妒心理。

3 虚荣心作祟

多数嫉妒心理源于对虚荣的追求。虚荣心是人性格方面的情感特征,是用外在的、表面的、他人的荣光来弥补内在的、实质的、自己的不足,以期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虚荣心强的孩子,总认为“你有了名声,我脸上无光”,因此,当看到别人在一件事情上强于他时,就会为此产生嫉妒心理。

4 家庭教育不当

有的孩子父母或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不高,道德修养欠佳,甚至本身嫉妒心就重,受这种不良心态的影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嫉妒的种子,一旦遇到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就可能滋生嫉妒心理,进而发展成为嫉妒行为。

對小学生来说,也许这种嫉妒的种子尚未萌发,性质还并不算严重,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合理引导,则会在今后埋下不良隐患。因此如果我们能及时通过辅导活动,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的危害,培养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品质,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不良情绪的滋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 嫉妒心理辅导的过程

5.1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 “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5.2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5.3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幫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5.4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5.5 指路:教给学生适当的抑制方法

5.5.1 弱点展示法

可以把自己某些弱点展示给对自己心存嫉妒的同学,这样可以缓解和消除对方的自卑感,从而产生平等意识。另外,除了暴露弱点外,被嫉妒者也可以巧妙地向心存嫉妒的同学请教一些难题,并诚意地与之交流,化解彼此的对立情绪,缓解嫉妒心理。

5.5.2 “酸葡萄”式调节法

可以要求学生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调整,以保持内心平衡。如,有位学生非常想参加绘画兴趣小组,但选拔时没被选上,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对被选上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这时,这位学生就这样安慰自己:“没被选上也没关系,可能是这位老师不喜欢我画的这种风格,只要我喜欢自己的画就行了。其实参加兴趣小组也没多大好处,说不定还会耽误学习呢!”这种“酸葡萄”式的精神慰籍,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及时抑制和消除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滋生带来的消极作用,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无疑是给他今后的道路铺上了一层坚固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指引他航向的指标,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