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选修课管理与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2016-05-30吕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9期
关键词:选修课学分制高校

吕超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科学的教育方法。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是学分制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学分制改革中选修课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进高校选修课管理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143-02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基础,以毕业最低总学分及平均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和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动态性,适合高校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是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本文从教学运行管理的角度出发,围绕着学分制下选修课管理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进而加强选修课的管理和建设,推动学分制改革工作的发展。

一、学分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学分制的起源。学分制的发展究其根源,起源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的选课制。经过百年的发展与演变,1872年,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行。因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渐渐得到很多美国教育机构的认可,进而在美国大部分高校和世界各国的大学推行开来。

2.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开始尝试实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先生首先在北大推行的选科制,也称选课制,此后20余年,几乎所有高校都实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学分制曾经被全面废止,直到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时才再次出现。此后,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高校。[1]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分制的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次改革高潮是全局性、根本性的。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试行或实行学分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探索研究中。

二、学分制下选修课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其核心标志是选课,因此抓好选修课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是做好学分制的重要环节和保障。在推行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选修课的管理在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在学分制教学改革中,必修课的学分学时比例在不断减少,选修课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较大,学生的学习进程也会因为主客观因素受到很大影响。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是难点和问题之一。

2.课程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许多高校都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不过对于大部分地方院校,尤其是非综合性高校,如何广泛开设各类学科领域的课程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饱和,因此很容易忽视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投入精力不够,课程质量不高。

3.学生选课盲目,就易避难。选课制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选课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选课时很容易出现盲目性,就易避难,只达到学分要求即可,很难形成完整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体系。由于学校对选修课的要求一般是达到一定学分即可,因此很多学生抱着混到学分、达到学分要求顺利毕业的侥幸心理,对选修课不重视,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习惯。

三、加强学分制下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

在学分制模式下的教学运行的现状中,出现上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学分制“以人文本”,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与现实社会中统一考量,重成绩不重能力的功利性就业环境发生矛盾所产生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要结合学分制的先进理念和我们实际的社会环境因势利导,全方位地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

1.保证限选课课程开设的连贯性与稳定性,避免与培养方案脱节。各大高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都普遍提高了选修课学时、学分的比例,笔者针对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比较了排名较靠前的几所高校,发现其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大都在12%以上(见表1),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的比例甚至超过了1/3,这是迎合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结果。但在加大选修课比重的同时,更要维持培养方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我校对限选课开设了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代表了该专业在某一分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学生在入学后,学校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所有限选课的开课计划,清楚各门课程间的先修后续关系,在每学期选课前,各系安排了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取向进行选课指导。

2.任选课的开设要尽量广泛全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长久以来,专业的划分过细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面向复杂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就此开设了一些复合型专业,但收益的学生也只是一少部分,而且课程的设置也离不开专业的限制。任选课的开设则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的建设与管理也可以在某个方面反映出学分制的实施程度。目前国内高校也十分重视任选课的改革,尤其是在通識教育方面很多高校已经加大了改革力度,如北京大学规定:通选课计划课程规模为150~200门,并每年更新其中的10%~15%。学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的通选课,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按照学科领域划分了人文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4组课程,并设立了文理基础教育的板块,包含人文、政法、经管、自然、技术、医学和数学等7组30学分左右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前2~3个学期内完成[2]。这两所高校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值得很多学校学习和借鉴,同时笔者认为,在加强通识教育管理的同时,对于任选课的建设可以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比如开设普适性创新创业系列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使学生普遍接受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开设一些如《自然辩证法》等方法论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以及一些如《计算机基础》等工具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一些商务礼仪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台湾一些高校,很多台湾大学开设了《西点制作》、《国际标准舞》等多元化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

3.规范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场所,必须开设一批高质量、有深度的选修课,教学管理部门应严格把关。首先,对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的资格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开设的内容必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的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深度,甚至要求必须发表若干相关论文[3]。对于大多非综合性地方院校来说,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范围狭窄是不易解决的刚性问题。对于这些学校,引入校企联合机制,深化区域内高校联合办学,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广泛引入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都是解决师资和课程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开设多元化的课程,肯定教师的创新意识。

4.加大选课宣传力度,指导学生高效、系统的选课。学校在开学初选课前,要求开课系部组织相关教师面向学生进行选课咨询,对开设课程进行简要的介绍,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开课第一周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选课试听,试听期间学生可以调整选课,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选到适合的课程。另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让学生认清选修课的重要性,提高重视度,同时要求教师加强了选修课的课堂秩序管理与考核管理,引导教师在授课时紧密联系学生所关心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在线学习平台,学分要求单独计算,在线平台设置了500余门课程,涉及了IT类、语言类、管理类和艺术类等方面,增加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度。

学分制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是学分制改革工作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功能。我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以来,对选修课管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一直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课程规范、集中管理、先听后选和在线学习等多种手段,在提高了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质量。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会勇于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选修课改革的步伐,完善选修课的管理与建设,进一步深化學分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彦中.中国百校——中国象牙塔工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174.

[2]张鹏飞,薄建国.近几年国内学分制改革实践的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

[3]张香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9):194-198.

猜你喜欢

选修课学分制高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