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研融合的土地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6-05-30刘艳中陈勇盛建龙叶义成王巧稚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9期
关键词:土地规划教学模式

刘艳中 陈勇 盛建龙 叶义成 王巧稚

摘要: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为视角,结合专业特点,分析了土地规划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建设特点、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从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平台、改进平台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土地规划课程的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初步践行效果表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思、研、创、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规划人才,对本科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规划;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112-03

一、引言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广,办学口径宽,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2012年教育部将该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1]。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土地规划和管理、旅游规划和开发及相关领域工作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正处于新老专业调整的过渡期,新专业应在老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加大对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才能适应专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对土地规划人才需求潜力大的背景下,土地规划成为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对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的土地规划课程,开展以提高科研实践应用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促进专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关于土地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体系[2-14]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体系[15]开展的课程建设研究,但适应专业调整新形势需要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据专业调整需求,通过分析土地规划课程的特点及在城乡规划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土地规划课程的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推进新专业快速、高质、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二、土地规划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一)土地规划课程的特点

1.涉及学科多,知识交叉性强。土地规划理论涉及地理、环境、管理、社会、经济等多学科,规划方案的研究与编制需综合GIS、RS、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技术。这决定了土地规划教学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课程知识体系的支撑,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规划人才。

2.规划理论、内容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历轮土地规划的开展都伴随着规划理论和内容的拓展、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当前学界对“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等热点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也加快了土地规划理论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发展。因此,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土地规划方案的拟定及成果的编制必须基于规划人员对规划理论的深刻理解,对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各种数学建模、计算机制图等技能的熟练应用,因此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贯穿于土地规划的全过程。

(二)土地规划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1.缺乏相关土地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支撑。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与土地规划相关的土地管理课程设置完整,学生对土地规划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而全面,对规划的内容易于理解。而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由于与土地规划相关的土地管理课程没有系统开设,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机械性地记忆,难以深入理解规划内涵。

2.教学内容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知识体系衔接不够。城乡规划老专业具有宽口径的特色[16],教学方向针对性不强,当前采用的土地规划教材的内容又主要围绕土地管理的知识体系展开,与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课程与专业培养方向的结合点,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制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土地规划教材,才能使该课程教学适应新专业的发展要求。

3.“重理论,轻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单向教学,存在不足:一是理论教学情景脱离实际。土地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教学情景脱离实际,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感知规划各个阶段的程序和内容。二是实践课时相对偏少,以课程设计为主的实践平台类型单一。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项目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但学科交叉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开展创新的方法训练,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相关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导致创新基础不扎实,科研项目的立项及开展多流于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把从规划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感悟,回溯反馈到对理论知识的温故知新、深入理解及思考创新中去,从而导致学习流于空泛,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和规划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土地规划课程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总体构建

土地规划课程产教研融合教學模式的目标是结合新专业特点及学科发展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对土地资源配置与规划的需求为基点,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理论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孵化教学平台,明确平台教学目的,改进平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思研创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土地规划人才。课堂理论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开展创新和实践提供知识储备,学生除了掌握土地规划的传统基础知识外,重点掌握规划理论、内容及编制技术的最新热点和发展前沿。科研生产实践教学目标是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规划制图能力。科技创新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和创新孵化器,培养学生爱思考、勤钻研、能创新的专业素养。

(二)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改革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灵活分配教学课时。作为整个课程教学的总领,教学大纲在保持老专业教学大纲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对规划人才的要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提高理论与实践创新课时分配的弹性,加强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针对性,达到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有所成的教学效果。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是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学科发展的现势性和超前性知识的教学。现势性主要体现为增加对土地规划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间的联系、土地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土地规划课程与城乡规划其他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最新的规划政策法规和技术应用、规划实例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的教授、解读和探讨等。通过把握学科发展的现势性知识,可以促成学生对土地规划与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可避免出现学生一毕业所学知识即已过时的局面。超前性主要体现为介绍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通过掌握学科发展的超前性知识,可以使学生把握规划发展的方向,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理论与实践创新课时的灵活配置是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在夯实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学时,完善创新与实践平台,通过“理论初学—规划设计—理论重温—项目实践—理论挖掘—科技创新”的双向反馈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规划知识理解更加透彻,掌握的更虽牢固。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促教学质量提升。探究式教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学生在一种相对自由、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二是建立以“思”为中心的探究环境,围绕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提炼创新课题。具体措施包括:(1)增设案例[15],激发兴趣。理论教学应摆脱过去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单一被动记忆学习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阶段课堂教学的差异,创设不同规划情景的案例并加以解析。对案例解析的越深入,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越好。(2)分组讨论,拓展思维。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性格及文化背景等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建立小组讨论的支持环境,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协同的氛围中学习,并通过彼此间的互相交流以及不同意见的碰撞,拓展思维空间。(3)前沿综述,独立探索。教师将各小组讨论总结的内容进行点评分析,并围绕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科技文献著作,总结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独立探索,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验证最初设想与思考方式的正确性,逐渐培养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

3.建全多样化的科研实践与科技创新平台,多途径提升教学质量。在加强课程设计建设的基础上,教学纳入科研生产实践项目、校企互助合作机制和科技创新孵化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机会。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程序式与模拟式[2]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根据工作准备、资料收集整理、规划方案论证与编制、成果评审及验收、规划实施等规划程序,建立与各阶段现实情景相切合的规划实战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各规划场景的岗位和任务中掌握规划的流程及内容。

科研生产实践项目是创新的源泉、规划技能提升的主要实践平台。脱离实际的规划和创新必是无源之水,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选取创新课题,才能做到创新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课程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土地规划科研项目,通过全程实战训练,掌握项目开展的方式和过程,全面提升规划技能,激发创新灵感。

校企互助合作是学生了解企业、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关键平台。学校与企业建立战略互助合作机制,即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实习平台,学校为企业输送规划人才,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开展实习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校企互助合作可以增进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训练,确保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落伍,也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提前熟悉专业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明确把握就业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学习信念。

科技创新孵化器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机制和创新孵化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科技创新机制将研究生创新训练模式纳入本科创新实践,通过自主查阅科研文献著作,完成研究前沿综述报告,夯实从事科研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科研潜力,思考创新课题,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发表学术成果。

四、结语

从土地规划课程产教研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初步践行效果看:(1)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和编著土地规划教材,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双向反馈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理论教学方法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巩固,灵活应用规划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增强;(2)在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效突显的基础上,课程已经安排多批次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参与教师主持的土地规划科研生产实践项目,学生的规划实践技能得到了质的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带动了专业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在科技创新孵化器的支撑下,学生的钻研兴趣浓厚,催生了一批学术论文和省市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进一步增强了科研深造的积极性。

土地规划课程的产教研融合教学改革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研、创、行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该模式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及本科其他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能起到示范作用。面向未来,普通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时刻紧跟社会经济和学科的发展形势,及时发现不足,找准方向,结合实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本科人才,进而加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韦燕飞,周兴,严志强,朱文,等.模拟教学法在土地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39-142.

[3]杨君,王翠红,林瑜,等.不同专业“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87-90.

[4]丁忠义,侯湖平,张绍良.研究型教学法在“土地规划学”教学中的尝试——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8,(1):86-88.

[5]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姚林君.“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6]聂艳,于婧,姚连凯.引入GIS和Excel-VBA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教学尝试[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7(7):235-236.

[7]梅昀,陈银蓉.略论土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8-132.

[8]劉胜华,刘艳芳,詹长根.管理学科工科化与土地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优化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41-44.

[9]敖登高娃,巴雅尔.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5):99-101.

[10]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1]吴次芳.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98-105.

[12]尹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1):33-34.

[13]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4):24-25.

[14]布仁.浅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86-89.

[15]高进云,胡伟艳,乔荣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80-82.

[16]赵荣钦,李志萍,曹连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5):108.

猜你喜欢

土地规划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