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使学生开口表达的“三招”
2016-05-30包广龙
包广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听、说、读、写,而如今的语文课堂中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也不超过百分之四十,即便是在有充分准备和教师竭力鼓励的公开课中也是如此。大多数学生不开口,不但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教师也难以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教学的针对性也就不强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口表达从而“百花盛开”呢?
一、对胆怯的学生,说“能行”的话
有一部分学生不开口是胆怯的原因。这类学生平时少与人交流沟通,怕别人笑话自己,自信心严重不足,心理脆弱。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切不可用找问题的口气要其发言,那样会适得其反,应说“你能行”的话,让胆怯的学生在具体的鼓励氛围中忘掉“胆怯”,积极表达。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胆大起来,在经过成功的体验之后,其表达的欲望就会强烈起来,其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训练,进而得到提升。
如教学《第一次真好》①中,一名教师笑着对一名胆怯的学生说:“陈坤同学,老师相信你今天的第一次发言会真好”。接着,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如下问题:
课文题目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真的那么好吗?课文为什么这么说?
生:不一定,课文中记叙了第一次养姊妹“竟因此而吃不下饭”,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是愉快的。但是若第一次是“糟糕”而不是愉快的,那样有了前车之鉴,可以作为汲取生活中的教训,也是别样的“愉快”。
师:你的回答不出老师的所料,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有据又有理,而且引申也切合题意。
这名学生增添了自信,接着举手过3次。
这名胆怯的学生的发言固然与本人认真思考有关,而教师的“你能行”似的鼓励之语也功不可没。教师首先用课文题嫁接,用充满期待的语言激励学生,当这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给予学生的自信“加固”,让胆怯的学生主动举手发言,体现了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二、对内向的学生,说“商量”的话
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口头表达,也不同于胆怯者。他们的心理更复杂,既有怕人笑话的心理,有强烈的自尊心,又不乏其上进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用“商量”的语气,使其有不发言就过意不去之感,继而兴奋起来。
如教学《石壕吏》②,一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老妇人致词的语气,是不是从头到尾不变呢?”然后老师对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说:“你能不能说说你的看法,也许大家都很想听你的意见。”
生:为死去的亲人、为家庭的惨状哭泣,应是一句比一句令人心碎。读最后几句应振作起来,表明老人的深明大义。
师:大家对他的说法赞同吗?
另一名学生: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为了让媳妇免遭抓去当“壮丁”,才愿“急应河阳役”,应读出无可奈何的语气。
那名性格内向的学生举手说:课文中的“虽”与“但”两字表示转折关系,更突出老妇人不畏“力衰”,去“河阳役”,语气重在振奋。
师:你把握了文章的意思,思考不是浅尝辄止。的确前几句要读得悲些,后几句语气要昂扬些。
在这里,教师用“能不能”表示商量的口气问内向的学生,使学生不得不说,为了激起他的竞争情绪,教师没有马上对这名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故意挑起“战火”问其他同学们:“大家赞同他的说法吗”,当另一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性格内向的学生“理直气壮”地举手反驳,这正中老师的下怀,体现了教师语言的机智。
三、对迷惑的学生,说“发现”的话
学生不发言,有一部分是没有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老师放弃这些迷惑的学生继续向前讲,迷惑的学生就越听越糊涂,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观察其神态举止,了解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策略。而了解这类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发问,但发问的语言要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如一名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怎样理解“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③呢?
师见有一部分学生迷惑发愣,就显示多媒体,屏幕展示狮子林假山风光,说:这就是以假山著称的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全园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上道路曲折盘旋,山中洞府曲折幽奇。老师指着屏幕一角问一名学生(迷惑学生)说:你看看上面,读读那句,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哦,我发现假山的堆叠既要技术也要艺术。
师:发现得不错。艺术是高于自然的真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假山的堆叠有一定的技术,但更多的是艺术,创造出充满自然之趣像真山一样的假山。
那名学生点了点头,在这堂课中还主动举手发问过一次。
教师教学中观察,发现了迷惑的学生并没有放弃,而是借助多媒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小结,使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用精炼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表达,就能使课堂“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就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