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林清閟与狮子林仿建

2019-01-28李营营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100084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倪瓒乾隆帝乾隆

李营营 (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100084)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致达索的信》中称圆明园为“万园之园”“无上之园”。的确,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不仅拥有欧式园林景观西洋楼,更着意写仿江南园林景观,这里有仿西湖美景的柳浪闻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有仿南京中山王徐达“瞻园”的如园,仿扬州“趣园”的“鉴园”,以及仿杭州“小有天国”的“思永斋”。在写仿装典御园中,圆明园显示了清代帝王“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豪迈之气。

与清帝对西洋水法与江南风光的流连不同,圆明园狮子林的仿建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帝对古代士人高洁品格的思慕,爱屋及乌中,狮子林由江南来到京师与塞北而相继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落成。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狮子林的仿建,是传统文化浸染下乾隆帝对皇家园林造园思想的一种主动确认与选择,其中寄托着其对文士品格的自觉追求,彰显出作为一代“文人皇帝”的特殊性。

一、乾隆帝与倪瓒《狮子林图》的相遇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十二月,倪瓒与好友赵善长受苏州狮子林掌门人如海法师所托,商榷绘制狮子林图,此图以当时的苏州狮子林为蓝本,描绘了一幅矮屋疏篱、松竹掩映的小园图景,画面中间若隐若现地坐落着泥墙草堂,画面左侧是山石,山石高处环绕一处小屋,画面右侧是稀稀疏疏的树篱,园中有虬松两架,园外有点景性老梅一棵。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清秀舒朗。

这是众多摹写苏州狮子林画作中的一幅,除此之外,元末明初画家徐贲(《狮林十二景图》)、明代吴门画家杜琼(《狮林图》)等人也都曾绘制苏州狮子林图。在这众多画作中,乾隆帝唯独对倪瓒所画《狮子林图》钟情有加,并多次予以题咏。据史料记载,乾隆帝分别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暮春、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初夏、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和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于画卷落款。据论者统计1,乾隆帝总共御制狮子林诗歌41首,御制文1篇,应制文1篇,文字题满画心后,还在画卷前后接出长卷用作题写,乾隆帝对倪瓒《狮子林图》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钟爱的原因,乾隆帝在《题倪瓒狮子林图》一诗中这样写道,“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即认为倪瓒的作品没有世俗气,具有独特的苍茫寂寥意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倪瓒《狮子林图》入藏清宫时,被予以重新装裱而收贮养心殿,位列“上等收一”。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画卷卷首,乾隆帝特别题写了“云林清閟”四字,所谓“清閟”,即清静幽邃,这是对倪瓒作品风格的褒扬,同时也是对其人品的极高赞誉。从小生于大富之家的倪瓒,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相反,一生洁身自好而清高孤傲,具有超凡脱俗的超逸品格,这种气质使得倪瓒作品表现出宁静旷远之气,有人说,“云林的世界,已落尽繁华,只余秋之澄明,冬之净静。远山、疏木、寒亭、弱水,没有花痕月影,没有鸟声人迹,甚至连可渡向未知的扁舟也没有,他已断绝了声色和去向。”3这种风格极大地触动了乾隆帝身为文人皇帝的敏感神经,所以,当看到倪瓒《狮子林图》时,乾隆帝如获至宝而收之《石渠宝笈》。

二、因图寻景与狮子林仿建

得到倪瓒《狮子林图》以后,乾隆帝借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疑问,“借问狮子林,应在无何有。”意思是苏州狮子林应该是存在过,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呢?由此可知,此时乾隆帝尚不知道狮子林具体位于何处。

(一)寻访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建成于元末明初,曾因文人墨客的题咏而闻名,但明嘉靖年以后,狮子林几易其主而趋于破败,以致清初时已无人知晓。乾隆初年,狮子林被衡州知府黄兴组买下并更名“涉园”,但此时乾隆帝尚不知涉园就是曾经的狮子林。为寻访狮子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特地来到苏州,当得知涉园就是当年的狮子林时,乾隆帝百感交集,遂做了一篇长跋题写于倪瓒《狮子林图》,感叹到,“翰墨精灵,林泉藉以不朽。地以人传,正此谓耶。”不过,面对眼前已然“面目全非”的狮子林,乾隆帝惋惜道,“故址虽存,已屡易为黄氏涉园。今尚能指为狮子林者,独赖有斯图耳。”

当寻访到狮子林后,乾隆帝便下令重修狮子林。此次重修延续数年,直到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才竣工,重修后的狮子林形成了“有峰、有池、有竹、有松,僧僚宾馆无不具备”的格局,著名画家钱维城曾绘制《狮子林全景图》来予以记录其重修后的真貌。

此后,乾隆帝每次下江南都会游赏狮子林: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帝游赏狮子林时,偶然想起了宫中所藏倪瓒《狮子林图》,遂命人从京师送至吴中,兴之所致,还亲手临摹倪瓒真迹,命永藏吴中。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此次乾隆帝特意将倪瓒《狮子林图》随身带至苏州,以备游园时对图赏园,同时将三年前留在苏州的摹画一并予以欣赏,图景对照中,乾隆帝感受到了“每阅倪图辄悦目,重来图里更怡心”的审美愉悦。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第五次南巡时。

(二)仿建狮子林

在探访了苏州狮子林后,出于喜爱,又或者想要重现狮子林画境,乾隆帝决定在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仿建狮子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乾隆帝陪母亲去泰山拈香回京的路上,宣苏州织造舒文觐见,嘱进献狮子林烫样,于是开启了“吴工肖堆塑,燕工营位置”的紧锣密鼓营建。此次仿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竣工,消耗银两134013两5钱8分2厘。4

与苏州狮子林相比,长春园狮子林有些改观,其西部以建筑为主,东部以叠石为主,园林景致上由苏州狮子林十二景扩展为十六景,乾隆帝亲自题写匾额悬挂于十六景之上。另外,长春园狮子林摒弃了苏州狮子林的禅意,而适当增加了倪云林文化元素,这表现在增加了云林石室、清閟阁(倪云林藏书阁)以及石舫等景点。为了纪念长春园狮子林的落成,乾隆帝对照倪瓒《狮子林图》亲笔仿画一幅,在该卷卷后题写道,“兹御园规构狮子林落成,复仿倪迂意成卷,并题一律,藏之清閟阁,展图静对狮林景象,宛然如觌。”卷首处题写“艺循清閟”四字,由图画可知,乾隆帝模仿倪氏枯山水笔式,力求在笔法翰墨间体味倪氏清高旷远的意境。

(三)再度仿建狮子林

长春园狮子林建成后不就,乾隆帝选择在塞北利用自然之势再度仿建狮子林。具体何时起意在承德仿建狮子林不得而知,由乾隆帝首次题写《文园狮子林十六景》是在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得知,此时文园狮子林已经建成。

与长春园狮子林一样,文园狮子林也设置了狮子林、虹桥等十六处景观。只是,此次仿园尽量避免人工痕迹,而是利用山势将园林与整体环境融合一致,所以,园林风格尽显自然之意。建成后,乾隆帝曾自豪地说,“吴中狮子林在姑苏城内,虽有城市山林之意,然究不若塞苑山水天然,因其势而位置之,又非吴中所能及也。”予以长春园狮子林建成时一样,乾隆帝同样临摹倪瓒《狮子林图》一幅,绘成后被收藏于该园清閟阁中。

三、最爱倪家狮子林

按照常理,比之长春园狮子林,二度仿建的文园狮子林应该更得圣意。不过,乾隆帝借助御制诗仍然表达了仿建后的憾意,他说,“略看似矣彼新构,祇觉输于此古林。”注诗部分写道,“避暑山庄与御园均仿狮子林,而数典实自吴阊,是同是异,尚觉旧逾于新耳。”5两度仿建却仍觉无法吻合和达到倪瓒狮子林画作的意境。乾隆帝的“挑剔”让后人不禁感到惊奇与诧异。

其实,这体现了乾隆帝作为一个具有较高艺术文化修养的文人所独具的艺术品味。从见到倪瓒《狮子林图》始,乾隆帝对于倪氏作品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后不惜因图寻景、依图仿景,对于倪氏画作更是一仿再仿,不仅自己三度御笔亲临倪瓒《狮子林图》,还命宫廷臣工数次临摹,宫廷画师方琮就曾奉旨敕摹倪瓒笔意,做成《仿倪瓒狮子林图》。但是,正如乾隆帝在方琮《仿倪瓒狮子林图》卷首所题写的一样,所有的临摹与仿建活动,乾隆帝都将“法其逸趣”作为了艺术活动的最终旨归。对于这种临仿,我们习惯于将之视作一个个单独的艺术模仿行为,其实,由绘画到园林,由绘画到绘画,亦或者由园林到绘画,这种不同排列组合下的艺术切换,乾隆帝也许从没有将之视作一种单纯的临仿活动,相反,每一次的艺术再现都不自觉地将“狮子林”视作了一种艺术“意象”去予以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的临摹与仿建活动,都是主体对狮子林意象的一种主动理解与艺术再创造活动。所以,游赏狮子林时,乾隆帝会特意将倪瓒《狮子林图》作为参照予以比照性观看,长春园狮子林与文园狮子林建成后,两次临摹倪瓒《狮子林图》,为的是与实景进行对照,每一次的比对背后,必定伴随着乾隆帝对狮子林意象的揣摩与二次创造等心理活动。乾隆帝御制诗文其实曾不止一次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比如,“翰墨精灵,林泉藉以不朽”,“最忆倪家狮子林,涉园黄氏幻为今”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倪家狮子林与苏州黄氏涉园(乾隆时期苏州狮子林)以及长春园狮子林、文园狮子林之间,“狮子林”意象是不统一的,或者说,这些艺术创作活动呈现出了不同意境的狮子林,而乾隆帝一再地想要呈现的,是倪瓒笔下那个超于尘外、了了离尘埃的狮子林,那里有“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答张藻书》)的“逸笔”与超然物外、不以物役的“逸趣”以及“怡此清閟心”的“清閟”品质。为了于园林艺术中体味倪迂品格,乾隆帝在仿建狮子林时以倪云林藏书阁“清閟阁”之名命名御园狮子林内的藏书房,并特意增添云林石室一景,御制《云林石室》诗中写道,“峰顶一笠,清旷绝尘,元镇画往往如是,印证故在不即离间。”6当得知苏州狮子林非倪家别业时,乾隆帝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不过,从偶遇倪瓒《狮子林图》开始乾隆帝看重的就远非狮子林实景,而是倪氏狮子林画作中所体现的“象外之意”。因为对狮子林及倪氏品格的倾慕,乾隆帝曾制作有多方宝玺,如“师子林”、“云林清閟”、“师子林宝”等印玺,其中,“得象外意”宝玺也许道出了乾隆帝身为文人临仿狮子林时的忠实想法。

倪瓒生性孤傲,品性尚洁而一生未仕,这种高风亮节的风度吸引着四方名士,也造就了其孤寂旷远的艺术世界,在这个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喧闹,甚至没有一块绿叶,没有一片游云,几乎将一切‘活’意都炸去。”7这种寂寥是为了去除遮蔽,超越色相,打开通向真实世界的门。所以,这种寂寥所表现的不是儒家所倡导的“生生不息”,而是禅宗世界中的“让世界自活。”透过孤山、枯水、空亭表达着倪氏对于生命的感悟,借没有生灭变化的宁静世界,表达了绝对平和的永恒宇宙精神。正如古诗所言,“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于静寂寥远的世界里,倪氏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太古意”。面对世界的寂寥,内心唯有忘却时空才能齐万物。

乾隆帝最爱倪家狮子林,正是在倪瓒《狮子林图》中读到了这种心静自太古的寂寥。只可惜,身拥万千百姓、心系江山社稷的一国之君不允许也不可能真正拥有倪氏的寂寥淡薄情怀,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仿画与仿园活动中始终无法得到倪氏作品的意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

1.王敬雅.《乾隆皇帝与“狮子林”》.《清史论丛》,2018年第1期,第37页.

2.石渠宝笈,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4页.

3.网络文章:《倪云林:只傍清水不染尘》,http://www.sohu.com/a/130735943_115437.

4.贾珺:《长春园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118页.

5.《狮子林再叠旧作韵》,《南巡盛典》,卷16,第2页.

6. 乾隆御制诗:《狮子林八景》,《乾隆御制诗四集》,卷4。

7.朱良志:《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总第110期),第52页.

猜你喜欢

倪瓒乾隆帝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图说书法(155)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皇帝偷枣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倪瓒·墨竹诗》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