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探究

2016-05-30兰歆周婵

科教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心理健康教育

兰歆 周婵

摘 要 弹性是个体从负性生活事件,如挫折、压力或创伤中恢复过来,并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中专学生一般处在青春期的年龄,在学习上面对更多的压力。专业、性别和家庭状况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中专学生的心理韧性。本文给出了如何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中专生 心理韧性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87

1 心理韧性的内涵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个正初步成熟发展中的概念,也可说为心理弹性,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协会对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就目前来说,关于心理韧性有以下三种定义:第一种:结果性定义,偏向于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结果,从而解释心理韧性。比如,把心理韧性当作是一种现象,当个体在面临较大的威胁时,其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依然处于良好状况的一种现象。第二种:过程性定义,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平衡逐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危机环境下,以高适应水平的能力动态协调的发展以应对危机环境的一种过程。第三种:品质性定义,它是将这种特质作为一种能力或品质,作为个体的一种特征之一。比如,在个体遭受重大变化性的破坏时,所表现出较少的不健康行为的能力。①总而言之,心理韧性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以灵活的变化适应外部环境多变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稳定发展的内在品质特征。

由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少部分人所独有的个体的特质,所以说人们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发展来提高的。有研究指出,这种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个体内在的自我保护本能,当个体身处逆境中,能够自觉地表现出来,以帮助个体从逆境和困难中走出来,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心理韧性具有每个时期的适应特点,其详细的内涵也会因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2 中专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中专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和中学生、大学生,都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有其他们自己特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学生们在年龄上大都12-16岁,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解释也就是处于青春期,该时期特点是幼稚感与生理上的成人感之间相对的矛盾状态,特别是有一些学生是农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读于职业技术学校是希望能通过学习一项能够谋生的技能从而独立生活,也为了以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生活窘迫,使得一些本来学习成绩较好有希望考上本科大学的,放弃就读高中的机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希望能早日进入社会,为家庭分忧,这部分学生往往自卑和自傲心理并存,自卑家庭不如人,又自傲成绩优越,这类学生如遇到困难,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往往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辍学甚至轻生的道路。而在中专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较差,或者是较顽皮不服从家庭管教,在这类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极为重要,这对他们处理来自学业、生活的问题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专生不仅要面对更多的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师生关系。所以中专生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专业、性别、家庭条件等方面的不同,都会有一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显示出非常不稳定性,有可能是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或者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导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出现在该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因此,理解该阶段中专学生们的特点,使他们了解自己可以拥有面对压力或者挫折的能力,不管在生活实践中还是学习上,使他们能够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今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做到利用和扩大自己的个人资源,尽可能多的争取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对待来自生活或者学习的压力采用更加灵活的态度。较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们在受到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之后尽快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以弹性的方式灵活的处理困难,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的缓冲剂,在应对困难和压力情境时能够坚韧不拔。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情景之后是否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取决于学生们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有调查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和自尊水平成正比关系,高自尊水平会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个体会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即为内控倾向,在遇到困难和面临压力的时候,采用内归因的方法来看待问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适应能力。

在相关的心理韧性潜能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弹性指标,其一生都在发展中,所以可以看出培养心理韧性最终是为发现个体的更多更深层次上的生存能力和成长力量,使其在逆境环境中把消极影响消化减少到最小。在学生们今后即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较高水平的心理韧性可以使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压力和发挥出最大潜能,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显得更加重要。

3 中专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系统,提高整体心理韧性水平

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的水平,是和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分不开的。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原生家庭、 校园教育环境、同伴关系等。只有在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可提供给学生较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由于该时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的中专学校采用的管理办法是寄宿制,学生基本每天都在学校,学校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在校园有宽广的操场可以进行体能锻炼,使学生们有自由的活动场所用来舒展身心,在课后有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交际锻炼,在课堂上有知识丰富的师者传授知识和弘扬正能量,有益于积极情绪的产生,这种积极情绪的氛围可以增加面对逆境的决心和能力,从而使得心理韧性水平提升。

3.2 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调动学生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事件,在平时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树立起能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从微小事情中锻炼学生的韧性和主动性,培养面对困难逆境不畏惧、不恐慌的心态,从小事做起锻炼学生们的毅力和恒心。

可以借鉴企业员工的素质拓展项目,使学生围绕“我可以、我也能”开展积极的心理认知素质培训,也可以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沟通模式(Virginia Satir moderm),了解冰山理论,在看待人及人在与家庭及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认识到自己行为也就是外在应对模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客观看待自身的综合条件,培养学生自信心,感受到来自学校对身心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走出自闭和自卑,主动去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积极认知,以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与和谐。

3.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在遇到挫折和重大压力情景时,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也通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学习合理情绪管理,当面临这类情景时,能帮助学生在不良情绪中学会控制,对待问题时采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心理学上著名情绪ABC理论,它的原理是:A(activating)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我们对诱发事件采取的看法、观念和相关的解释,C(consequence)表示自己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由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不良情绪的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②通过科学理论学习,从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上启发学生,让他们发现不良认知并作出相应的改变,避免不良行为和情绪的发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事物的根源去思考和解决。这个理论方法对培养心理韧性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3.4 制定积极人生目标,进行相关韧性训练

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对个人自我成就感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在我们不断的前进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若能独立克服,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有益于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在进行韧性训练方面,在大多数中专学校中,都会开展定期实践加培训的课程项目,在实训条件下,将困难逆境一一呈现,使学生直面困难,锻炼学生客服困难的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重视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发掘他们内在的优点与潜能,和加强个体的适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为将来的生活、学业以及职业发展上提供帮助和支持。

注释

① 陈雪.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北方文学,2014.9.

② 伯格.人格心理学原书第7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