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班级文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5-30梁首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9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大学生

梁首昌

摘要:通过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访谈,梳理大学班级文化现状:班级文化具有价值多元和自发性的特点;大学生渴求个性凸显,“知识的获得与高分数”不再是学生的共享价值观;班级文化建设具有行政化、科层制倾向。提出搞好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将学生专业发展指标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指标,强调班级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增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性与自觉性。

关键词:班级文化;大学生;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69-02

大学班级是具有较高文化的同辈青年的集合体。对大学生而言,班级不仅是学校组织的形式,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师生生活方式的反映,是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同样包含了物质层面(班级环境布置)、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1]。面对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发复杂艰巨,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体现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重新发现班级文化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发挥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现状的考量与分析

综合各种文化观点,我们认为判断班级文化不仅要看学校倡导的理念,更要看其学生身体力行的理念;不仅要考察学校班级外显的物质文化标识与宣传,更要看学生内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的行为、制度、规范、礼仪以及群体所认同的潜文化规则、潜意识和潜假设的集合体”[2]。本研究选取一个综合大学商学院的典型班级,从真实的学生、教师访谈入手寻找班级文化的考量依据,主要维度有:班级故事、班级重大仪式、学生共同语言、学习理念、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隐含的价值观念与假设、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十大方面,并从这些方面入手来了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真实概貌。研究发现,大学生班级文化在发生着悄悄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市场经济成为班级文化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主要表現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成绩不再是教师与学生的唯一核心价值,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独特发展。在学校、院系重大活动庆祝仪式所宣传的学生成就是“学生特长与各种获奖”。大学生渴求个性凸显,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知识的获得与高分数”不再是学生的共享价值观,而个性的独特性、各种能力提升、社会化程度、人际关系处理等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先学做人、再学知识”,“最不能容忍的学生行为是自私,弃大家于不顾”。根据调查,某大学参加一种以上校外培训班、特长班的学生达到95%以上,学校课程与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教育的全部,外面课程培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生存技能、就业培训,反映了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与良好人格的塑造,也表明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自身发展的目标性与实用性越来越强。班级文化中关于学习,本应成为大学生关注的核心,但是关于学习的理念,50%以上的学生属于75分(拿到学分)万岁,顺利毕业就行,其余时间用于发展自身,少数“学霸”自始至终踏实学习,一半以上学生为考试临时突击,为考研做准备,大学班级文化的自立性、自由性是新时期大学生群体趋于成熟的标志。

2.大学班级文化具有价值多元和自发性的特点。由于班级成员来自不同地方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目标的追求,信息社会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市场经济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年龄特点,等等,使学生在进行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体现出大学班级文化自发性的特点,即班级文化是大学生个体特点的简单融合及自然发展,不易受正式组织及其组织角色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共同言语中,网络用语频繁使用,他们对各种流行信息的趋势特别敏感,而且传播速度特别快,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热门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离不开网络,微信圈、微博、qq,各种信息平台是他们交流与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他们注重实践能力的获得,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过兼职和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实践,学习活动均指向未来,为未来做准备;他们注重人际交往,渴望步入社会锻炼自己,加强人际交往的班级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3.班级文化建设的行政化、科层制倾向。访谈发现班级文化的行政化仍大量存在,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与思想的传播主要靠层级制,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准制约了班级文化的民主化、专业性与自觉性。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制反映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为:班级活动由少数人参与的竞赛选拔性活动多,全员参与的活动少,普通的通识性活动诸如文体活动、才艺活动、知识竞赛等占多数,专业性活动少,其组织凝聚力与共享价值观形成主要靠科层组织灌输,由学校学生处、团委到院系到班级,一些活动的强制性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好。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辅导员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仍处在一个被动的执行者状态,其深层原因是教师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够,反映了学校文化行政科层阻碍教师主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现状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理想的班级文化应为谋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理想的班级文化应是师生主体发展文化,应加强教育引导,增强自发性,弘扬主旋律,具体建议如下。

1.搞好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以文化生态观进行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即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学校发展,注重分析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协调性,组织制度与人本管理理念的协调性,让系统化思想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化、显性化,与整体学校办学理念、目标应形成合力,协调配合,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文化评估的重要观测点。在学校文化考量上应增强情感导向的文化,“学校即关心共同体”[3],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成为班级建设不断前进的推动力,以师生、生生情感关系作为班级组织文化考量的指标,可以改变学生专业生活与日常生活割裂的局面,满足大学生的归属和依存需要,提供自我实现需要和社会有用性需要的实现机会,增加主体的主观幸福感,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此项指标将偏重增加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调、支持和温暖程度。

2.注重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将学生专业发展纳入学校文化评估标准。学校教育要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换”[4],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主体理应成为班级文化的创生者。班级文化应促使学生的主体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参与学校建设,让学校成为教师、学生主体参与的平台,让学校文化逐步走上主体自我发展道路。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理应摆脱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抛弃精英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评估标准,不仅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还要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增加学生个性发展、情意发展指标;“评估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应当是每个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以及实现程度”[5]。

3.班级文化体现育人本质,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大学班级文化应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高校的教育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和组织的文化特征,倡导先进文化,倡导核心价值观,形成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彰显对人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追求,形成促进主体长远发展的氛围与风气,这些都將成为班级文化的评估指标。在复杂的知识应用型社会之中的高校理应成为有效的学习组织,班级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具有这样的特征: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关注,探究和评价学生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提升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班级活动开展的专业性”是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的理想诉求,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发展。

4.大学班级文化从自发到自觉。大学班级文化是学生个体文化的集合,理应被大多数成员认同,但班级文化绝不仅仅是当下学生文化现有状态的简单集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大学生人格、理想、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影响,在大学生班级文化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价值及其指导下的认知、情感、行为冲突与整合,是大学生主体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中,主动地筛选、同化与顺应、排斥与反思的过程,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要使大学班级文化从自发到自觉,就要加强学校正式组织对群体的影响,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凝练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和办学理念的班级建设目标,让学校办学理念统领班级主流文化,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作用,搞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增强管理者的引导示范作用,提升辅导员、院系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发挥媒体的正面渲染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诗亚.教育要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换[J].教育评论,2001,(2).

[5]周兴国,马家安.论学校发展的价值选择[J].教育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