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中西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6-05-30赵国庆
赵国庆
摘要: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我国不乏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辜鸿铭;中西文明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56-02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其思想深受欧洲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主义的影响,在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在通晓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既向世界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从中积极寻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观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辜鸿铭对文明的解读
辜鸿铭对文明的阐释有一个过程。伊始他认为文明不过是一种道德修养及一种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之后他在著作中的不同界定使其对文明的理解进一步系统化。
首先,所有的文明都始于对自然的征服。①不得不承认欧洲文明已经具备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充其量只是自然力。比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力量更为有力的是人心中的激情,而能够控制人心中激情的力量被称为道德力,这种力量是欧洲文明所不具备的。而文明的本质就体现在道德力上,只有用道德力来维持一国的文明才是有效的。
其次,公正和正义是文明之本。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②这种公正和正义的品质不是来自于外在强迫给的压力,而是出自于人天生的善。如果没有这种公正和正义的道德品质,男人与女人之间、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乃至民族国家之间都无法和睦相处。
最后,文明的价值在于造就文明的人。辜鸿铭认为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是文明的产物,正是它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可以说,揭示了文明的灵魂。③培养出的这些文明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具有结合能力,使得组织与联合行动成为容易的事情。
辜鸿铭对文明含义的解读把道德文化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物质发展水平为道德文化建构的基础。这也成为了他对中西方文明比较的一个立足点和大力宣扬中国文明的基础性原因。
二、辜鸿铭的中西文明观
辜鸿铭认为在中西文明之间,两者的目标无疑是相同的,即保证人们道德的健全和在世界上维持国民秩序。④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在西方存在着头脑和心灵、灵魂和心智的不断冲突,在中国文明中则没有过这种冲突。基于此,辜鸿铭对中西方人民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念做了深刻的比较。
第一,西方文明里,人们信仰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在中国文明里,人们信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儒教。基督教所教导的对上帝的信念,虽是一种幻象,但有助于引导人们遵循规则,维持社会秩序。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不再有效,因为一般欧洲人要想充分感受到《圣经》的力量,就必须得和撰写《圣经》的人处于同等的理智状态,而“理性胚芽”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一般欧洲人的理智状况,这些普通人很难真正理解《圣经》精髓,因此基督教不再是真正的道德文化源泉。而在中国,人们没有对这样一种宗教的需要,儒家文化不是宗教,但比宗教更能带给大众安全感和永恒感。辜鸿铭认为儒教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之前不符合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制度、成规、教条和习俗,重建了一种新的社會和文明秩序。这种新的文明传统就是近代的理性精神,它实现了社会和文明秩序的需要与人们实际生活的一致,从而充实了人们的头脑,满足了人们的心灵。
第二,西方文明通过教会宣传教义,使人服从道德行为准则。宗教的价值不仅仅是人们通过这种情感去遵守社会准则,更大的价值在于他们有一个组织来唤醒、鼓励和点亮人的这种情感,以便让他们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这个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就是教会。辜鸿铭认为教会建立的目的无疑是让人有道德,让人遵守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世界上伟大宗教的教会的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⑤也就是说,通过教会这一组织,既培养了对宗教的信仰,也培养了对宗教建立者的信仰,这种所信仰的宗教只是一种个人宗教。中国儒教中的信仰组织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和教会一样,其目标都包括教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培养高尚品质;但中国的学校并不是通过激励人们对孔子产生赞美之情的方法来实现其目标的。辜鸿铭认为中国学校是通过文学伟人的著作来使人们思考真善美并培养其情感,从而让人们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真正与西方教会相对应的组织应该是家庭,学校只不过是家庭的附属物。中国儒教的本质是孝顺及友善,其目的是让人从集体的角度出发去做一个好公民。
第三,中西文明建立在不同的义利观的基础上,西方文明重利轻义,中国文明重义轻利。在《义利之辩》一文中,辜鸿铭在讨论中国是否对德国宣战一问时,对中西义利观进行了比较。西方文明关心的是物质利益,专重势力而不言义理,奉行物质实利主义,凡事只考虑个人利益,正义则放在末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金钱关系,人们唯利是图,缺乏正义。辜鸿铭在借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回答了中国在面对危难时的正确做法,指出如果中国能表明自己是一个君子之国,他就能得到世界的尊重,保护自己,甚至还可能会拯救世界和目前世界的文明。中国文明以儒家的君子律法为基础,在义利观上,始终是重义轻利,把正义、诚实放在所有的功利之上。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关系,人与他人在交往时,每个人都把正义、诚信看作是高于物质力量的东西,每个人能服从道德规范,也能感觉到自己受到道德规范的保护。
三、辜鸿铭中西文明观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的形势前,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加深,在这种形势下,辜鸿铭的中西文明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都有可借鉴的有益之处。
从国家层面看,和而不同可以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并确立自己国家的价值体系。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明体系。各个文明之间是相互平等、互相包容的,习近平也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的进步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要有扬弃的继承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俱进。对于外来文明既要正视其独特性,又要努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增强自身在国际文化交往中的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中国文明的一种根基,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层面看,学校和家庭擔任了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但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专职教职人员在专门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相关教育情况,应该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长处结合在一起:首先家长和学校要统一思想,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要保持一致,达成共识;其次,家长和学校之间要积极创设联系纽带,如家访、家长会与座谈会等,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情况进行交流并听取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
从个人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都对人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其中的积极成分是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每个人都必须身体力行、积极践行。
任何文明都有其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而多元交流才能真正促进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华文明也不例外,要使其源远流长,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要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根尊重和扬弃,注重对中国文化的魂坚守和创新,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一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
②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一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③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一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④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三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4.
⑤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一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
参考文献: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二、三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兴涛.辜鸿铭文集(下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黄兴涛.闲话辜鸿铭[M].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孔庆茂.辜鸿铭评传[M].第二版.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