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滨海新区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30安小会
安小会
摘要:当前,我国将走进工业4.0时代,战略新兴产业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在技术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本文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趋势及对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的分析,通过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面向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培养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产业需求;工业工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22-03
一、引言
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IIE)将工业工程定义为:对人员、物资、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1]。由此可见,工业工程是一门集工程与管理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做大做强制造业,必须要大力推进工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我国工业工程的高等教育已经进行了20多年,从最初的两所高等院校发展到现今的20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但在专业特色、应用性和创新性方面还都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使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能够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高等院校必须解决和承担的重任。而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研究面向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区域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二、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是一门集工程与管理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刚性指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以提高就业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在政—产—学—研—用的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市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天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工业工程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系统工程优化和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工程专业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学生就业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相对滞后。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建立与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前,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仍然以基础工业工程为主,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能力需求未能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因此,需要明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面向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陈旧,系统性不强。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师对知识的教授也多注重基本理论教学,教材和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而一些在前沿端的工业工程理论和技术实践,却很少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展现。这样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让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工业工程专业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涵盖多学科层面的知识,学科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工业工程人才难以对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能力差。
3.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比重低。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课程考核也是所学知识的再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过低,学生难以将理论学习融入到实践当中。虽然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了工程实践等实践课程,但由于此环节比重较低,且在执行此环节的过程中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室资源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实验室教学资源缺乏,现有教学实验设备陈旧,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体系中設置的工程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本上空白,还未形成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难以进入企业进行深入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这也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面向滨海新区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需求分析
1.滨海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特征。近几年来,滨海新区的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亦不断优化提升,且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现代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及生物制药等新兴制造业为增长点,以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4]。未来,新区将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主线,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群,力争到2017年形成三大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及三大国家级高端制造集群[5]。相比传统产业,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提升区域和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滨海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具有以下特征[6]。
(1)技术创新实现集成化发展。滨海新区将通过产业、行业、企业间跨界合作,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创新集成化发展。
(2)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打造以智能化与信息技术集成方法有效整合的高端制造产业,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特征将愈加明显。
(3)资源、环境、能源利用的绿色、低碳化发展。滨海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以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向集约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太阳能、风能等将成为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低碳处理等产业将成为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模式也会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2.面向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能力分析。滨海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针对滨海新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需要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努力培育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1)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是新区产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实现新区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还要求本专业人才具有绿色制造、智能生产等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
(2)管理理论丰富,管理技巧灵活多变。新区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要求本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现代管理意识,因此要求人才在掌握丰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管理技巧实现在企业经营各层面的高效管理。
(3)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是新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四、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滨海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就业导向为总原则,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新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基础与前瞻相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面向新兴制造业的仿真实验室、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树立以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专业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考虑到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工业工程专业应以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培养目标指引下,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开展跨学科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面向滨海新区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当前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天津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构建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在保证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设与新区产业需求相应的课程。同时,根据专业与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大力革新,做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3.面向新区产业需求,优化工业工程專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完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针对该专业领域敬业情况比较集中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规划、设计以及优化等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建立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的仿真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载体,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工具的应用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并胜任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与新区对口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尽早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实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五、结语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面向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培养专业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向滨海新区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依据新经济环境下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技能与知识要求,确定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目标,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教学优势,确定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使我校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能以专业知识过硬、综合实践和创新管理能力强的优秀专业素质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提高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梅.工业工程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4,(9).
[2]胡海莹,陈国华,王爽.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4,(9).
[3]赵光,孙婷,等.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4]杨钊,孙洋,李晅煜.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城市,2012,(3).
[5]天津滨海新区发力高端制造2017年形成六大产业集[J].硅谷,2013,(3).
[6]苑清敏,赖瑾慕,杨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