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探析
2016-05-30吴青
吴青
摘 要: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所以社会也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所要求。在“互联网+”思维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要从新的理念和思维出发,对未来可提供的服务进行设计和规划,从未来的角度对现在进行审视,从而寻求发展的机会。本文就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一、“互联网+”服务模式创新带来的好处
(一)服务形式更多样
“互联网+”服务模式,整合多种类型资源,提供多种获取途径,向读者提供多样化、多类型的服务。读者除了可以像传统模式一样借阅实体文献、获取数字资源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在线获取资源。
例如,上海图书馆在2015年4月份,将图书馆服务纳入到由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新浪微博启动的“互联网+城市服务”体系中。读者在使用支付宝钱包手机客户端、淘宝手机客户端以及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同时,就可以方便无跳转地直接从“城市服务入口”查询全市255个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同时图书馆还可利用二维码技术将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内容获取链接制作为唯一的二维码,读者只需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阅读电子版图书内容。
可以預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也会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二)服务推广更具个性
传统的服务模式过程,读者需要对图书馆的资源信息有所了解,而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采集却不够全面。在“互联网+”服务模式中,除了传统的面向大多数读者的共性服务以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对读者的借阅习惯、爱好、信息需求甚至社交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三)服务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互联网+”服务模式本质在于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服务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优化,减少读者获取服务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服务效率。如将读者证所存储信息集成在身份证件中,读者办理读者证时不再需要领取额外的卡片,仅需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件,即可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又或者电子证件的运用,将读者证件信息通过二维码方式提供,读者利用移动终端生成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图书馆通过对二维码的识别,即可获取读者证件信息。当然,为了杜绝证件的可复制性,二维码的生成也是动态的、随机的。另外,图书馆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让读者通过手机、PAD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就可查询获取图书馆提供的公共资源。同时,通过统一知识检索平台,让读者可以只做一次操作,即可对图书馆的各类型资源进行查询,减少读者的操作难度及复杂度。
(四)服务内容更专业
“互联网+”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员参与的是资源的加工处理,而资源的检索及获取环节,都将由读者自助完成,现在毕节市图书馆馆内已安装了多台自助借还机,馆外还配备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即使在闭馆日,读者也可利用自助图书馆进行借阅,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图书馆员不用参与琐碎的文献借还、架位整理,这样大大地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将图书馆员的双手解放出来主要从事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正如柯平教授所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而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概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服务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
二、“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要点
(一)服务对象重构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开展,并不是要针对每一位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而是要按照服务的职能进行分工,然后按照不同的公众类型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从目前来看,用户去图书馆的目的除了简单的阅读需求,还有对文献和生产技术信息等进行查阅和搜索。传统服务仍然是图书馆多元服务的核心,各图书馆可在考虑自身经费的基础上适度地往更广的服务领域延伸,同时要充分考虑民众阅读偏好中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力。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源的购买,使民众的阅读效率得到提高,充分地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但不可否认,就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广大民众需求的服务仍是以传统服务模式为主,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基于传统模式有效地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二)服务过程重构
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现有的模式重构也很重要。以公共圖书馆为例,图书馆可以与中心学校等教育部门联系,制定相应的联动机制,组织专人进行图书的统一借阅与归还,解决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在假期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或主动送书上门,使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图书馆员还可以联系其他单位和社区,对本地区公众的阅读需求做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送图书上门,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毕节市图书馆每年于“六一儿童节”为市十二小学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和经典儿童图书。于2015年服务宣传周之际为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送书上门服务22次,共送图书80册,同时深入织金县猫场镇小学,为该校捐赠了少儿读物359册。还为图书流动服务点毕节工行、毕节监狱、流仓桥派出所更换图书2000余册,联合七星关区洪山社区新建了图书服务点——慈母书屋一个。
(三)服务评价重构
重构图书馆评价模式时,要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均等性发展的指标添加进去。具体来说,图书馆的主管部门可以把各级图书馆上下协同,抽调人员一同下基层,在各级图书馆中都可以建设授课地点,对基层人员进行授课和指导。这种务实的服务方式既能把最新的文献信息送到民众手中,还可以进行文化信息的共建共享,同时还为重构服务评价模式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在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回访,对服务效果加以了解。如:毕节市图书馆分别在织金、威宁、赫章等县开展“基层文化业务骨干培训班”,由市馆抽派业务骨干到各县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更好的进行业务交流。
(四)以双向驱动、协同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空间新发展
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互联网+”为其提供生长机遇和发展动力。图书馆顺势而为,必将迸发出内需活力。正是这“两力”融合,形成内外双向驱动力和协同创新力,成为图书館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一是双向驱动。这是一种空间动力机制。历史证明,事物变化发展总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合力作为的结果。客观决定存在,体系决定机制,机制产生动力。“创新”是一个互动发展的体系和过程,既离不开外生推力与拉力,如信息网络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也离不开内生追力与活力,如引进技术,整合资源,盘活系统,提升服务。正是这种外联发展、内促增长、双向驱动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着“创新”与发展。二是协同创新。这是双向驱动合力创新的高级阶段。关键是遵循创新规律,优化空间再造创新模式,以开放合作平台,推进空间资源创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流动,实现全方位连接,深度融合共享,从整体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空间模式创新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现毕节市图书馆也正与省图书馆及各县区图书馆联系,达成合作,加强馆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跨区域数字资源合作,真正为读者提供便利。
三、提高“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一)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确立空间新思维
“互联网+”与图书馆是不同领域,但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互联网+”无处不在,影响深广,成为图书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惟一载体。图书馆空间再造,“互联网+”是运载工具和核心技术,不可或缺。因此,应不断强化领域合作,形成一体同构意识;二是科学定位,形成空间新战略。首先,加强空间融合度。融合是空间战略基础。重点是推进行业、学科和领域跨界融合,促进资源技术网络整合,拓宽服务口径,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智慧空间。有效途径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图两网”连接,形成互动高效的长效机制。其次,增强空间创新性。空间是客观存在,古而有之。但创新却是现代科学赋予空间的战略核心力量,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动力。图书馆空间再造與模式创新,关键是坚持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的辩证法,形成新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广大用户读者提供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服务新项目,如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服务、云服务和智慧服务等,锻造出崭新的空间服务模式。现毕节市图书馆正在着手网站建设、微信图书馆建设,并采购了公众文化服务平台数据库、CNKI畅知期刊借阅机等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力争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二)检索系统的优化
通过前期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分类,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读者可通过一个登录入口,查看图书馆内所有的资源,而不需要在不同的资源库中切换。且在检索结果中显示资源所属资源库,用户所用关键词检索不到资源时,系统会自动推荐关键词、或是推送相关联的资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检索、阅读、下载等记录,用户再次登录时会自动推送可能要查找的资源等,互联网+平台会根据用户每次的浏览行为,调整用户需求,提高推送的准确性。
(三)定制主题信息推送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定制不同的用户界面,平台根据分析用户的借阅行为、阅读时间等综合数据,为读者提供符合自身审美、阅读习惯的界面,用户也可自己在界面库中选择喜爱的界面。用户可通过平台定制专题服务、文化大讲堂、最新图书推荐等互动,平台会根据用户要求的推送时间响应用户需求,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也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速度。除了用户定制的资源,平台还会根据读者行为,通过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用户专业、知识水平等,确保推送资源的准确性。平台还会根据最近读者的阅读量、点击量等,进行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排名,供更多的读者用户参考阅读。
(四)移动借阅渠道的拓展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的合理化,拓展移动阅读功能,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的需求。读者可通过终端进行资源检索馆藏情况,从而确定馆内当前是否有自己所需资源;进入个人中心查看借阅查询、借阅历史查询,进行在线预约借阅、续借等操作;能够有效解决读者距离公共图书馆远,到馆借不到想要的资源、不能及时借还书的难题。
读者可通过移动端在线阅读、下载数字资源,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建立类似于圈子的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在线咨询馆员等,增强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让资源真正的流动起来。
四、结语
目前在公共图书馆中正逐渐引入“互联网+”思维,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将随之发生越来越多的转变。公共图书馆要在创新思维基础上进行探索,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以读者为导向,建立读者真正需要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要充分了解读者需求,增强读者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读者至上的理念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04:63-70.
[2]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05:29-32.
[3]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06:33-37.
[4]陈顺.“互联网+图书馆”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