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天气预报如何破冰

2016-05-30李昱茜徐建文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李昱茜 徐建文

摘 要:眼下正处于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传统的电视天气预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天气预报想要继续占领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电视天气预报;气象影视

从20世纪80年代央视一套节目首次推出《天气预报》起,电视天气预报作为大众服务类节目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开始陆续制作播出本地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经过不断的摸索,电视气象节目从单一的播报天气逐步发展为更加贴近公众生活的旅游气象、交通气象、农业气象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不仅仅是内容多样,节目的包装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使电视气象节目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近10多年来,气象综合类节目以及气象频道的开播,进一步拓宽了电视气象节目的覆盖面。然而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传统电视天气预报想要继续留在大众的视野中,急需通过创新和改革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新媒体给电视天气预报带来的冲击

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媒体的诞生,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新媒体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的快速发展给气象影视行业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现如今,天气APP、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接受气象信息的途径,它们的出现弥补了电视天气预报的时间局限性和缺少创新性等问题。新媒体以它特有的传播速度快,更新内容及时,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风趣幽默等特点迅速占有了大量用户群体,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平台。新的媒介环境在給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这一传统的气象服务产品正在抵御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未必不是一次机遇,电视天气预报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自身优化和创新,以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节目来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电视天气预报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权威性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基本模式都是主持人站在天气图或者卫星地图前,来播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而天气预报结论是由中央气象台经过周密的分析得出的,主持人利用图片或者动画直观的向观众传达整个天气过程的变化以及未来的趋势,相比其他渠道传播的天气预报内容,图文搭配再加上主持人讲解这种形式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主观上更具有权威性,使大众更容易从心里上信服。

(二)稳定的受众群体

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学生,网络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似乎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也更少有人真正关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了。然而对于中老年朋友,他们更倾向于每天固定的时间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因为电视天气预报一般紧随新闻类节目之后播出,这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另外,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也是稳定的受众群体之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才能做好防灾减灾的相应措施。所以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稳定的受众群体。

(三)内容单调,缺少创新

目前,各省、市、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大多都是模仿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特点。版面设计陈旧,模式化越来越严重,内容上也按部就班,这种长期不变的节目方式,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流失掉大量的受众群体,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逐步走向边缘化。这也是电视天气预报目前所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受时空因素限制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受众必须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否则极易错过节目的播出而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在时间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定。另一方面,天气变化与地形等因素有很大的联系,以省为例,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短短几分钟的天气预报节目很难做到精细化预报每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只能概括性的描述一个大范围的整体变化趋势,这在空间上受到了限制。

二、面对新媒体崛起,电视天气预报如何接受新挑战

(一)节目重新定位:不仅仅是天气,更关乎生活

就目前而言,各省市电视台都有多个频道,各个频道由于不同的特点和定位,所以基本都推出了不同侧重点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根据不同频道收视群体的需求来给节目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打造精细化、服务专业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比如,农业频道,随着春种秋收播报农民朋友时下最关心的防洪防旱等气象信息,指导农民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如何做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旅游频道,除了多侧重景点景区的各项指数预报,还可以增加穿衣指数、交通指数等;少儿频道,设计一些简单的气象科普小常识,尽量避免复杂难以理解的科普;还有部分群体关注天气与养生,可以向公众介绍如何在雾霾天气中做好呼吸道的防护,在干燥的秋季适宜什么样的饮食习惯等。向受众传递气象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让天气预报节目变成人们工作、生活、娱乐时的得力助手。此外,节目的播出时间也需要根据收视群体的习惯做出合适的调整,增加播出频次来提高天气预报的覆盖率。

(二)提高节目质量,打造品牌节目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字稿和视觉效果决定的。以往的天气预报节目基本都是严肃庄重的氛围,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热潮,观众越来越认可综艺化、娱乐化的主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风格也正向这方面不断尝试,寻找新的表现形式,逐渐摆脱央视天气预报节目模式的束缚,转变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传播气象信息。视觉效果方面,除了固定的图片版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插视频、动画、3D模拟等,都可以起到吸引眼球,丰富节目内容的作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天气预报衍生产品,如何能够使一档天气预报类栏目脱颖而出,关注点不应只是天气、气象信息,而是要利用好预报结论来指导人们的各种活动,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有效参考。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新闻,贴近民生,力求与收视群体引发共鸣,比如冬天发生雾霾的几率高,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提醒公众在一天中哪些时段要尽量避免外出;沿海城市可以针对渔民增加出海作业指数预报,避免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

(三)与网络媒体合作

电视天气预报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比如开通网络版,针对不同媒介,把气象信息整合成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给各自的受众,以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与网易、搜狐、新浪等网站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开设《上下班天气预报》、《节假日天气预报》、《生活指数天气预报》等栏目,为受众提供全天候的气象服务,加强与受众互动,从而加快气象信息的传播。

(四)独家的专题篇

当发生重大天气过程时,电视台与气象部门进行合作,主持人与气象专家以问答等形式对于本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等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把气象专家请进电视屏幕,给节目本身增加了权威性,从专业的角度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另外,对于有较大影响的天气过程,人们对天气关注度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把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推向公众眼前。

三、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未来展望

(一)节目制作水平的改进

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包装带来一场小型变革,静态的天气图被赋予了动画效果,气象影视节目原先所用的标清分辨率也将逐渐被高清所取代。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想要占领一席之地,除了气象影视制作设备及时更新升级,还要加强气象影视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创新。利用完善的技术把新的创意、新的表現形式应用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包装中,让天气预报节目更加生动,增加辨识度和可视性。

(二)气象节目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视气象节目都是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完成的,当前从事气象节目制作的人员很多,可同时具备气象知识和影视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高质量的气象节目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对气象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好的储备,还要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节目版面的设计、天气新闻的采编都有很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多数气象节目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多为内部人员创造培训机会,邀请气象影视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为气象影视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让博物馆教育、互动更加生动有趣
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中的应用和前景简析
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