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比较·实践
2016-05-30刘月风
新课改以来,关于改革语文教学讨论了很长时间,种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细细琢磨,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其趋势——整合、比较、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课堂实际操作,任何政策、目标、计划的实施都必须经过课堂教学效果来检验。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心得,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策略一:整合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整合就是依据教材或主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1.教材的协调整合。不同单元、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顺序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换,课文内容可以自由融合与渗透,体现在课堂上即以点及面、逐步扩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在多样内容、多种形式、多维角度的刺激与影响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获得知识与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教材教”。
2.时间的统筹安排。要求教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进行超前安排、统筹兼顾,每个单元用多少课时,不同类型的课文又分别用多少课时,什么时间新授、总结、深化,都要了然于胸。
3.素养的交互融合。教学整合要牢牢立足文本,不仅要重视对每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还要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实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前些日子在外地听了一节单元整体教学观摩课,老师用一节课时间教完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堪称整合教学的典范之作。
一开始,老师先安排全班同学复习背诵思乡题材的古诗,充分营造文本教学所需要的浓郁氛围,接着出示本单元编写意图并让学生阅读,整体把握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梅花魂》,首先发动学生质疑,梳理出主要问题:梅花的秉性是什么?梅花魂中“魂”字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分组讨论、汇报展示,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品读,一步步揭示出核心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完形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背诵重点段落,强化了关键点的落实。
教学《桂花雨》,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摇花乐”、“桂花香”等重点段落,以读代讲,涵泳品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
教学《小桥流水人家》,只抓住题目中的“小桥”这一关键词,围绕“写小桥的段落是否可以去掉”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客观的讲,语文整合教学,每一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在取舍之间进行着抉择。“对话教材,合理取舍”既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处处彰显着教师的理念和主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语文教学的整合首先应该抛开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抛开对各种理念名词的穿凿和争论,花大力气从实践层面去矫正、去探索、去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化繁为简,得其精要。
策略二: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大体经过观察分析、重新排列组合、获取新信息这几个过程。语文教学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1.同一文本内字词句段的比较
教学朱自清《背影》,在品读“过铁道买橘”一段动词描写的精妙时,可以出示两段文字进行比较:
甲(原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乙:父亲艰难的为我买橘子,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设问:细读甲乙两段文字,比较一下,哪段文字描写得更好?为什么?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体会到动作描写应符合人物特点,同时要选择恰当的动词来进行描写。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教学《孟子两章》,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应着重将两篇文章从文题、论点、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合作探究:
3.相似题材课文比较
例如教学一组描写“春雨”的古诗:韩愈的《早春》、王维的《渭城曲》、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要抓住名句,重点比较,虽同是写春雨,却因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心情不同,诗句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差别。“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都长安,春雨抒发的是欢乐的情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关渭城,春雨寄托的是伤心的别离;“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京华临安,春雨宣泄的是悲苦的忧国之情。
4.相似的人物形象比较
教学《范进中举》,可以将范进的性格和命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进行多角度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解读,也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合作探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思维向多侧面、多纵深方向发展,适应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的需要,可谓应运而生。
策略三: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实践应以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其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发展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丰富多彩,如阅读交流、参观访问、故事会、辩论会、手抄报、社会调查、采访活动等,有些活动也可以直接引入到课堂,如编演课本剧、交流资料或图片、做小导游小记者等。语文实践要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逐步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位名师在指导命题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时,利用一个晴朗的早晨,带着班上的孩子来到开满野花的小河畔。孩子们像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他们一会儿拉着老师去看野花,一会儿又让老师告诉他们野花的名字。她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田野的一角,金色的小花顿时吸引了孩子们,立刻围在蒲公英旁细细地观察起来。老师让孩子们按叶、茎、花的顺序观察,并指导他们边看边描摹各个局部……通过实践观察,老师把孩子们带到充满乐趣的学习园地之中,他们贮存的词语一下子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有那么多的感受要诉诸笔端。这样,孩子们还会害怕写作文吗?再如,有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创作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们编剧本、找道具、背台词、化装,为追求舞台效应甚至还自主增减故事情节,思维闪烁着激情与创新的火花,令人惊叹不已。
总之,语文教学在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同时,必须具有重新建构、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给孩子们创设更为广阔的思维天地,促使他们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刘月风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 2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