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研究
2016-05-30张金
摘 要:大学英语改革进程中,国内一些高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惠及师生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也积极加入教改的行列。根据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夯实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底蕴这一改革思路,大学英语教学被划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分别是:通识英语、学术英语、通用英语和出国英语。本文旨在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通识英语教学团队的构建为例,探讨以“内容”为依托的通识英语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研究通识英语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期对通识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模块;课程设置;课程建设
一、引言
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用于指导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以来,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八年之久。在这八年的改革进程中,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模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带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录音机上课的景象了,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教学课件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音频、视频材料逐渐融入英语教学,教育界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的外语教学理念,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改进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最近三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 “慕课”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国内外语教育界把“慕课”和“微课”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做法成为一种时尚,基于“慕课”和“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汉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私播课”是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汉译,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当于小型“慕课”。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也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教学手段,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足见“微课”在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模块的设置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教育家和学者们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模块设置产生了分歧与争论。以蔡基刚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认为“学术英语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其人文性的特征,认为“通识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大学奉行“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都要求同一标准,这样的体制管理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鉴于此,2014年春季学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将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师资改编成为四个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并设置了四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块,分别是:通识英语、学术英语、通用英语和出国英语。学院首先允许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位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选择四个教学模块中的两个方向,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选课学生的人数进行微调,基本确定四个教学模块的教师人数,并根据自愿申请、公开竞聘、教师投票和院教授委员会表决的公开、公平、透明的方式,确定四个教学模块的团队负责人。总体来看,每位英语教师横跨两个教学模块,教师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拓展教学特长的空间。
2014年秋季学期,在四个教学模块设定之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正式开始运作。2014级新生英语分级考试之后,学生被分为ABC三个等级。A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雅思或者托福英语培训,B班和C班学生进行通用英语的学习。另外,为了惠及更多有出国需求的学生,学院暑假也开设出国英语培训课。2015年秋季学期,A班学习雅思和托福英语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学习为期一年的学术英语,B班的学生则主要接受通识英语教育,C班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依然进行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的通用英语的学习。当然,在学期结束后,ABC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英语水平测试成绩选择转入其他教学模块进行学习。
三、大学英语通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通识英语教学团队的构建为例
通识英语是指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开展的通识教育,通识英语教育彰显了语言的人文性特征,而“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外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通识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接受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有能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
1.通识英语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通识英语课程设置是实现通识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保证,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校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中,通识英语模块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涉及的学生人数也是四个教学模块中最多的。以2014级学生为例,升入二年级后,接受通识英语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2000多人,约为2014级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七。那么,大学英语通识教学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呢?笔者作为学院通识英语模块的团队负责人,在阅读了大学英语教改的相关论文和对国内一些兄弟院校通识英语课程设置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梳理出如下的思路。
尝试用英语为媒介开设通识课程似乎没有那么困难,但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建构合理可行的大学通识英语课程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观。在该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应该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问题,即具体开设哪些课程;二是不同课程的开设时间及衔接问题。
国内一些兄弟院校已经开设了英语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比如,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英语类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被列为核心通识课程主要有英语国家文化、英文文学经典与影视再现、英语传媒与文化、英语演说的艺术、英美文学选读、跨文化交际学和中国文化概览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主要课程有西方历史文化简介、美国文化博览、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诺贝尔文学作家英文小说赏析、英文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英文魔幻影视作品选赏和讨论以及美剧口语实训等。上海理工大学于2012年采用课内外融合的分层次递进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课程模块,实现个性教学。英语教学框架分为基础阶段和拓展阶段,通识类英语课程就是拓展阶段四个模块中的一个,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英美文学入门、英美文化入门和英语报刊选读等。上述三所院校均为国内名校,处于一线或者二线的大中城市,大学英语教学综合实力较强,教学师资储备充足,所以,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都是具有师资保障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专职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大约30多人,每年所教授的学生数量达到2600人以上,师生比约为1∶90,每位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大约是每年320课时以上。在工作强度大、基本工作量已经超出岗位要求的最低工作量的情况下,仅有为数不多的教師有意愿和精力去开始英语公共选修课程,而且英语通识类课程如果仅按照教师的兴趣点开设,课程会比较分散,评价体系也不够统一。因此,2015年秋季学期集中开设两门英语通识课,分别为中国文化概况(英文授课)和英语国家概况,为期两个学期,由通识英语团队的七名教师承担两门课的教学任务,每一学期学生可以选择一门课,称为“大学英语限选课”,实则为必修课。
先行开设这两门文化类课程的原因在于,文化类课程内容实用有趣,浅显易懂。中国文化概况和英语国家概况两门文化类课程对比开设,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又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艺术,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加深对中外文化、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在接受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有能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由此可见,集中开设这两门文化类英语通识必修课,既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夯实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底蕴的教改目标,又能切实缓解学校的英语师资薄弱而学生人数众多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改革思路。
先期课程的开设只是构建英语通识类课程体系的开端,中后期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建构的重要环节,必须通过不断研究,更新、完善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通识英语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内容相对实用浅显的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外文化类课程,如欧洲文化入门,还包括英美文学类课程,如英美文学入门、英美诗歌赏析和电影类课程,如看名篇,读名著。外围课程是指核心课程开设后,根据教师和学生对核心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和实际需求,陆续开设相关的后续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深化和拓展。外围课程主要包括英美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和美剧面面观等。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语言技能比赛的能力和成绩,外围课程还包含了英语演讲艺术和英语辩论技巧等素质拓展类课程。(具体见下表)
上表所描述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语言、文化、文学、技能和影视课,是一个包含语言、文学和历史的多领域课程组合,把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识英语课程建设是核心
通识英语模块课程设置初步完成后,启动课程建设的程序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课程建设是通识英语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定位。
如前所述,通识英语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英语的语言学习,了解中外文化,提升人文修养,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以文学类课程为例,学文学不仅是学好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提高素质和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渠道。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原本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现在被纳入大学英语通识英语课程体系当中,但相对于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来说,难度降低,以“入门”和“赏析”等为主,旨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常识和主要作家作品提供机会,拓展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
通识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内涵丰富,除了开设文化类、文学类、影视类和语言技能类的属于显性课堂的课程,还应该包涵一些属于隐性知识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客观存在的、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间接呈现出来的课程。隐性课程强调的是课程教育的非学术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识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有效地补充了显性课程的不足,是通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着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和影响。通识英语隐性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比如,营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办英语文学类报刊,开辟英文诗歌和小说园地,设立露天英语角,创建英语戏剧小剧场,邀请外教和中国教师用英文分别做中外文化类讲座等。
清华大学的杨永林教授提出课程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在充分了解新生成员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交流模式的基础上,提供充沛的、优质的、多元的教学资源”。借鉴这一原则,通识英语课程倡导“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避免传统课堂采用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分工制作教学课件,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体会和心得。同时,通识英语教学实行部分课程的教学翻转,每位任课教师负责一个翻转课堂单元的视频制作,每个视频大约5-10分钟,然后布置作业,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完成作业;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在全球网络公开课程盛行的大背景下,通识英语课程建设的技术性也应得到重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与通识英语相关的公开课,采用“慕课”形式,辅助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教学,由教师集体讨论,推荐适合具体通识英语的中外“慕课”课程,教师与学生均注册,共同学习,完成作业和测验,课上师生互动讨论难点,答疑解惑。
3.通识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王守仁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指出“建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精心规划设计的课程要由教师来开发、建设、讲授……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的确,在通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关键一环。
首先,教学团队建设应注意团队成员的构成情况。目前,通识英语教学团队共有成员19名,讲师与副教授大约各占一半,成员都是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的,先期开课的教师有7名,均是以第一志愿报名参加通识英语团队的教师,讲师与副教授比例是4:3,年龄结构分布在35岁到50岁的区间内。開设外围课程的教师预先在课程体系表中选择自己意愿开设的课程,提前制作课件,撰写教案,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教学团队建设应主抓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这里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即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团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深入钻研,集体探讨,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变为研究课题,积极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做到教研相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教学资源不断翻新的时代,团队教师应该克服畏难情绪,主动熟悉新技术和新的教学理念,如利用合适的“慕课”平台辅助教学,学习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带动翻转课堂的实施。
总之,由于通识课程涉及面广,要求教师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通识英语团队教师应博览群书,深入钻研,拓宽知识面,注重知识更新;课余时间积极到兄弟院校实地调研,参加教学会议和培训,切不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地发现新问题,寻找新课题,取得新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第三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革新,教学理念经历了大变革,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校大学英语四个教学模块的建立亦是对这一轮教学改革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其中通识英语模块的团队组建、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都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进行着,相信所有的努力将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谭杰.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5(5):126-128.
[4]杨永林,丁韬.转型升级中,课程建设是灵魂[J].中国外语,2013(6):72-76.
[5]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4.
[6]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2-5.
作者简介:张金(1980— ),男,山东泰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