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客病的湿热与寒湿辨析

2016-05-30殷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虚实

殷鸣

【摘要】中医自古对酒病有深刻认识。因社会饮酒风气长存,酒客病广泛存在,已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酒客患病日久,处于寒热虚实的动态变化之中,其结局已不局限于湿热,反多寒湿。应当运用中医理论研究酒客病的发展过程,从而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酒客病;虚实;湿热;寒湿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53-01

传统观点认为,酒客病为过度饮酒造成的中焦湿热证,由此出现心烦、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诚然,酒为辛热之品,易助湿生热,但既病之后,因体质之异,则湿热、寒热错杂、寒湿者皆有,不可一概而论。酒的气味为热,但酒之体属阴邪,笔者认为,今日之酒客病是一个处于长期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慢性病,而寒湿者多于湿热者,治法也当有别。

1 酒客病的古今之异

在中医看来,酒也是一味中药,古“医”字下面为“酉”,即指酒,可知当时医生用酒治病,《素问·汤液醪醴论》[1]便有记载。《本草纲目》言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2],酒可温经活血,如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又如酒制川芎可增强活血通经之效,中医治病以药之阴阳纠人之阴阳,若人阴阳本无偏,饮酒反能造成阴阳偏颇而致病,这就是酒客病的由来。从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来看,最初的酒度数很低,酒客的临床症状较轻,因此,对酒客病没有系统的认识。至唐宋时饮酒风气渐长,宋元出现烧酒,通过蒸馏提高酒的纯度,酒才可酿成大病,所以李杲制成葛花解酲汤,提出酒客病“上下分消”的治法。古时虽有豪饮者,但局限于当时生产力,酒客病只是少数人奢侈的自作自受,而今日制酒原料充足、技术发达,酒席已成为社会应酬的最常见方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许多人被迫长期、大量饮酒,因酒而病,酒的益处荡然无存,弊端前无古人。因此,今日酒客病的治法当异于古人。

古今酒的服法也有差别,古人多温服,今人多凉服,甚至服冰镇啤酒。《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水液需在脾阳的蒸腾下化为津液,布散全身。因此,温服与凉服对脾胃的影响有显著差别。

因此,酒客病有古今之别,古时酒客病病情单纯,今日酒客病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复杂,应当引起重视。由于服用量、服法的差别,古时酒客病多限于湿热,而今日酒客病常迁延为慢性,且服法不妥,大伤脾阳,易形成寒湿。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健康,人的健康问题造成社会问题,这符合“整体观念”的中医传统,研究酒客病,不只是医人之病,也是医“时”之病。

2 酒客病不止于湿热

“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3],酒客病是过饮后身体种种病理变化的總称,虽然酒之性助热、酒之质助湿,酒客多湿热,但不应局限于湿热。《本草纲目》“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2]指出,酒客病除湿热痰火外,还有伤神耗血、损胃、失精三种表现。饮酒后最先出现的典型症状应为热入营血,酒大辛大热,易入血而伤血,出现吐血、衄血、尿血,而心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可影响心神而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或多言不避亲疏,或昏默不识人,饮酒乱性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基础的。

酒客病的热入营血是一过性的,随着酒之质部分通过汗、小便排出体外,其热性逐渐失去物质基础,在人体阴气的凉润调节之下,其势稍减,与湿搏结,突出表现为中焦湿热证。在古代服用量的影响下,酒之质常留中焦而为湿,酒之热性行于周身而助火,酒客病的最终结局多为中焦湿热,“酒客病”的称谓亦限定于中焦湿热证,正如《伤寒论》所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4]桂枝辛温助热,甘草、大枣味甘助湿,湿热内盛,胃气上逆,可见呕吐。

酒客病更兼虚证。《素问·病能论》载“酒风病”,“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1],懈惰、汗出、恶风少气皆为气虚见症。酒味辛散,汗出耗气,因此,葛花解酲汤中用到了人参、白术。酒气大热,又可伤阴,酒伤胃阴,出现脾湿胃燥的难治局面;亦伤肾精,会影响人的生殖能力。

根据热入营血、湿热、虚证的不同,临床上应采取不同治法。酒热入血为急性酒精中毒,与温热病类似,可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湿热证多用葛花解酲汤、连朴饮等,兼虚证者佐以益气、养阴药。

3 酒客病寒湿的普遍性

今日之酒客病迁延日久,湿热虽未去,但虚的一面更加突显,且最终结局多为寒湿,即酒客病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转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脾阳发挥了关键作用。脾阳素强之人,尚能运化,上输于肺,出现出汗、小便多的症状,这也是排湿、排热的方式,民间也有经验,喝酒出汗者酒量较大,正是如此,但湿热也只能排出一部分。湿困脾阳,运化湿邪会消耗脾阳,酒的辛散走窜之性更耗伤脾气,久之脾阳渐虚。脾阳素虚者,不能运化,在外无汗,在内脾阳更伤,且可累及肾阳。

湿热只是病程的一个阶段,《脾胃论》载葛花解酲汤时有言“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5]可知,葛花解酲汤为酒后湿热而设,长期饮酒之人非其所宜。湿热仍在,脾气、脾阳渐亏,出现的是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脾阳衰微,湿热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则患寒湿,表现为腹胀、纳呆、四肢不温、泻利无度、舌苔白厚、脉多沉滑,“喜饮冷酒者,善病腹痛,不食而呕,寒伤脾也。”[6]中焦寒湿仍是轻症,脾阳虚必然累及肾阳,土不制水,更导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久病及肾,久病必虚,肾阳、肾精的虚损,在酒客的股骨头坏死、生殖功能障碍、老年痴呆上得以印证。下焦肾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肾亏、肾浊为许多慢性难治性疾病,如肿瘤等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古时发展到寒湿地步者较少,累及肾阳者尤少,大多只是湿热,今日恰恰相反,饮酒所致的胃溃疡、胃炎等尚为中焦病证,为湿热与虚寒之错杂,高血脂、肝硬化、食道癌等或已产生有形积聚,正如《内经》所言之“阴成形”,当属寒湿,且已由中焦发展到下焦。

在治疗上,必须分清寒热虚实,寒热错杂者宜半夏泻心汤,脾阳虚者宜厚朴温中汤等温运脾阳,如叶桂治疗邹氏酒客湿泻、深秋霍乱转筋时,采用温运脾阳的治法,药用附子、白术、茯苓温阳健脾,草果、厚朴、陈皮行气化湿。[7]肾阳虚泻利者多用四神丸补火生土,肾阳虚水肿者多用五苓散、真武汤等。在治疗酒客肝硬化、肿瘤时,采用中医辨证,理清疾病由来、转化过程,对用药有很强的指导价值,除使用清热散结药外,更应扶助阳气。

4 小结

今天,酒客病成为广泛存在的慢性病,其范畴已不仅限于中焦湿热证,而是一个寒热虚实转化的复杂过程。治疗酒客病应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如今人们应酬甚多,酒客病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实转虚,多见寒热错杂、寒湿证。在治疗上,分清寒热虚实尤为重要。酒虽能温经活血,但“气增而久,夭之由也”[1],酒客多发的肝硬化、肿瘤等恶性病,其病因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有关,待酒客病发展到寒湿肾虚的地步,方才后悔,不亦晚乎?“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则无怪乎“半百而衰”[1],所以,人当重视养生,防微杜渐,根治酒客病的关键在此,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关键在此,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关键亦在此。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86,140,258,544,2-3.

[2] 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91.

[3] 吴谦.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

[4] 刘举俊.伤寒论释义[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4.

[5] (金)李杲.脾胃论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50.

[6] 万全.万氏家传养生四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7-98.

[7] 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5.

(收稿日期:2016.02.02)

猜你喜欢

虚实
现代艺术平面设计中的“虚”与“实”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