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美育育心
2016-05-30曹圣洁
曹圣洁
摘 要:经过多年的美术课堂教学摸索,我认为,学校美术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应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高尚的审美力、表现力,更具有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这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堂氛围;评价;合作学习
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开始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育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悦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之间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快乐的情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产生创新灵感,从而焕发活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中,语言要生动而富有激情,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手段新颖多样。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虫虫虫”,为营造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我设计了“一藏、二听、三找”的导入活动。课前,我在教室的花盆里、学生的文具盒里、黑板前的绿色藤条叶子里藏了几只昆虫小模型。课堂上,播放几种小昆虫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谁在欢快地歌唱。然后让学生寻找我藏起来的昆虫模型。学生在找到神秘的小昆虫后的那种兴奋和快乐,无以言表。他们作为课堂的主角,与美术课堂融为一体,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兴趣尤为浓厚。
二、把握教学内容,挖掘美育与心育的契合点
把握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地与美术学科的内容紧密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将心理健康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九课“这是我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己,我通过“照镜子”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五官,说说最满意哪些部位,对哪些部位感到不理想。通过小组活动交流,谈谈自己由外及里的各种长处、优势和不足,然后以自画像的形式画画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学会接受自己的全部,从而悦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阳光心态。对自己有了一定认识的学生不仅有了愉悦感和满足感,还有了强烈的自信心。
三、激励式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
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收获成果的重要环节,每一位学生都有得到教师的认可、理解与激励的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品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欲望。如:上“冷色与暖色”一课,学生的画运用了蓝、绿、紫等主色调,教师可以夸奖学生的画表现了一幅宁静、遥远、舒适、高远的画面,令人心情愉悦;学生的画若以红、橙、黄为主色调,教师就可以夸奖学生的画营造了一种热烈喜庆、昂扬向上、温暖激情的画面,看了浑身都充满力量。教师有层次、具体、不空洞的点评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如何有角度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小组合作学习是美术课上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如:苏教版美术第十二册的“偶戏”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偶戏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保护和继承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和责任感,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本次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全班分成八个偶戏创作组,每组的组员充分发挥特长,分别担任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音响师、灯光师等,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道具,自编自导一出偶戏。经过表演和竞赛,每位学生都发挥了潜能和创造力,激发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还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术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取代,而是裨益,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快乐、和谐地发展,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