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广微话题》: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微评论”

2016-05-30毛维静

中国广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全媒体互动

毛维静

【摘要】全媒体时代,观点和意见的表达日趋多元化,发表言论的成本和门槛降低。这一方面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容易为误导性言论的广泛传播提供渠道和温床。而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网络时代,如何发挥广播的媒介融合优势,用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去芜存菁,引领正确舆论,广播栏目《东广微话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评论 广播 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东广微话题》是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旗下东广新闻频率的一个常设栏目,贯穿于《东广早新闻》《新闻进行时》《东广晚间新闻》等全天各大新闻板块。它主要围绕当天听众和网友关心的热点新闻话题,在东广新闻频率的官方微博、微信、阿基米德客户端社区、新闻+客户端等发起话题讨论,经过编辑筛选、记者街访、权威人士点评等手段集成内容,并最终由主持人加以引导播出。《东广微话题》每期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是广播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新闻评论。

成立于2004年的东广新闻频率曾经是一家类型化纯新闻频率,2015年初转型为互联网新闻广播,将受众目标从传统广播听众延伸为互联网和移动用户。但无论怎样转型,十几年来东广新闻频率一直坚守“新闻立台”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牢牢执住“新闻评论”这一牛耳。因为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新闻评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广播的短板。不少人认为,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的伴随性媒体,有着稍纵即逝的特点,与新闻评论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分析论述的特征不相符合。但东广新闻频率用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这种说法站不住脚。2006年,以“争夺第一时间报道权,掌握第一时间解释权”为宗旨的广播新闻评论栏目《东广聚焦》诞生,在东广新闻频率名牌节目《东广早新闻》中播出。每天选取最新鲜的新闻内容,结合本台记者现场报道、广播电视伴音、其他媒体连线、评论员或编辑部观点、主播串联等形式,制作成约6到7分钟的深度新闻评论。凡是重要法规、政策出台,突发的、进行中的新闻事件,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凡此种种,只要能引起社会热议的话题,都是《东广聚焦》的关注点所在。其中政策走向和社会新闻类选题因为广受关注,在《东广聚焦》中占据了最高比例。这在当时广播新闻“短平快”的潮流中,满足了听众渴望对新闻的快速解读、期待“入耳、入心”的深度观点的需求。《东广聚焦》也因此经受住了收听率和市场的检验,并且得到专业认可,曾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金奖、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等一系列奖项。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受众获取新闻资讯和观点言论的平台和渠道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新闻媒体单向的传播。观点和意见的表达日趋多元,发表言论的成本和门槛在降低。这一方面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容易为误导性的言论广泛传播提供渠道和温床。如何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网络时代,发挥广播的媒介融合优势,用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去芜存菁,引领正确舆论?《东广微话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考下应运而生。

什么是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对于《东广微话题》而言,首先体现在“微”字上。这个“微”包含几层含义:一是话题的“微”。指的是讨论的话题切入口小,接地气,与民生息息相关。比如网民热议的“十面‘霾伏下收费治理是否合理”“南方供暖你怎么看”“二胎你准备好了吗”“朋友圈谣言怎么破”“扶老人险有必要吗”“90后离职率为什么那么高”“P2P租车模式靠谱吗”“虎妈猫爸引发的争议”“电影卖座=国产片黄金时代来了?”等等。这些选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民生大背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东广微话题》在选择话题时的重要标准。

二是结构的“微”。每期《东广微话题》都不超过三分钟,短小精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友观点梳理,有记者现场街访市民,有权威人士点评,最后由主播加以提炼总结,引导阐述。在短时间、短篇幅里把道理说明白,并且提炼出媒体自身的观点。这样的广播新闻“微”评论,既能树立自身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新锐犀利的独特风格,又能顺应现代人快速阅读、选择性了解的习惯,还能满足全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规律,培养一批忠实受众。

升级版的新闻评论还体现在“互动”上。传统的新闻评论一般由新闻媒体自己确立选题,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热点发表议论,对于听众的感受往往比较忽视或者相对滞后。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接受,他们更渴望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则为公众话语权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东广微话题》就利用了这一契机,打出了“不做新闻旁观者”的宣传语。

把“互动”贯穿始终是《东广微话题》的一大特色。就制作流程而言,每期的选题首先来自互动。目前东广新闻频率旗下有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新闻+”、阿基米德FM互动社区、蜻蜓.fm专区、喜马拉雅FM专区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东广新闻频率制作分发全媒体产品、扩大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渠道,更是东广新闻台采集信源、与听众网友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东广微话题》会从这些平台收集当天阅读数、点击量或者评论量较大的新闻话题,由编辑加以筛选后发布在旗下社交平台上(如果是《东广早新闻》里的《东广微话题》,则会选取昨夜今晨的最热话题)。以2015年2月10日当天《东广微话题》的一则选题为例:关于“除夕加班工资减少”的新闻内容在当天东广新闻频率的新媒体平台上阅读总量超过12万,评论也达到近千条,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中不少评论是对相关规定的不了解和误读,这也为人社部门的解疑释惑预留了空间。经讨论,这一话题被确定为当天《东广微话题》的选题。“选题取之于民”,既是全媒体时代用户原创内容(UGC)的一种方式,又可以有效避免媒体“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确保选题的群众性基础。

选题确定后,仍然通过“互动”收集观点评论。因为话题被发布在东广新闻频率多个社交平台上,受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他们觉得方便的平台进行讨论,发表观点。比如在阿基米德FM互动社区,网友可以一边听节目一边与主持人展开讨论,也可以与编辑讨论,网友和网友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的言论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音。经常会有一些争议较大的话题,引发数千条的评论贴。除了编辑梳理来自新媒体平台的观点,本台记者也会同步走上街头,对市民群众进行采访。线上线下相互呼应,增加了言论的真实性和广泛度。记者的另一大任务是对热点话题中的新闻人物或者相关人士、相关部门等进行补充采访。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严格遵循,另一方面也是《东广微话题》另一种形式的互动——与新闻事件的核心或重要相关方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比一般就事论事的网友互动层次更高,也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立体、深入地还原新闻背后的故事,从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观点做好铺垫。

也许有人会问,《东广微话题》的互动开放性如此强,如何确保不会泥沙俱下,如何确保“放得开,也收得拢”,这就是《东广微话题》的又一大特点——可控。互联网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讯息和言论,这就需要编辑有一双慧眼,去芜存菁,梳理挑选出真正代表公众心声的话题;需要记者求真务实,用话筒去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还需要权威人士和主持人加以分析引导和提炼……这每一道把关的背后,都有严格的三审制度的保障。《东广微话题》有着“多层滤网”:新媒体上一些明显有违社会公德或者相关法律法规的言论会第一时间通过技术手段予以删除或者对发言者采取“禁言”等措施;编辑在发布话题或筛选观点、记者的采访内容、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及主持人的提炼都有二审责编的重新审核,并报送三审监制审定。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选题或观点会在第一时间被撤换。个别多次被退回选题的采编播人员将接受转岗或再培训。

有堵还要有疏。“可控”更要主动而为,引导舆论,引领舆论。如何深入浅出地对一些观点进行提炼和引导是一门学问。举个例子,《东广微话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选题:“你赞成下班后领导不能发工作邮件或打工作电话骚扰员工吗?”这个话题的新闻由头是法国拟通过一项劳动法案,为确保员工休息的权利,当晚9点以后到次日6点之前,不允许公司领导向员工发工作邮件或者因为工作给员工打电话。这本是一条国际新闻,没想到在东广新闻频率喜马拉雅专区里引起了近17万网友的收听和数百条评论。起初大部分人持赞成态度,逐步过渡到吐槽个人生活早已经和工作分不开,并演变为对所谓“加班狗”的人生状态和对用人单位的不满情绪。编辑在梳理中发现,除了少部分网友确实是因为工作负担沉重而不满,大部分评论者都属于跟风吐槽,随意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误导性言论。于是,《东广微话题》没有简单堆砌网友几乎一边倒赞成的观点和吐槽,而是将落脚点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正面引导受众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节目播出后,近百名网友留言赞同《东广微话题》的观点。《东广微话题》是借助互联网力量打造的栏目,但不被网络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出击,把舆论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东广微话题》是上海广播在全媒体背景下打造的新型新闻评论模式——广播新闻微评论。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评论是媒体自身发起、决定评论选题,行文结构完整,掷地有声,一般比较严肃,宏大。“广播新闻微评论”这一模式又不同于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评论。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往往十分简短,随意性强,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新闻性和政治性比较薄弱。广播新闻微评论是一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尝试。选题来自互联网,经编辑部筛选而成。通过对网友、市民观点的盘点梳理和对新闻事件的采访,提炼出代表本媒体立场的结论性观点。

《东广微话题》在未来仍将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不管形式怎么变,广播微评论本质上仍然是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全媒体背景下,尤为重要。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全媒体互动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