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记忆
2016-05-30李劼
李劼
摘 要:对于非遗保护,我们要有清醒而明晰的认知,它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在学术界是关注的焦点,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有密切的联系,在对非遗本质特性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意识和科学精神,剔除各种对非遗的诸多理解误区,力求避免对于非遗认知的片面性,开阔对于非遗的局限性、狭隘化的认知,而要将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传承与利用、传承中的适度开发作为重点,形成对非遗保护中的现代化共识。
关键词:非遗保护;现代化;传承;利用;开发
在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进程之中,存在诸多争议和讨论,鉴于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辩证的思想,探索非遗保护之中的本质,要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避免认识的片面性,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对等非遗,采取有效的保护形式,保持其固有的文化品质和本真性价值,并注重保护、传承与利用,从而促进非遗事业的现代化有序、深入地開展。
一、实施非遗保护的科学化管理,避免狭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本质的特性,我们要对非遗的本质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用我们理性的意识和科学的精神加以探究,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重大的成就,显现出其非凡的意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一方面,需要将非物質文化遗产项目从一般文化遗产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将不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到保护的视野中来,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保护。我们要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警惕在开发过程中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本宗旨的违悖。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本质的特性,并且涵盖丰富的内容,我们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五大类,即: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活动;自然宇宙环境的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样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一般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显象的物质表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表现出显著的精神特质;一般物质性文化遗产有一定充实的、不易变形的特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存在显而易见的变异可能,表现出极强的脆弱特性;一般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以物质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依赖于人的技能,一旦拥有该技能的人物消失,则其独特的技艺也随之遗失。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存于民间个人技艺,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对事象的演绎过程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一般民俗事象。一般的民俗事象中的文化价值并非必要条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必须具有突出、显著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科技价值;一般的民俗事象在民间乡土之中显现为自然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着更为突出的传承特性。因而,两者同属传统文化,却要采用科学的区别对待态度,加以认定和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一般的民间工艺。一般的民间工艺并非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是艺人操作的流程,而一些民间手工艺却将科技手段替代了人们的手工制作,游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而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手工艺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必须对其加以保护,而不能将其笼统地推向市场。有一些民间手工艺可以在新时期加以改造和创新,尚具有新鲜的吸引力,因而无须将这些民间手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而要区别看待民间手工艺,否则势必造成紊乱。
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避免一种片面性的认识,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立起来,这是不适宜的。以民歌而言,民歌原本是发泄人们的情感,满足当地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内容;而由于流行音乐、外来音乐等文化的冲击,这些本地民歌已经无法本地人民的需要,然而,这些当地民歌唱给外地人听,却颇有新意,反倒激发出当地人重新对它的认识和热爱。而且对于戏曲艺术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利用”中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和娱乐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在“利用”中加以保护和传承。
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离不开两个保护渠道,即:生产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在现代化背景下,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可以将这两者互嵌,实现双赢。所谓博物馆保护是将历史悠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于博物馆之中,加以保护,如:印刷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而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或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从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借助于产业化的力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即:公共文化服务,它是基于社会效益的非营利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新配置活动。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展示于社会之中,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例如:四川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于悠久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巴中民歌中的“茅山歌”、 “巴山背二歌”与贵州的浪哨歌、云南的玉龙山情歌、广西情歌构成了中国几大特色情歌。还有,巴中平昌的民间舞蹈《翻山铰子》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审美价值、阳刚的特质而成为舞蹈的杰出代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有理性的视角、科学的理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的挖掘,杜绝狭隘的观念和片面的认知,要利用各种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并且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引导人们参与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更大、更宽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10(04).
[2]卢克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与利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3]张晓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形式与传播方式研究——以无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展示馆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4]范文臣.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