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观世音菩萨的发源

2016-05-30郭嘉捷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观音菩萨

郭嘉捷

【摘要】:随着中国历史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对观音菩萨发源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实践考察以及理论分析,结合对观音菩萨身世的追溯,对观音菩萨的发源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观音菩萨;观音形象;文化艺术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别称观自在菩萨,他的影响力在中国的佛教领域是比较深远的,受到广大群众百姓的供奉与膜拜,由于他自身的潜心修炼,在大众心里被看做是救苦救难的象征,给黎明百姓带来了信仰和希望。

观音信仰是随着印度佛教北传至我国后,特别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对观音信仰进行了经典的译介,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大乘佛教的关键就是对菩萨的信仰, 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中,对观音的信仰已经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形成了一种基本理念。对观音的信仰打从一千多年前以前渗透到中国文化之后,就迅速地被世人所接受。达到“家家阿弥陀, 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已经演变为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佛家文化思想。

观音身世缘起经典为数不少,昙无谶译《悲华经》[1]述说,往古南赡部州曾有无诤念王极尊宝藏如来,尽心供养,宝藏佛为其授记,将来成佛号“无量寿佛”。此转轮圣王育有千子,亦信佛道。其长子名为不朐,次子名不尼摩。太子不朐体知众生执迷邪见,发愿说倘若众生遭受悲苦恼恨,若能念诵其名,为天耳所听,天眼所见,必来救济,使众生脱离苦海若此愿不达,则终不成佛。宝藏知不朐宏愿便授記,“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净念次子尼摩即为大势至菩萨。《大乘大悲芬陀利经忏悔行法》说法也十分相近。只是成佛名号为“光明普至尊积德王如来”,佛土为“一切宝集”。《观世音菩萨授记经》[2]说久远世以前,有威德王供养金光师子游戏如来达八万四千亿年。有一次威德王在园观打坐修炼,入于三昧状态之时、即梵文所谓摩提状态,汉文译为正定、入定,是指全无杂、邪的心念,思想全部集中在一处的状态,莲池右突现一莲花,花中一童子名曰宝意,花池右亦突现一莲,花中一童子名叫宝上。威德王以偈问二童子,宝意与宝上二童子亦以偈颂述说弘誓菩提之心。佛陀告华德藏菩萨,尔时威德王即是我身,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即为二身莲花化生之童子,圣洁无暇。

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亦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

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芦吉低舍婆罗、逋卢羯底摄伐罗。又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窥音、现音声、观音。或称为救世菩萨、救世净圣、施无畏者、莲华手、普门、大悲圣者。[3]

关于其译语,旧译作光世音、观世音;新译则作观自在。《大唐西域记》[4]卷三谓唐言观自在,即“阿缚卢伿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为“自在”,玄奘以为旧译“光世音”或“观世音”、“观世自在”皆是讹谬。窥基《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更敷衍其义,谓“观”为照之义,即了空有之慧;“自在”为纵任之义,即所得之胜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圆,慧观为先而成十自在。

十自在指:(1)寿自在:能延促命;(2)心自在:生死无染;(3)财自在:能随乐现,由施所得;(4)业自在:唯作善事及劝他为;(5)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6)胜解自在:能随欲变,由忍所得;(7)愿自在:随观所乐成,由精进所得;(8)神力自在:起最胜通,由定所得;(9)智自在:随言音慧;(10)法自在:于契经等,由慧所得。

又,《大日经疏》[5]卷五谓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如来约行故名菩萨。上述玄奘、窥基所说,与此《大日经疏》之说,系将Avalokites/vara一词解作“观”(avalokita)与“自在者”(i^s/vara)的合成词,随而译之为观自在。另外,《玄应音义》[ 6]卷五云:“旧译云观世音,或言光世音,并讹也。又寻天竺多罗叶本,皆云舍婆罗,则译为自在。雪山已来经本皆云娑婆罗,则译为音。当以舍、娑两音相近,遂致讹失也。”此是认为旧译将有“自在”义之“舍婆罗”(i^s/vara)与有“声音”义之“娑婆罗”(svara)混同之故。

虽然鸠摩罗什将此词译为“观世音”,然而,《维摩诘经》[7]卷一曾列举罗什之说,“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依此可知,鸠摩罗什亦承认ava-lokites/vara有“观自在”或“观世自在”之义。《法华经义记》卷八认为观世音之外,别有“观世间音声、观众生身业、观众生意业”等三名,总名为观世业。其中,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故只名观世音。《法华经文句》卷十(下)、《法华义疏》卷十二(吉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法华经玄赞》卷十(末)等,亦有与《法华经义记》同义之解释,皆是敷衍罗什之意者。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5、6世纪所创立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佛教思想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到了1世纪,一个新的佛教派别诞生了,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形成于印度,而后传至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原来,佛教初来中国,汉人信徒几无,仅由外国僧侣从事译经工作。慢慢的,到了第四世纪时,东晋与后赵的政府在南北两地公认许可中国人出家后,中国才有由国人组织起来的佛教教团。观音菩萨来到中国的时间不会迟于三世纪,当时正是中国战乱最为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据土自立的统治者都把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奉为国教。大乘教派的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和菩萨度世的信仰传入,观音崇拜也由此而兴,北凉时开凿的敦煌莫高窟里就已经有了观音的造像。北魏时大兴佛教,到处开凿佛窟,在云冈、敦煌、麦积山和千佛崖的洞窟中,观音的造像已经十分普及。

唐宋之后,观音信仰在中国普遍勃兴,观音在信徒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渐而提升,在实际上担负起了救苦救难的全部重责,甚至超过了对佛陀本身的信仰崇拜,从而成为一位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有人称观音是“中华第一佛”,不是没有道理的。

注释:

[1]《悲华经》,十卷,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 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佛,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2]《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于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悲华经卷三、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等,亦说及观音、势至成道之事,与本经

[3]陈平平.南京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供奉主佛方案的抉择.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期,第110页

[4]《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5]《大日经疏》是《大日经》的注释书,有《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异称,唐一行撰,通行本为20卷

[6]《玄应音义》即玄应所撰二十五卷之一切经的读音和意义

[7]《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

参考文献:

[1]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年2月第15 卷第1 期

[2]成绩. 隋唐观音信仰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双语学习[J],2007年11月

[3]李利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4]李利安.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交往.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观音菩萨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山东省文化艺术培训行业政府拉动新消费的可行性研究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一件清代髹漆贴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的保护研究和修复
浅谈紫砂《如意仿古壶》的文化艺术
浅谈紫砂“志在四方”壶的文化内涵
浅析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