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及其成因

2016-02-04彭迎迎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08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观音菩萨女神

彭迎迎(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8)



浅析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及其成因

彭迎迎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本文对观世音菩萨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历朝历代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碰撞,而后发生的性别演变现象进行了研究,报告了初传入中国的“伟丈夫”经过历史的沉淀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几百上千年来人们对观音菩萨坚定不移地信仰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先后梳理了观音菩萨性别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总结了外来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影响下,最终成为中国艺术情感的收敛与升华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神;观音菩萨;慈悲庄严;形象演变

最早的观音形象是莲华手菩萨,“莲华”即莲花。莲华手菩萨起源于2世纪以后的印度,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手持莲花,身着王子装,蓄有胡须,为男性菩萨装扮,头顶宝冠上常有一尊小化佛,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同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初传入中国时,名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略称‘观音’。在现代许多著作和辞书中,都提到‘观音’是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一直沿用至今。” 观音菩萨,从字面上解释为“观察世间百姓的声音”的菩萨,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

一、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过程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莫高窟、麦积山等地区的观音造像均为男性。

到了魏晋时期,菩萨造像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宣扬“黄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云冈第十一窟左胁侍菩萨,细长眉眼,面部柔和安详,右臂自然下垂微弯,左臂曲起,手掌竖直,衣饰简洁,无过多繁缛装饰,胸部平直,没有胡须,中性特征比较明显。

隋唐时期,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女皇武则天信奉并大力倡导佛教,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佛教造像也呈现出“菩萨如宫娃”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为美,所以菩萨造像多丰腴形象,神情肃穆、深沉、内敛,常怀慈悲之心,以百姓忧苦为念,救民于水火。“在唐初史学家李百药写的《北齐书》中提到,北齐武成黄帝卧病期间,曾梦见观世音来到他身边,观世音是位亭亭玉立的美妇人。”在此我们不谈武成帝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以前,观世音已现女身了。

佛教遭遇了历史上“三宗一武”的厄运后,上到帝王下到民间对佛教不似之前热衷,再加上两宋时代理学思想兴起,士大夫好尚义理,形式化宗教膜拜不太盛行。宋代一改盛唐时代大规模营建石窟、雕造佛像的艺术风气,这一时期,立体的雕塑造像,主要在于小型金铜铸像、象牙雕刻之类,巨大的石雕作品已较少见,但是依然能说明其女性形象的存在,“然就偶像学论,则宋代最受信仰者观音,其姿态益活动秀丽;竟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且性别亦变为女,女性美遂成观音特征之一矣。”此为宋代观音造像现女身最有力的证明。

由于受到当时世俗文化包括风俗画在内的发展的影响,宋代观音和唐代相比,其衣饰较之略简洁,观音菩萨的女性形象更加多样化,身姿动态也更为丰富。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像不再仅仅是端坐或站立的形象,甚至出现了斜倚宴坐、随意躺卧的形象,还出现了许多变形的观音,如鱼篮观音——《历代观音宝像》中宋代周文矩的一幅彩画纸本,其描绘的观音形象,不再是以往站立或端坐在莲花台上的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位身穿宽松长袍、光着双脚、双腿轻松交叠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少妇形象。虽然宽大的衣服遮住了观音的身体,可是依稀可以看到观音扭身向右的姿态。她的右手持一玉如意,右臂微弯指向放置在身体左侧的杨柳瓶,双眼随右手的指向看向杨柳瓶。此例亦可证明宋时观音在绘画中亦现女身。

二、观音菩萨性别演变的原因

观音菩萨在传入中国后不再仅仅是以“勇猛丈夫”的形象出现,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道、儒思想的影响,观音形象也“入乡随俗”。关于观音从男到女的形象演变的原因,很多学者提出了一种或两种因素,笔者在此觉得观音形象演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类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的痛苦比男人多,而不是今日男女各半边天的世界,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观音菩萨以救苦为目的,为了救助痛苦最多、压迫最重的女人,为了对女人的痛苦和压迫感同身受,然后从女人本身各种痛苦和压迫,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道路,以解除所有的痛苦,从而获得身心解脱,观音菩萨特现女身。

其次,佛家讲普渡众生。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作为男菩萨的观音在中国无法接近女子,只能渡男无法渡女,所以女身观音应运而生。女人虽说痛苦较多,然而内在的温柔与慈爱却又胜过男人,世间的母爱是伟大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形象,所以现女身,借以人世间伟大的母爱,揉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的表现德行。观音菩萨深知世间的母爱难得,所以现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份感化世间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众生都能远离灾难痛苦,成就平等安乐。

再次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女神”审美意象以及女神艺术,即使在传统中原本没有,那么,就会在传统延续的历史中创造一个出来,中国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的‘女神’形象,与宗教艺术的关系同样密切。”神话中出现的最古老的可以暂且称之为女神的便是人面蛇身的女娲娘娘,但是女娲是天、地、人的创造者,是力量的象征。有史以来,我们所熟知的女神中,以西王母最有名,也最受人们广泛研究。“西王母首见于《庄子》,自公元初年起已非常盛行;她是已经得道,是无始无终的神祗;人们也相信西王母是拥有掌控星宿能力的半人半兽,能使人长生不死;她的住处在昆仑山,但也有人说她住在洞窟中,吸引统治者前来寻求护佑。”尽管西王母在早期中国宗教享有崇高的地位,也一直受到道教修行者的尊崇,但却不是广受平民百姓信奉的女神。西王母和女娲如出一辙的是她们的形象都“不美”,甚至可以说“丑陋”、“恐怖”,与其说是女神,不如说是介于“神”、“鬼”之间,且她们多出现在墓室壁画中。虽说被人们信仰,但是更多的是服务于死者而非生人。

正因如此,中国需要一个为活着的人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在印度或西藏地区未经历性别转变的观音菩萨传入中土一段时间后,再吸收其他种种因素,女身观音菩萨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审美形象就此被创造了出来,填补了中国女神在宗教领域中的空缺。

最后,俗话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在许多中国香客信徒眼中,不管是媚态的观音,还是像宫娃、美人一样的观音,香客都会顶礼膜拜,虔诚侍奉祈祷。而对于双目圆瞪、凶猛威武的金刚则多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事实上,两者都是慈悲为怀、怜悯众生的神祗,金刚怒目给人激越强烈的感觉、具有撼人心弦的力量;低眉顺眼的观音则给人温暖、近距离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从审美心理上来说,凶猛威武给人的感觉是拒人千里,而低眉顺目则较之更胜一筹,寓不尽之意于两眼之外,更令人觉得法力无边,看起来也更加赏心悦目。所以,这也是观世音菩萨传入中国后女性化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观音形象由最初传入中国时“伟丈夫”到齐武帝梦中亭亭玉立的美妇人,观音性别的演变自有其文化意义。观音的头上、身上的饰物都与当时妇女的衣饰关系密切,千手观音手上所执物可能代表当时民间使用的器具。宋代观音像头顶往往戴着头巾,可能当时的仕女流行披头巾,故观音像也就如生活中见到的女性那样,头上覆盖着一条头巾。

《诗经》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不是指身材苗条,而是内心婉顺。传统中国女子以恬静、婉顺为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观音菩萨的表情总是面带微笑、慈眉善目,其特征有两点:一是庄严;二是慈悲。庄严使人产生敬仰礼拜之心,慈悲象征救世渡人,令人一见而生亲近欢喜之心。她成为中国艺术情感的收敛与升华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沉静超然之美的审美风骨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马书田.观音全像[M].南京: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5.

[2]李国荣.佛光下的帝王[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8):219.

[3]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1:151.

[4]王仲骁.心灵舞蹈——东西方宗教美学和艺术[M].北京:中国书店,2003(10):157.

[5]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9.

作者简介:彭迎迎(1990-),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20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观音菩萨女神
女神驾到
我家女神下凡了
“女神”不易做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崇拜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一件清代髹漆贴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的保护研究和修复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