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
2016-05-30连春光尹桂芳
连春光 尹桂芳
摘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实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条件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坚持开放理念,在内容设计上从片面走向整体,从探索走向规范化。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课程“生产管理”开发过程为例,对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校企协同; 课程开发; 理念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06-05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逐渐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特别是“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与付诸实践,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更需要加快突破学校单方面“闭门造车”的藩篱。不少公办高职院校立足自身专业学科优势,较为扎实地进行了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路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成熟模式,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表面化”、“短期化”现象,制约了课程建设全面而深入的开展。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高职院校可行、有效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路径,提高课程开发质量与成效,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校企协同视阈下课程开发理念的创新
(一)课程开发主体从单方扩展到多方的开放理念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优势特色学科积淀较浅,课程建设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教师应树立开放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资源,从专任教师单一的课程开发主体扩展为囊括校内专任教师、合作企业、企业兼职教师等在内的多方课程开发主体,针对企业、行业实际需要与学生培养目标,总结提炼行业内企业的共性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各主体在课程开发建设中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参与课程开发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企业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将生产流程及生产组织过程向师生开放,为课程实施派出较为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也可以通过企业课堂的形式为学生讲授源于教材,但在课堂上又学不到的知识,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讲义的编写,为课程建设提供教学资料等等。
总之,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仅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并可以在专业角度上为避免一些由于缺少实践而发生的“谬误”提供保证,而且也能使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具有方向性与实用性,避免陷入“空讲理论,不切实际”诟病。必要的情况下,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作为“课程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将其真实上课感受与体验讲出来并予以重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程开发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程的课堂实施更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
(二)课程开发内容从片面走向整体的系统理念
高职课程不能作为本科课程的简化与压缩,这是满足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就需要改变从孤立的课程角度出发,静态地、直线式地开发课程的思路。首先,需要站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层面来考虑课程的开发设计,将课程作为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准确定位该课程的要素功能,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科学设计主干教学内容。
其次,综合考虑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要与学生的诉求,以典型的业务流程为蓝本,将该业务流程的内容整体地体现在主干教学内容设计中。在校企合作课程“生产管理”建设中,建设组教师在对合作企业生产组织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该企业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与质量管理过程是有机同步进行的,例如在产品“跟踪单”上就包括了产品工序安排与质量检验情况,并对产品的质量情况进行及时的统计整理。在回顾反思“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得与失之后,课程组教师认为,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背景下,将两门课单独设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讲授生产管理时无法回避对质量管理的涉及,同样质量管理也很难独立于生产管理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企业的帮助下,根据产品生产完整过程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并计划在2015级学生中开设“生产与品质管理”课程。
再次,课程开发的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也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对于生产管理来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充分的实践操作,特别是进行校企合作开发后,课程实践教学就显得更为迫切,不能再片面地侧重理论教学方面,因此课程建设组教师在课程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并编写了《生产管理课内实践实施手册》,使实践教学实现了常态化与规范化。
(三)课程开发过程从探索走向规范的规则理念
课程开发总体要求是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生产管理课程体系。
在具体操作上,课程开发过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改进三个环节。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环节,基于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根据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客观实际,立足产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设计首先应尽量能满足区域行业基本共性要求,同时,根据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选择行业中典型的企业进行课程合作开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课程内容较高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课程教学实施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科学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与企业分工协作,合理分配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模块与教学课时,紧贴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运用项目化教学、课堂进车间等多种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企业深化合作教学,建立校外课程实训教学基地,以实践教学纳入常态化、实践内容规范化、实践过程职业化为目标,达到校企共赢、协作育人的协同效应。
在课程评价环节,评价方式应从校内专任教师传统考核扩展到企业兼职教师工作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模块,立足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考核模块权重,同时又应有所侧重,校内考核侧重必要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企业考核侧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学生自我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反思,促进学生积极进取。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评价在设计上应考虑“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两个关键问题:可操作性需要确保课程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可行性,不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核心在于课程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做到“可测量”与“可获得”,实效性是课程经过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通过考评环节要能够促进课程建设成效的升华,切实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初衷。
二、课程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开发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束缚
目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校内专任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往往囿于学科限制,根据自身知识结构或者课程所在学科的知识逻辑结构来展开,“高”体现得较好,但并没有体现出“职”的特色,这样一来课程要么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要么违背“必须、够用”原则,理论教学内容多,成为对高职学生来讲实用性偏弱的“屠龙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相当部分高职教师高校毕业后并未经历行业企业实践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尚未能够透彻理解高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课程开发主体单一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所产生的成本以及对其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影响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动力便会大大减弱,当然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待,对于一些技术技能性较强的数控、电气自动化等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开发会给企业带来技术方面提升,因此企业往往乐此不疲,而对于一些经管类课程,由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并不明显,而企业碍于情面进行勉强合作,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往往处于表面化、短期化状态,除了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座或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等较浅层次合作形式之外,很难进行深入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参与主体涉及企业、学校、学生等要素,从目标角度来看,课程设计要满足企业需要、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而从课程本身设计过程来看,企业要素发挥着课程需求信息提供以及课程是否符合需要的把关作用,学校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在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下,归纳出典型工作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出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共同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开展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学生作为课程直接服务的对象,需要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并及时反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企业的参与程度会影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积极性,而学生参与程度又会对企业、学校课程开发产生影响。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对课程开发系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较少统筹考虑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出现过于偏重某一环节、顾此失彼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建设校企合作课程“生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过于考虑符合学生口味等方面,而对企业方面有所忽略,造成课程的职业性不强,在第二年建设过程中,及时纠正了这个问题。
(三)对课程缺乏准确认识,规范性不够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少院校老师由于对高职课程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原则缺乏准确、到位的认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盲目删减理论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践教学,片面强调技能训练,而高职类课程特别是其中校企合作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实现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纠正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的误区,除了需要深入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相关理论,也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结合企业、学校、学生等要素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积极创新,通过真实的项目课程案例来把握课程开发的规律与规则。
三、校企协同下课程设计策略与实现
(一)课程设计策略
首先,突出课程内容的典型性,针对课程所在专业培养方向与技能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归纳课程的典型技能,根据典型技能设计展开典型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过于普遍性”;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改善目前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教学偏理论化问题,根据岗位操作流程,将零碎化的知识点序化串连成体系化的项目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第二,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完成课程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前提下,根据课程典型技能,立足学校企业两种资源,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各实践教学内容能够串联起来,体现生产管理的完整流程,切实满足课程的技术技能性要求。
(二)课程设计过程
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进行需求调研,并参照兄弟高职院校的相同课程作法,总结典型技能,对生产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统计员等生产管理基层岗位所需技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总结出基层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八种典型技能,如表1所示:
(三)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立足企业,面向学生,践行“开门建设”课程的原则,立足企业,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技能性;面向学生,突出课程的典型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不同类型企业基层生产运营管理。具体作法是将生产车间实际工作场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应,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将空泛且实用性较低的内容果断删减,不必要的计算内容进行简化,基于此,对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设计,如表2:
(四)课程建设展望
由于生产管理本身在不同行业企业里有不同的组织特点,在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时,主要是从合作企业的实际出发,因此课程的典型性与普适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满足学生就业胜任不同岗位的需要;课程实训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炼,提高实训内容可操作性,为提高课程建设的实用性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静. 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7.
[2] 刘合群,陈小龙.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37.
[3] 高翠玲. 高职高专类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设计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8-50.
[4] 连春光,尹桂芳. 技术技能导向下《生产管理》课程典型化设计[J]. 品牌(下半月),2015(5):200.
Abstract: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achieve the chang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under the idea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curriculu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fastens on the ideals of openness, on the design of content should changes from one-sided to all-sided, and from exploration to standard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isting problems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take example for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grams explored.
Key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content innovation; strategy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