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教育学习模式探讨
2016-05-30覃聪
覃聪
摘 要: 互联网的应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高职教育顺应潮流,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并创新技能教育模式,使得高职院校能更紧密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教育;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18-04
一、“互联网+”内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互联网+ ”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 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 “新常态”。它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腾讯CEO马化腾提出,他对“互联网+”的解释是“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互联网+”的“+”后面是连接传统的各行各业,也就是说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环境。“互联网+ ”与传统行业并非是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去对传统企业进行创新升级,催化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用创新的方式使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互联网+ ”背景包含着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从专业的角度是指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市场、用户、商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2]互联网的思维是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给社会带来了变革。
二、“互联网+”与教育
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3]这份政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 ”计划将重点影响教育领域。
在“互联网+教育”提出之前,教育互联网化已有近十年的发展经历,无论政府是否制定“互联网+ ”计划,“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进行探索与尝试。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不断涌现,如翻转课堂、MOOC、智慧教育等。这些新型的“互联网+ 教育”形式均有对学习者人数无限制、学习时间无限制、学习地点无限制的优势,并且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习者更易于学习。
所谓“互联网+”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指导一个产品或传统行业如何做产品,改变它的产品体验,改变它看待用户的方式,改变它与用户的连接方式,改变原有模式,从而让资源真正重新配置。所以“互联网+ 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思维进行教育过程优化,达到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三、“互联网+教育”的变革
201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发布了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决定。《通知》中把与国家产业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作为典型,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且加以推广使用,达到示范和引领的效应。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把各学科、各种知识点连在了一起。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将“互联网+ 教育”的思维融入其中。互联网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内容微、小。高职教育强调以“操作能力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是遇到问题再去进行学习、思考相应的知识。以互联网思维进行的资源库课程建设需要符合这些特征,把传统的系统化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碎片化,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
资源库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定位与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定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教学单元—知识点(技能点)—素材”的逻辑顺序关系,逐级设计课程素材资源。素材资源对应是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点,是一份碎片化的知识。
互联网知识库更新速度极快,造成知识急剧膨胀和碎片化,互联网时代关注的是如何及时采集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信息太少的问题。通过收集,学习和消化若干个碎片化知识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技术方案,这就需要把从素材级的碎片化资源整合到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积件级资源,进行资源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整合与设计。
资源库课程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精确提炼、生动展现知识点,设计交互式、趣味性、体验式的技能实训项目。开发来自企业营销实际的教学案例,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构建结构化课程。
四、“互联网+”学习方法
基于互联网思维特点进行建设的资源库课程,设计多种学习方案,目前应用较多的有三种典型学习方案的设计:(1)基于工作流程的学习方案;(2)基于不同类型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案;(3)基于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案。
课程学习方案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结合;二是实现课堂学习与课下自主学习过程相结合;三是实现理论培养、技能培养与素养培养相结合。三种课程学习方案能最大化利用课程建设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符合国家“互联+ 教育”的思维,不仅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创新,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输送。下面对三种学习方案进行说明。
(一)基于工作流程的学习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的职业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当今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能充分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高职教育特征,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4]
依据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课程整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职业岗位准备,第二部分整体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第三部分典型行业岗位操作。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职业岗位基本工作职责,第二部分按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任务。第三部分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分别介绍各自典型的行业模式以及核心工作。
基于工作流程的学习方案设计强调了业务工作步骤,设计业务工作的各环节的核心工作内容,按工作流程设计多个学习模块和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和知识点下有大量教学素材支撑学习,包括:教材、课程案例、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实训项目、视频、图片、动画、网络课程等。学习者通过对整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掌握 “岗位准备→工作内容→典型行业业务工作”的工作流程,实现课程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的紧密对接。
(二)基于不同类型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案设计
在互联网思维中,学习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应该以学习者、使用者为中心,要关注学习者、使用者的体验,并且以高质量的资源为学习者、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高服务。不同的使用群体有不同的个性需求,必须有效、清晰地区分使用群体。这种学习模式是以使用者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要的地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多种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资源库的使用者和学习者可分为四类: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及社会自学人群。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也各不相同。资源课程的学习方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课程建设、资源制作必须能够满足四类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图1所示。因此,每一门课程均搭建多门网络课程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要。
作为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相对系统化,学生团体缺乏工作经历,对工作岗位要求、工作任务相对模糊,对课程的学习需求较为全面系统,这就要求在建设网络课程时资源要全面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深入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对资源素材需求全面。
对于教师群体,由于教师已具备系统专业知识,对于学习资源的需求更偏重于教学资源的扩展,把资源素材作为丰富教学内容的准备,所以对于资源类型的需求集中在教学活动设计、课件、案例、实训等。
对于企业用户,由于工作经历关系,通常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希望能通过资源库快速找到相关或类似的解决方案,以求能解决问题。因此资源的汇集以案例、实训项目为主,通过案例分析、实训操作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
社会自学人群学习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类人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为谋求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或开拓业务范围而进行学习,对于知识有高层次、深化的需求。基于这类学习需求,在网络课程中减少概念的内容,资源资料集中于实训项目,并且对于热点知识点设计是以微课形式的教学视频为主。
通过四类主要学习群体的分析,对教学资源中碎片化的知识点资源加以整合,构建成积件级资源体系,达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学习思维。由于四类学习群体对知识需求的不同,学习过程也各有差异。下面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例说明学习过程。
对于学生学习群体,其学习过程要求学习系统化,相对于其他学习群体,学习内容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其学习过程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在教学课堂中通过阅读教材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框架。教学课堂是以教授学习为主体,通过教材知识内容,构建基础知识,教材要求划分重点难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网络技术、资源构成一体化教材,把教材内容延伸至互联网。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在基础学习时认识自己理解不足的知识点。
第二步,学生在网络平台完成网络课程和微课的学习。网络课程为教材提供网络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扩展。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所以在网络平台中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的主观性强烈,则要求资源要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多种媒体来体现知识。在网络课程平台中以知识点为中心,搭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特性,以知识点构建微课,破除传统学习中以章节、课时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以专注的方式解决单个问题,在学习者面对具体问题时能高效、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第三步,学生在课上课后参加课程实训项目,训练实操技能。职业教育提倡“实践为主,理论够用”,因此,对于课程更强调的是实训,通过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制作实训项目,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并且实时对实训项目训练过程进行监控与纠错,一方面减轻教师实训中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学习者即时获得实训效果反馈,有利于实训任务效果的提升。
第四步,学生在网络平台完成习题、作业及在线考试。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习题库,根据需要调取习题、制作试题,随时进行学习考核,通过学习考核,从一个角度去监测学习水平和程度。
(三)基于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案设计
课程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将学生学习过程分解为“基础理论的认知→专业知识的巩固→实践技能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形成”。课程学习方案的设计也应遵循“由浅到深”、“由理论到技能再到素养”、“由点资源到全面资源”的学习规律。如图2所示。
学习方案设计,分为五步进行学习:
第一步,走进岗位情景。通过详细的工作情景描述,学习者提前感受岗位任务及工作内容。
第二步,学习者为完成工作项目,主动探究新知识。学习者通过调取资源库中的点资源(观看视频、动画、阅读案例)完成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认知。
第三步,学习者作答习题、作业,巩固练习专业知识。学生既可登陆平台完成网络课程作业,也可以从题库中专门调取习题、案例分析等资源,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第四步,学习者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岗位实践技能。学习者通过交互式模拟实训和仿真案例进行实训练习,模拟典型岗位技能操作过程和典型岗位任务工作过程,通过虚拟互动式学习提升学习者实践技能。
课程设计制作多个交互式模拟实训,包含了典型工作情景,以满足多种场合下的工作需求。
第五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学生在对课程全部资源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一是能够形成对职业岗位环境、职业情境的感性认知,二是能够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资源的分析感受岗位责任的重大,三是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和对工作问题的应对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五、结语
在“互联网+ ”的时代,教育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全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改变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为的是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仅是“互联网+ 教育”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还会有更多的创新教育模式涌现,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移动政务实验室. “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EB/OL]. (2015-03-09)[2016-07-01].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5-03/09/content_1975
6465.htm.
[2] 彭勇. 互联网思维[EB/OL]. (2013-12-16)[2015-02-04]. http://baike.baidu.com/link.
[3] 黄蔚. 奔跑吧,智慧教育——2015年“互联网+”计划起航[N]. 中国教育报,2015-03-10(10).
[4] 刘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学习情境设计初探[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143-145,152.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has been deeply into all walks of lif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ly with the trend,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o the restructu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new models of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 education mode, mak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more close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enterprise,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Keywords: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mode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