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学历提升问题研究

2016-05-30王亚军王海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职学生

王亚军 王海岳

摘 要: 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增加人力资本含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不仅事关广大高职学子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也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生产率的提高,事关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顺利实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人力资本的内涵入手,对高职学生提升学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专接本”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在经济结构转型条件下如何通过专接本提升高职学生人力资本含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力资本; 专接本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22-06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事关高职学子的切身利益,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加之国际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的供给现实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成为高职学子、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基于就业问题的现实考量,亦或是为未来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理性的高职学子思考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以提升就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专接本为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学位增强人力资本含量,提供了快捷可靠的途径。在江苏省2008年发布的关于“专接本”考试的文件中,确定了“专接本”的地位和性质,明确了各高职高专学校、本科院校、教育机构的职责,江苏省在此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归纳,总结经验,先后被其他多省借鉴。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专接本”的学校和“专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满足了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也暴露出急需改革完善的纰漏。

本文从“专接本”和人力资本的内涵入手,运用经济学理论对高职学生“专接本”人力资本投资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江苏省“专接本”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规范的建议,以期在促进“专接本”健康发展的同时稳步提升高职学生人力资本含量。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大师加里·贝克尔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本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这一提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沿用至今。

人力资本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教育的投资,个人是否进行更多教育投资以市场的供求和人力资本的价格浮动为依据,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学生只有通过提升学历学位,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含量,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和培训都是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投资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理论中的成本—收益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这一问题,高职学生通过专接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否有价值,可以用图1“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进行分析。

在图1中,曲线HH表明一个人不接受大学教育所得到的收入,曲线CC说明接受大学教育所得到的收入,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同时,接受教育需要付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接受教育付出的包括学费、文具等各种费用,间接成本是在读书期间不能就业可能失去的收入,或者可以说是机会成本,只要在接受更多教育后的收入超过成本,理性人就会选择继续接受教育。

用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研究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决定参加“专接本”,如图1所示:当高职学生选择“专接本”时,间接成本会相应地有所增长,但由于参加专接本学习,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提升,未来参加工作获得的收入会大概率超过接本学习所花费的成本。

成本收益分析启示高职学生,接本学习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接本学习提高学历学位,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未来职场收入会弥补现阶段的付出。

二、专接本现状调查

“专接本”是面对全日制专科大二在籍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报名参加通过由专科院校开展,本科院校带领的,面向本科专业的助学指导,提高学历的一种方法。“专接本”是高职高专与本科自考层次的连接与交流,是专科院校参与本科教学的一次试验,是自高职高专与自考双方发展的时代需求与内在诉求,更是对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创新。

“专接本”是全日制专科学生提升学历学位的重要手段,通过“专接本”可以让学生获得本科文凭,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就业,跟其他非全日制本科学习模式相比,“专接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推进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紧密合作,在高校生源日益减少的时代背景下,“专接本”也不失为高职和接本本科院校补充生源的重要途径。

自2008年江苏省试点专接本工作以来,专接本取得了长足发展,接本院校和专业不断增加,接本学生数稳步上升。下文以南通职业大学历年接本招生人数和具体生源情况为例,分析学生参加接本学习的相关变化趋势,研究专接本对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学位的价值。

(一)南通职业大学历年接本生源分布

从表1、图2、图3可以看出南通职业大学接本学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趋于平稳,也从侧面反映出接本对高职学生提高自身学历学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二)南通职业大学历届接本学生按期毕业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接本按期毕业人数占总接本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部分接本学生由于参加工作、转本放弃继续接本学业,亦或者是部分课程未通过考试不符合毕业条件未能按期毕业,这从侧面反映了“专接本”在某些方面未贴近高职学生的需求。

(三)南通职业大学历届接本学生性别比例情况调查

从图4、图5、图6中可以看出男生女生所占接本中人数基本相差不大,男生接本人数稳中有升,女生接本人数稳中有降,整体比例相对保持稳定,说明性别对高职学生是否参加专接本学习影响不大。

(四)南通职业大学历届接本学生生源地比例情况调查

通过图7、图8、图9专接本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专接本的人数在稳步增加,农村与城镇生源基本相似,农村生源接本人数在增长,这反映了农村生源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上述描述性统计揭示大量高职学生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一个大专文凭,接本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往届“专接本”的高职学生提升学历之后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资本,在就业时和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中不再处于明显劣势,比高职高专学生有较多的优势。

“专接本”对高职学生而言有相对于其他本科学习模式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理性高职学生选择 “专接本”这种自学考试学习模式,然而应届毕业率的下降也透露出专接本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专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1. 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同。专科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专科院校的课程中实践的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培养拥有较强理论知识的人才,由于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的不一致,接本学生同时接受两种教育模式会产生一定的迷茫;“专接本”课程基本是由专科学校的老师指导,因为专科学校师资有限,同时“专接本”考试时间和高职院校考试时间不同,给接本学生和任课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 档案的管理不规范。“专接本”的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由教育考试院、专科学院和本科学院分别制定和管理,没有建立专门的统一管理部门。这种管理机制的不成熟,造成了“专接本”学籍档案和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对“专接本”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管理,但事实上“各自为政”。接本学生档案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给接本学生就业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

1. 学生归属感模糊。“专接本”学制为两年,到接本第二年学习时,学生差不多完成了专科学业,完成了专科毕业手续,虽然此时他们仍然留在专科学校继续学习,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该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虽然他们有接本学校的自考考籍,但是并不是本科学校的在读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专接本”学生无法得到专科学校的学生证,无法享受奖学金、助学贷款、医疗保险等政策,正是因为“专接本”学生身份的尴尬,导致了部分接本学生“专接本”学习的迷茫,甚至中途退出接本学习。

2. 学生日常管理薄弱。因为专接本还是新生事物,部分专科院校对“专接本”的管理制度没有健全,机制没有完善,所以专科学校“专接本”日常管理不仅存在学生管理的不规范,还存在教学管理的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问题:专科学院和本科学院在管理中缺乏协调性;“专接本”学生的身份尴尬,专科、本科院校无法对“专接本”的学生发放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推荐表,“专接本”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推荐和其他日常管理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三)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受忽视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就业,然而就业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职业技能的提升,然而现行“专接本”学习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专接本”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更多的只是纯粹的通过课程考试以获得本科学历,专接本课程体系中较少的实训实践课程,体现出接本教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

通过往届 “专接本”毕业生及家长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通过两年的学习,拿到本科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企业招聘过程中更希望学生在职业技能上有较好的表现。显然,由于当前接本学习未能在学生技能提升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接本学生就业带来较多的负面约束。

四、终身教育框架下“专接本”思考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受教育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政策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就已颁布,如1967 年巴西颁布《关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实用读写能力训练及终身教育法》,确定以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政策实施的重点,1971 年法国国民议会制定并通过的《终身职业教育法》指出,获得终身职业继续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各国的政策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使终身教育得到全世界的重视。

“专接本”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高职学生在专科期间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近年来高职教育也有很多的创新,加之“专接本”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特点以及本科高校的师资优势,与高职院校优势互补。可以说,“专接本”在构建高职学生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将“专接本”置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框架下考量,专接本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接本”报名入学条件存在局限性。专接本只允许大二的学生报名,不允许学有余力的高职大一学生、已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士报名,高职学生也不能选择同城师资设备条件更好的高职院校参加接本学习,限制条件下高职二年级学生不但要完成专科阶段的任务,而且要应对“专接本”课程学习,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同时,让很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三毕业生和很多觉得自己可以有足够精力参加接本学习的大一学生没办法通过专接本进行人力资本的提高,也让很多高职学子无法至少在同城选择更合适的高职院校参加接本学习,更让很多想提升人力资本的社会人士没办法通过专接本提升自我。

第二,“专接本”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专接本”二年级学生在接本期间档案不能转到接本的本科院校,所以无法得到专科学校或本科院校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医疗保险等优惠政策,为有志于通过专接本提升人力资本的同学带来无形的障碍,也成为专接本助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障碍。

第三,部分“专接本”课程设置不合理,“专接本”的毕业率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某些课程设置较难,严重影响接本学生的毕业率,也对潜在接本学习者产生一定的负向激励。为了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提高接本课程的通过率,提升接本学生的毕业率,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企业一线实践工作替代部分课程的考试。

专接本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构建,也为了专接本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专接本”教学模式应进一步改革完善。

五、完善“专接本”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专接本”管理制度

专科院校开展“专接本”工作,大部分都采用二级管理模式,并根据各校的具体运行进行具体工作的分配,常见的是专科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专接本”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各类管理工作,制定本校的各种“专接本”的规章制度,专科院校的各院系具体协助各承办部门行使职能,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应和接本院校深度沟通,完善接本管理制度,确保接本学生学有所得,技有所长。

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专接本”应该允许高职在读学生(不分年级)、社会人士入学,支持同一地区不同高职院校学生跨校参加接本学习;接本学生作为当前特殊群体,应该建立健全的“专接本”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证、医保、奖学金等政策,放宽入学的条件,对于一部分没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可以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进行抵消,当然这需要专科学院和本科学院通力合作。

(二)加强“专接本”学生档案管理

加强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学籍和教学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本科学院应制定规范本校的“专接本”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妥善处理“专接本”学生的学籍,保存好接本学生各学期的成绩等教学资料,各专科院校应保存课程表等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档案和教学档案,充分实现“专接本”阶段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

“专接本”学生在专科院校接受教育,但是专科院校对“专接本”教学计划制定上没有话语权,基本按照本科院校的规则执行;“专接本”的学习一般都是从大三才开始,但是高职院校的专科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接本的课程,两者在课时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在学生接本的第二学年,接本学生已经修完一部分课程,受专科同学就业的影响,一部分“专接本”同学会出去找工作,或者边工边读,影响接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与接本院校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专科和接本学习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加强对接本学习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强化接本学习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班团组织,确保接本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提升职业技能。

(四)加强“专接本”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专接本”学生学习过程中,专科学校应该根据接本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接本”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专接本”学生在毕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江苏省每年会为自考的学生举行专场招聘会,建议对“专接本”学生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帮助“专接本”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搜集往届“专接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信息,发现“专接本”学生新的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引导学生创业。

经过各方的努力,“专接本”在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学位、提升人力资本进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专接本”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并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框架下对“专接本”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对进一步完善“专接本”工作,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人力资本,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构建带来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瑞. 江苏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 庞军华. 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5.

[3] 施虹. 高职院校“专接本”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 学周刊,2013(34):194.

[4] 鲍家泽,于智勇,金根娣,等. 高职院校“专接本”教学与管理的优化实践及思考[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57-60.

[5] 仲海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工作的实践与展望[J]. 教育与考试,2014(1):28-30.

[6] 朱敏,高志敏.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 开放教育研究,2014(1):50-66.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pgrading their qualification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increas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city not only relate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vast number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perf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can improve China's socio-economic productivity. Besides, it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moothly.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dream are also related with the qualific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a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emand for high qualifications, this paper researche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junior-to-undergraduate” model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junior-to-undergraduat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 capital; junior college to regular university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高职学生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