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演奏特点分析
2016-05-30李彤
李彤
摘 要:本文围绕大提琴演奏特点展开论述,先后解读了弓法对音色的影响、右手持弓的方法、训练对音乐的预先感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纸管窥,个人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弓法;持弓;训练
一、弓法对音色的影响
演奏音乐,重在表现音乐艺术的灵魂,这需要演奏者和音乐合二为一,而体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技巧是掌握拉奏的方法。所谓弓法,简单的讲就是拉奏的方法。当我们为作品选择弓法时,由于每个人对作品内容及风格的理解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所以弦乐器的弓法不是绝对唯一的。但是我们所选定的弓法,应该是最能准确地表达音乐内容,而又最简便、最顺手、最习惯的弓法。因此,要想选定较科学的弓法,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弓法的演奏方法。
1.分弓
分弓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一弓一个音的弓法叫分弓。演奏分弓时弓子要紧紧贴弦,上弓和下弓要做到平衡,每个弓段都应如此。虽然演奏这种弓法时整个下臂很结实,但我们还是应尽可能避免僵硬和紧张的感觉。通常,演奏较强音我们用弓根开始,演奏较轻巧或弱音要用弓尖部分。因为弓根较笨拙,不能演奏得太快,所以我们用中弓演奏较快的部分。
2.连弓
一弓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叫连弓。连弓可以把较长或较短时值的音符连在一起。连弓和分弓比较,首先是音量上有差别,同样的时值,同样数量的音符,用连弓演奏,比用分弓演奏要弱。连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连”。有的学生在左手换指或串把时,无形中影响了运弓。右手运弓要积极,在没有特殊标记的情况下,不要有任何停顿。连弓应具有流畅、平稳、抒情、悠扬等性质,例如大提琴曲《天鹅》就要求我们演奏出这样的特点。
3.顿弓
顿弓分为分顿弓和连顿弓两种。
分顿弓是音与音之间要有很短暂的休止的一种弓法。顿弓是由分弓发展而来的,弓子不能离开琴弦,在运弓的瞬间使各音之间断开。顿弓比分弓断的效果更加明显,声音也更干净。
连顿弓是一弓内多个音的顿弓。这种弓法较难掌握,在独奏中运用较常见。演奏连顿弓时,拇指与食指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音阶来 练习这种弓法,由慢到快,停得要非常干净,象刹车一样。如《洛卡泰里奏鸣曲》中,几乎一个乐章都是这种弓法,这是很有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演奏方法。
4.跳弓
跳弓可分为离弦跳弓和不离弦跳弓两种。第一,离弦跳弓是基本弓法中很重要的一种弓法。大提琴的弓子是解放的,它不像二胡的弓子在两根弦之间那样跳弓很难做。我们可以先做拍皮球的动作,然后再加上左右的动作,一定要在弓子落稳的时候再加左右动作。这个控制是很难的,接触点要固定,弓子也不能跳得太高,弓子跳的高度与左右的配合相当重要。第二,不离弦跳弓是一种快速的分弓。利用弓子本身的弹性,当然弓子不能跳得太高,如果跳得太高会影响速度,而且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弓子要贴着弦,同样要控制好接触点和弓子方向,胳膊动作要小。
二、右手持弓
在大提琴演奏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据各流派的演奏法在持弓方式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俄罗斯式、德国式、法比试。这几种的持弓方法由于派别不同,持弓的姿势也有所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也是各有不同的。例如:俄罗斯式持弓法,由于持弓较深,所以其发音比较饱满厚实,声音较大。而德国式持弓法,由于是一种古老的持弓方法,且其发音音量较小,所以至今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用了。法比式持弓法,持弓较浅,传递力量主要靠食指,其发音一般比较灵巧且清晰,所以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持弓方式。
法比式持弓的基本姿势是,右手拇指自然弯曲,放在弓杆与马尾箱间的犄角上。其特点是拇指不要抠在犄角上边,不必过深,只要指尖触弓即可,中指与拇指相对,指头稍微弯曲放在马尾箱的金属圈部。食指与中指分开一些,无名指挨着中指放在弓杆上,小指摆在花扣接近弓柄,整个手指都往弓尖的方向倾斜一点。其实在这个基本姿势上,右手每个手指都是可以放松的去抓弓、运用、并走弓。
持弓姿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基本的、适中的状态。实际上,它在演奏中,由运弓发力的需要,抓弓手型会略有变化。在一个下弓(从弓根到弓尖)或一个上弓(从弓尖到弓根)的运弓过程中,持弓的手指抓弓状态会因为运弓中的发力而不断变化。
三、训练对音乐的预先感觉
干净、圆润、松弛、饱满的发音,永远是我们大提琴演奏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发音的练习同其他的练习一样至关重要。只有单独认真地训练发音,才能够使自己对表达不同程度的每个音加以正确的控制,并且能专注地分析发音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1)训练对音乐的预先感觉。唐代的张彦远就曾经讲过:“旨在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作画,构思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演奏也一样,我们要发出音乐内容中所要求的一种声音,那么我们头脑中必须事先想象出这种声音的实质,这就是内心听觉。由我们的大脑指挥筋骨、肌肉等机能作出反应,探索、追求这种声音。一旦声音发出,即由我们的听觉加以严格的监听。如果声音还不完全合乎要求,那么就应对肌肉等机体的机能再作调整,直到发出使我们满意的、符合音乐要求的声音。
(2)对音乐的预先感觉的延续。每个音在未出来之前,演奏者就应有所准备,做到有条不紊。这样就为后续音安排了充足的调整时间,免得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长期注意培养对音乐的预先感觉习惯,并且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能使心中的歌唱性加强,节奏也就很自然地随着音乐而流动,而不会出现抢拍子和拖拍子的现象了。当他们还没有奏响第一个音符时,就已有了一个良好美妙的音响萦绕在脑海中,手就随着这个音响的带领去寻找表达这个音响的方法。一旦声音发出,立即由内心听觉加以严格的监听,如果声音符合要求,那大脑就指挥左右手继续演奏。如果声音不符合要求,那大脑就指挥右手的运弓以及左右手的配合再做调整,直到发出满意的声音,通过这样一个反馈过程,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发音。
综上所述,大提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的感知,在不断提升学习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演奏方法和手段,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扬长避短,努力提升自己对大提琴练习的兴趣,切实提高演奏效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