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络环境下的流行语特征探析
2016-05-30李未柠
李未柠
提 要 网络流行语反映网络新现象、新思想,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网民心态和观念变化的直观映射,是语言新陈代谢的客观表现。单就语言变迁而言,“适者生存”是网络流行语变迁的不二法则。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民群体构成的变化,尤其是随青少年网民群体的壮大而影响力日盛的“二次元”文化,都在影响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剖析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使用群体、使用环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
关键词 流行语;二次元;弹幕;鬼畜;网络直播
Abstract Internet catchwords become an important new phenomenon reflecting Internet users attitudin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renov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rising Internet culture result in remarkable changes of Chin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inese Internet catchwords that appeared between 2015 and 2016 to describe their new features as well as possible new rules for usag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1) many Internet catchwords are originated from commonly used words and sometimes the Internet users manipulate the form of the words and give them new meanings; (2) Internet users become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rapid spread of Internet catchwords; (3) most Internet catchwords are used by the mass media and state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4) new Internet environments are crucial for the creation, circul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and the usage rules of Internet catchwords can be important for scholarly research as well as for policy makers i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n the domains of language planning, information safety and beyond.
Key words catchwords; two dimensional culture; danmaku; kichiku; live webcas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展和流量资费的下降,各种新应用新平台,如微博、微信、网络电台、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等,相继涌现并成为受网民追捧的“潮品”。同时,网络“亚文化”现象影响力扩散,部分早前为小众所认可的表现形式、工具平台等进入大众视野,为语言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使用情境。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新闻、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贴吧等网络平台,讨论网络流行语在生成方式、使用主体、传播范围、社会接受程度以及语用环境等方面呈现的新特征。
一、流行语的语言文化特性
(一)半数流行语源于旧词新用
在网络环境下,流行语的“萌芽—形成—传播”轨迹较为清晰。全面梳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所流行的102个网络词语,结合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流行语,其生成方式可分为五种情况:
1.旧词新组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某些词语于特定语境形成新含义或新的感情色彩,其特有的韵味和内涵触动广大网民。该类流行语占比达51.96%,其特征是普遍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多为网民互相调笑、互侃的“口头禅”,凸显网络社会氛围的轻松,如被称为“史上最有情怀辞职信”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形容自身负面情绪的“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表达对对方某一特征、言行等的调侃、无奈、反感的“做人不能太×××”,调侃某事令人无法理解、惊奇的“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
2.仿造
参考已有语言单位的结构而形成的相类似的词,其特点是可进行类比分析。本类流行语占比达22.55%,典型的例子是仿照“歌星”“影星”等而创造出“毯星”一词,讽刺没有参赛参展作品而出席电影节的明星;模仿“价值”“数值”等而创造出“颜值”一词,量化形容外表或姿态;类比“APEC蓝”等而形成的“阅兵蓝”“G20蓝”等。
3.简缩
将较长的语段进行概括,具有形式简短、语义凝练的特点。该类流行语占比达12.75%,契合快速交流、简便表达的需求,尤其是在弹幕、直播环境下,表达出网民情绪的瞬间释放。如“城会玩、然并卵、没但玩、睡起嗨”等“三字经”成系列刷屏,显现草根网民的创新能力。
4.谐音
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该类流行语数量较少,如借“武媚娘”创造出“捂媚娘”,以调侃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复播后女性角色被减去脖子以下镜头;谐音“溜”而由游戏圈热传的“666”①。
5.外来语
该类流行语占比8.82%,主要来自英语、日语和韩语,这表明对中国年轻网民产生影响的外国文化主要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如意译自英文“Maker”的流行语“创客”。其中,源于日语的二次元②用语的传播尤其明显。再如“脑洞”“槽值”“怪我咯”等均受到日本动漫游戏的影响而产生。
(二)流行语受“二次元”文化浸淫
2015年以来,与娱乐话题相关的流行语占比达七成,网民多是因好玩、跟风而使用,既无具体诉求也没实际目的,以无厘头、无恶意等为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一定程度上促使媒体更易于接受,活跃了舆论氛围。其中,二次元文化对流行语的影响尤为明显。
近年来,二次元文化日渐强势,鬼畜视频③、同人作品④、cosplay(角色扮演)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与传统审美心理、认知习惯等形成鲜明对比,甚而影响包括网络视频在内的网络文化载体。
“666”“一万点伤害”“Duang”“加特效”“我兔”“脑洞”“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洪荒之力”“MDZZ”⑤等流行语源出于游戏、动漫、鬼畜视频等“二次元”作品,一定程度上构成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标记”,成为圈群互认、自我标榜的“暗号”。同时,“社会主义体”“这很清真”“你咋不上天呢”等均借助于“二次元”受众所喜好的形式传播。
二、流行语的表达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图像正在成为重要的表达手段,“读图时代”背景下,流行语借助于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呈现。
(一)颜文字、表情符号等图像手段已成流行语重要形式
当前,文字、语音、表情等是公众网络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使用效果来看,网络虚拟环境下,网络表情符号补足语音文字所难以传递的隐蔽感情,能够表达出对话双方言外之意,传递文字所难以形容的情感,或者掩盖不愿表露的态度,其广泛应用提升了网络虚拟空间的交流效果。
1.“颜文字”
网民在交流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基于二次元文化传播的“颜文字”。颜文字多为文字和字符的组合,类似象形文字,具有形式表意特征。网民通过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颜文字,能够形象到位地表达多种情感和动作。
目前电脑输入法和手机输入法一般都支持颜文字联想功能,例如,安装搜狗拼音输入法后输入“哈哈哈”,待选词频框中即会出现“O(∩_∩)O哈哈哈~”。这一方面使网民在即时通信中能够快速回复他人,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颜文字的传播。颜文字的使用者一般具备年轻、经常上网等特点,他们在使用颜文字作为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对使用者群体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相通的语言环境构筑起圈群识别的“隐形边界”。
2.图片表情
《牛津词典》每年都会挑选出一个最能反映当下文化、精神的英语词,作为年度词。2015年,一边大笑一边流眼泪的表情符号“”当选为2015年《牛津词典》的年度词,网民称其为“笑cry”。有评论认为,“这是表情对词汇的最强逆袭”(韩继功 2015)。这种全人类都不存在识别困难的共通语言将继续大行其道。
网络表情符号演变历程(图2),大致有五个阶段:从符号到图片、从静态到动态、从网络平台运营机构发布到网民自定义、从单一图片到图文结合,从花哨炫酷的PPT风格到简单明快的漫画风格。
(二)表情“斗图”⑥推动流行语“即时图像化”
各种图片类应用的普及推动大量表情图片产生,再加上公众审美简约趋势,表情包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网民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形式。此类表达方式最初来源于QQ,网民群聊发送搞趣图片以相互娱乐,在“图片”竞技中获得成就感。“斗图”进一步提升了流行语的趣味性、娱乐性。“这很清真”“都是套路”等表情包(表1)和“撩妹”“雨露均沾”等图片见诸网络社交平台。在“帝吧出征”等事件中,这一形式体现得尤为明显。大陆网民将嘲讽表情、美食美景图片等,配以“Made in China”“一国两智”等,在两岸“斗图”中获得绝对优势。
“表情包”文化发展至今,网民已不再满足于对现有表情包的重复运用,而是随时随地从现实取材,创造紧跟热点话题、时效性强的新作品,流行语“即时图片化”趋势萌发。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国游泳队队员傅园慧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接受采访时的魔性表情配上“洪荒之力”的发言,傅园慧迅速登上微博话题热搜,其微博粉丝量一天之间上涨百万。网民据此制作系列表情包,并将傅园慧称之为“行走的表情包”(图3)。
另外,2015年以来,部分流行语由图片引发,“猴赛雷”源于春晚吉祥物“康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MDZZ”均源于漫画,调侃、吐槽、认同等语用色彩随语境变换。这让缺乏相同价值认知和背景经历的人难以精确把握对方在某一语境下使用该流行语想要表达的确切含义。
三、流行语的使用主体
网络流行语具有平民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征(谢娜娜 2016),一经传播便迅速进入公众语言体系,成为汉语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分析2015年以来流行语扩散传播过程,“二次元”网民首发、段子手助推、权威媒体扩散等趋势较为明显。
(一)90后是“二次元”流行语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力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6年6月,在中国网民的年龄构成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10—19岁网民占比达20.1%。这表明,90后已成为在互联网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网民群体。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触网年龄较早,被冠以 “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生代”等标签。
以“二次元”为代表的90后网生代文化圈成为流行语的高产地,他们对漫画、游戏等作品中的常用语进行语义延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如“空降成功”,指为跳过片头曲或无聊片段,而点击进度条某个位置,以直接到达想看的位置,跳过了就是成功,反之就称“空降失败”;“前方高能”,指提示剧情将出现突变,请观者做好心理准备,在实际运用中还出现变体,如“前方高能预警,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这不是演习”等;“存活确认”,指经典视频中常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出现“日期+打卡”“日期+存活确认”字样,“打卡”表示深爱某个视频以至于隔段时间要重温一次,就像规律地上班打卡。流行语使年轻人在实现便捷分享和交流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群体身份的认同和自有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段子手借势营销助推流行语升温
“duang”“捂媚娘”“然并卵”“上交给国家”“何以体”“苍白体”等词语的热传均离不开网络“搞笑”段子助力,段子手恶搞内容及网络营销文案则是“搞笑”段子的主要来源。
段子手分布在内容生产的诸多领域,以明星、八卦、趣闻、萌宠等娱乐内容为主,@天才小熊猫、@谷大白话、@留几手、@回忆专用小马甲等人是其中的知名代表。作为活跃网络氛围的重要力量,段子手在推升流行语影响力的同时,客观上也是在为流行语的语义内涵、使用方式等提供范例。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热播后,段子手用“何以体”掀起网络造句,考试版、买红薯版、城市版、追星版等刷屏,微博话题#何以体#阅读量达2.7亿。
同时,部分营销活动也乐于利用段子、创造段子,形成营销活动“用流行语”“造流行语”的阶梯式演进。如某手机品牌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再美的文字赞美这部手机都是苍白的”,近乎全版空白引瞩目,“苍白体”恶搞成一时潮流。“唠嗑体”首现于电影《港囧》新闻发布会,标题冗长,口语化色彩浓,一改新闻发布会严肃形式,增强营销话题性,带动网民自发传播,成为流行语。
(三)权威机构成为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参与者
媒体报道、政府公文等的遣词造句为汉语使用树立典范,2015年以来,部分权威话语用词引网民热捧,如“有权不可任性”亲民化表达博网民关注;“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民生”等造句彰显国家战略同普通大众的联系,助推“互联网+”人气上升。据艾利艾智库(IRI)统计,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间,高达九成的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被传统媒体、政府单位等采用,显现“江湖”与“庙堂”、“官”与“民”在话语风格上趋向靠拢,网络语言“身份”界线模糊化。权威机构巧借流行语吸引舆论注意力,如明星李晨微博公布恋情,以“我们”释义图片,联合国官方微博@联合国发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夫人的合影也配文“我们”;“朝阳群众”因屡次为警方提供准确犯罪线索火爆网络,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同“朝阳群众”的合影漫画等等。
同时,作为语言规范应用的典型代表,传统媒体“巧用正面、批评负面”有力推动正面流行语的传播,延长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舆论场的“混响时间”。一方面,媒体客观报道流行语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梳理其生成根源、传播情况等,有利于流行语传播与扩散,如《信息时报》文章《如何对单身汪造成10000点伤害值?》、人民网文章《影版“何以笙箫默”数“星星”那些“何以体”还记得么》、央视采访快看世界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安妮时,陈安妮称“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另一方面,部分流行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问题成为媒体批评的对象,如中央电视台、《新京报》《人民法院报》、荆楚网、《广州日报》等媒体均刊文点评“春节霾”“证明你妈是你妈”“捂媚娘”“直男癌”“路怒症”等回应网民关切,成为传统媒体“接地气”的典范。
四、流行语的语用环境
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相继兴起,拓宽了公众表情达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网络社会的疆域不断扩展,与现实社会的重叠度加深,进而重构现实社会,语言亦在其列。2015年以来,一系列新技术新平台推动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弹幕、直播等允许网民即时评论,实时互动促流行语“狂欢”,鬼畜视频非线性剪辑突出搞笑语句,为流行语传播扩散提供了新语境。
(一)弹幕
“弹幕”最早源于日本二次元动画网站Niconico,网站用户可在视频任意时间点、播放屏幕的任意位置留下评论,并自定义文字大小、颜色、显示位置,这些评论可实时出现在视频画面上,从右至左飞过画面,也可通过设置停留在固定位置。由于这种视频评论形式类似飞行射击游戏中出现的大量子弹,因此被称为“弹幕”。弹幕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提供了一种模拟多人聚集在一起吐槽、讨论同一个画面的交流方式。
弹幕功能被广泛接受后形成了特定的弹幕文化,弹幕文化根植于吐槽、鬼畜、恶搞、空耳⑦等,形成对主流文化和权威话语的解构。爱好动漫、小说、游戏等二次元内容的年轻网民,通过弹幕分享观感、寻找同类,进而创造了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体系,如“空降”“前方高能”“火钳刘明”“完结打卡”等。
1.流行语弹幕刷屏,视觉冲击强
弹幕的发布时间与显示时间相互独立,用户对特定画面或弹幕做出反应,同时带动其他用户参与时,能产生局部的、狂欢式的密集信息流,出现画面几乎被弹幕覆盖的视觉冲击,并形成该时间段内有多人同时在线观看的虚拟情境,造成实时舆论压力。2016年1月8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直播“快播案”庭审,引发网民热烈关注和议论,在线人数最高峰值达到11万人,关注度和互动人数远超新闻门户网站专题直播和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微博直播。弹幕内容从辩控双方交锋内容到法警的颜值、动作、表情,直播画面多次被弹幕覆盖,“666”(玩得溜,干得漂亮)、“233”(大笑)等流行语高频出现。
2.网络弹幕具有较强时效性,流行语释放碎片化情绪
弹幕能够造成多人同时在线观看的虚拟效果,因而视频等传播内容中的亮点桥段、高潮剧情所带来的共情效果,都能成倍地增加和膨胀,引起用户感性狂欢,呈现一种你追我赶、活泼生动的局面。这也促使弹幕用户在发布评论时,倾向于表达碎片化的感性观点,而非理性分析和客观观点。例如,弹幕用户会刷屏“23333”“hhhhhh”“哈哈哈哈”,表示对传播内容中笑点的认同和共鸣;使用“狗带”“城会玩”等,表达对视频内容的调侃、惊讶等。
(二)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指网民通过网络系统收看、参与正在进行的实况现场。目前市面上的直播平台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秀场直播,通常以职业主播聊天、才艺表演等内容为主,并伴以与受众的密切互动;二是游戏直播,以游戏赛事的直播为主;三是泛娱乐直播,这类直播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对所有可直播的领域,如演唱会、户外、日常生活等内容进行直播;四是其他垂直类直播,即围绕某一特定领域,如财经、教育、消费等内容进行直播。而百度、腾讯、爱奇艺等老牌视频类平台更倾向打造综合平台,直播的内容更为宽泛。
从用户群体来看,据2016年1月至5月间的百度指数,男性用户比例远高于女性,男女比例分别为64%和36%;80、90后男性是网络直播平台的主体用户,关注网络直播的用户超过七成集中在20至39岁之间。这就为流行语在直播中的运用创造了用户基础。
1.网红与粉丝的交流互动示范流行语应用
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商业模式,成为网络直播平台争夺流量的一个关键点。网络直播平台邀请明星或者网红入驻,除了带来直接的流量之外,网红或者明星还带来了自己的粉丝,为平台带来新的用户。网民通过评论、赠送礼物、打赏等功能与主播交流。部分直播平台融合了弹幕网站的优势,开通弹幕功能,这进一步加深了平台交互性特征,流行语夹杂其间。运动员傅园慧做客映客直播,直播观看人数过千万。在直播过程中,“洪荒之力”等流行语见诸相关片段。
2.部分圈群语词借助直播走俏而大范围流行
直播搭建起主播与粉丝交流的虚拟环境,二者相似的话语体系、兴趣点等是直播顺利进行的保证。作为圈群标志的常用词语,也可借助于直播这一“跳板”实现大范围传播。例如流行语“666” 由视频直播网站“YY直播”的LOL主播“爱萝莉”传出后,逐渐在其他直播平台流行。另外,亦有部分流行语直接来源于直播过程,如游戏“英雄联盟”春季赛时,皇族战队不敌对手,游戏解说员认为成员不再失误就还有机会,镜头恰好转至皇族战队成员,该成员当时的表情引发“怪我咯”的调侃。
(三)视频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移动设备拍摄短视频已成潮流,视频制作也日益大众化。流行语借助视频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分析发现:
1.近两成流行语源发于网络视频
2015年,网络视频已成流行语生成重要源头之一,占比达18.1%,包括“duang、然并卵、上交国、关键要长得好、混黑社会十八年”等流行语均源自热门视频。视频囊括图文声像多种媒体手段,且内容轻松、娱乐性强,为流行语使用提供良好示范。除网络视频外,传统影视剧在网上引发热议的过程中也产生一批流行语,如“大白”“何以体”等含义正面语句受到追捧,而部分影视剧的不当内容也引发网民批评吐槽,如“裤裆藏雷”“马震”等,整体上这类流行语展现出轻松休闲、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氛围。
2.小团队专业化制作推动流行语传播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视频制作门槛不断降低,一些小团队亦可制作出高品质、专业化的视频节目,在社交媒体上快速走红,有效提升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以“捂媚娘”为例,创意配音团队“淮秀帮”制作恶搞视频《大头娘娘和小头皇帝》,截取影视剧片段,模仿演员声音,重新配音编排,在秒拍发布后播放量超1亿,含视频链接的微博单条最高转发量达31万。
3.鬼畜视频等视频形式高频重复关键词语助流行语传播
鬼畜视频通过重新编辑已有素材,令部分片段高频重复,达到搞笑娱乐效果。视频剪辑者有意高度重复流行语,带来极强的洗脑效果,同时视频与音频的错位也产生强烈的喜感。2015年以来,鬼畜视频、漫画拼接视频等在推动流行语传播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如2015年2月20日,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哔哩哔哩用户“绯色toy”发布“鬼畜”视频“【成龙】我的洗发液”,播放量达680万,随后传至其他平台,快速推动“Duang”的走红。
五、结 语
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应用曾引发学界争论,学者多从使用情景(于根元 2003)、工具(郑远汉 2002;刘世生、朱瑞清 2006)等角度对其定义。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语言的研究更加深入,网络语言的价值获得认可(施春宏 2010)。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基于语料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循着流行语是汉语发展的表现这一思路,半数流行语源于旧有词汇,直观表明汉语的强大生命力,旧词语义的变化也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材料。而表情包等等表现形式的具象化表意方式与汉字表意属性相合,成为弥补虚拟环境下副语言信息缺失的重要手段。
新网络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更新迭代速度快,成为网络社会中一类重要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动向、网民心理的“一面镜子”,也折射出求简、求趣、求新求变、从众模仿、调侃戏谑、追求自由与宣泄等方面的心理诉求(季安峰 2009),为由流行语“考古探查”(米歇尔·福柯 2001)当下社会文化走向提供可能。
可以说,流行语满足了公众虚拟环境下表达交流的需要,而且具备语言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在移动互联重构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恰当引导网络流行语正向发展、平抑其不良萌芽,关系到汉语的发展,关乎社会文化风向。由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流行语呈现出意义分散、灵活善变、基础广泛、自由选择余量大、传播力强等特点,不宜采取法律、政策等强制性措施“一刀切”处理,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正向引导其传播、发展。
注 释
① 原为网络游戏口头语,“溜”的谐音,称赞某人技艺优秀或事情办得妥当,也可用于调侃他人出丑。
② “二维”的日语说法,泛指小说、影视剧、动漫等作品塑造的虚拟世界。
③ 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高频率重复画面(或声音),达到节奏与音画同步率高的效果,多见于AcFun和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
④ 同人作品即某一作品爱好者在尊重原作品人物设定的情况下而创作的衍生作品。
⑤ MDZZ即“妈的智障”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⑥ 来源于QQ,网民群聊发送搞趣图片以相互娱乐。
⑦ “空耳”取自日语词汇“そらみみ”,指故意将视频、音频中原语言的发音,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直白地表述出来,使其具有与原本不同的含义,以达到恶搞或双关的目的。
参考文献
韩继功 2015 《“笑哭了”表情最强逆袭当选》,《鲁南商报·新周报》(A6版),11月21日。
季安峰 2009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世生、朱瑞清 2006 《文体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米歇尔·福柯 2001 《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施春宏 2010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谢娜娜 2016 《2015 年十大流行语的特征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于根元主编 2003 《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远汉 2002 《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
责任编辑:刘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