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探讨
2016-05-30罗新华安仲文
罗新华 安仲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审视高职院校现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文章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06-0183-0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有针对性地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发挥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的同时,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探讨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体制的一些做法,以期对其他院校有所裨益。
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以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责权利关系没有充分理顺;二是系部较注重自身的利益与发展,资源重复建设,师资及教学设施不利于共享;三是不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包括新专业的论证、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四是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不够紧密、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育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提升,改革势在必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起步较晚,在学院内部的二级管理上,大多借鉴普通本科高校的二级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操作,对适用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特别是沿海欠发达地区,其研究水平更是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省市,且管理体制行政化严重。
2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体制的对策建议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通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带动全局发展,通过突破关键节点带动整体建设,构建与学院发展定位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紧紧围绕紧贴行业、服务行业这个抓手,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向融“政行校企”为一体的职教集团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形成以系为主体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的矩阵式网状的教学组织结构,从而优化开放的、以激励与约束功能为主的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努力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院各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1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2011年,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定了发展理事会章程及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利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平台、桥梁和纽带作用,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发展,探索建立学院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指导教学、实习和实训等工作。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各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本系部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定向培养、“校中厂”合作模式、联合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和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
2.2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推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院系二級管理体制改革,学院先后于2009年和2014年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探索实施基于发展理念的“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事权下放为主旨的垂直领导与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事权下放”,就是通过设置院级和系级二个管理层级,实现领导权与管理权适度分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下放。改革决定管理质量,学院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教学改革,模式优先”的工作思路,精心设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方案,针对多址办学、设置专业多、师生数量大的现状,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扁平化,以期提升管理效能;采取联邦制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分权分责;推行分布式管理方式,以期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通过控制“管理信息流”进行流程化与信息化,以期提升管理水平。经过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体系从高型走向扁平,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跨度扩大,信息处理基层化,管理流程简单化,强化了院系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将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组织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二是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从刚性转向柔性化,从等级分明、高度集权、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有机结构模式,形成矩阵式网状结构。三是管理重心合理下移,系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在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院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决策执行机构、教学工作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系是教学管理的实体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淡化了行政管理色彩,行政管理层的职能从过去偏重管理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并举,从关注管理效能转向关注师生发展质量,其工作职责更新为服务、统筹、协调和考评,突出服务意识、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有效地提升了科学管理水平。
2.3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全面实施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
着眼于实现教学资源统筹管理、资源共享,避免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学院出台《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由教务处负责牵头整合、拓宽并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三层融合”,加强与企业在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课程安排、能力考核、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把课堂转向企业、转向实践、转为多样。以提高教学资源管理水平为愿景,追求智能管理,搭建功能适用、应用集中、资源共享、服务完善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利用云技术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建设全院性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教学素材库、教学案例库、课件库、教学专题库等,开发网络课程与立体化教材,以信息化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
2.4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动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3〕6号)精神,学院结合实际,重点建设一批与广西城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匹配度高、在国内或区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围绕这些优势、特色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制度,优化专业结构。从提高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度出发,牢牢把握专业的规划和建设方向,建立专业建设扶持制度,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特色专业。立足“需”,主动适应“十三五”期间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要求,满足广西城乡事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特”,专业布局凸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彰显建设类高校办学特色;培育“优”,遴选优势、特色、急需专业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内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形成若干个新的专业增长点,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优良的专业发展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专业大类招生,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提升专业品质为建设重点,完善专业管理制度,适时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引导、支持其他专业正常发展,整体推进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指导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多样化”的指导思想,从行业就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入手,进一步整合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加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比例,压缩教学内容雷同的课程,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大学生选课自由度。在课程建设上,重点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加大扶持奖励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积极创建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形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
2.5 完善教学质量体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1],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4]。学院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供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学校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主要实施内部自我监控。内部自我监控着重抓好教学督导监控和教学信息监控,院级监控代表一级学校层面,学校层面成立督导办,聘请资深教授担任专职教学督导员,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督导员,全面指导、监控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改进建议;系部监控代表二级层面,系层面成立二级教学督导组,分专业聘请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專业教师担任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教学团队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纪律等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和监控,教学督导覆盖到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位教师,做到督导监控无盲区。
学院每年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学管理的质量、对学校的办学等全方位的评价,及时更新评价观念,转换评价视角,开阔评价视野,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力求体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系统化和人性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特别重视评价结果反馈。
2.6 砥砺教师成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应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建构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学院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战略首位,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建立有利于教学名师涌现的机制,造就教学名师,推进老中青相结合,发挥教学名师传、帮、带的作用;立足骨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暂行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3],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助专业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送骨干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派出骨干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有重点地支持部分突出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加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和支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建立与校企合作企业“互培互育、互通共用、互利共管”的机制,共同建设与管理教学队伍,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
3 结语
高职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推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一门综合艺术,贯穿高职教育的各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需要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暂时的困难,需要坚持把加强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抓住机遇,开拓前进,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谭永平.论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队伍素质[J].教育与职业,2012(27).
[2]罗新华.试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
[3]牛江华.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问题的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5):29-33.
[4]罗明喜.高职院校教学二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07(3).
[责任编辑:高海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二级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桂教科学〔2013〕13号,编号:2013C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新华,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安仲文,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