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白茶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016-05-30杨天友李刚凤罗静李建新熊冬华霍蓓
杨天友 李刚凤 罗静 李建新 熊冬华 霍蓓
摘要:【目的】分析梵净山白茶营养成分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为梵净山白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检测标准测定梵净山白茶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矿物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茶类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氨基酸评分法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梵净山白茶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Vc)含量为19.32±0.01 mg/100 g,蛋白质含量为27.82±0.07 g/100 g,氨基酸总量为25.322 g/100 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0.446 g/100 g,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179 g/100 g;重金属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结论】梵净山白茶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可作为优质营养保健茶开发利用。
关键词: 白茶;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评价;梵净山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6)06-1009-05
0 引言
【研究意义】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省福鼎、松溪及建阳等地,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袁弟顺,2006;袁弟顺和郑金贵,2007)。白茶含有多种营养及保健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辐射(池玉洲,2007)、抗突变和抗癌(王刚和赵欣,2009)、抗氧化、护肝(林秀菁,2009;袁弟顺等,2009;阮少江等,2015)及免疫调节(夏道宗等,2013)等功效。梵净山白茶是贵州“梵净山茶”系列品牌中的一种,具有种植海拔高、无污染、色质白及口感好等特点,但目前针对其营养功效的研究较少。因此,分析和评价梵净山白茶的营养成分,对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周逸卉和张海洋(2008)阐述了安吉白茶的营养成分、返白机理和繁殖技术,进而揭示了安吉白茶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罗正刚等(2010)开展了安吉白茶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吉白茶的茶多糖含量为4.00%,还原糖含量为2.15%,茶多酚含量为22.30%,茶黄素含量为0.34%,茶红素含量为1.27%,茶褐素含量为14.70%,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30%,咖啡因含量为0.90%。邵济波等(2012)分析了四川引种安吉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与原产地相当,氨基酸含量高于原产地,儿茶素含量较原产地低;四川引种的安吉白茶能保持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低的优良特性,为其优良制茶品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杨皓彬等(2014)研究发现,白茶中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切入点】至今,未见针对梵净山白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的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参照国家相关检测标准,测定梵净山白茶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矿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为梵净山白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梵净山白茶样品由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检测设备有: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美国Agilent公司),101-3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T6新世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Kjeltec 2100凯氏定氮仪(丹麦FOSS仪器有限公司),Sx2-5-12箱式电阻炉(上海东星建材试验设备有限公司),Zeenit 700P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德国耶拿公司),AFS-23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1. 2 试验方法
1. 2. 1 茶叶准备 将梵净山白茶经40 ℃热风干燥至恒重,用高速粉碎机磨粉,过80目筛,密闭保存备用。
1. 2. 2 测定项目及方法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水含量参照GB/T 5009.3-2010、粗灰分含量参照GB/T 5009.4- 2010、蛋白质含量参照GB/T 5009.5-2010、粗纤维含量参照GB/T 5009.10-2003、维生素C(Vc)含量参照GB/T 6195-1986、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参照GB/T 5009.7-2008进行测定。氨基酸含量参照JY/T 019-1996和GB/T 5009.124-2003进行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参照JY/T 019-1996和GB/T 5009.124-2003进行测定,其中样品的前处理与水解氨基酸稍有不同。矿质元素含量测定:Cu含量参照GB/T 5009.13-2003、Zn含量参照GB/T 5009.14-2003、Fe、Mg和Mn含量参照GB/T 5009.90- 2003、Ca含量参照GB/T 5009.92-2003、Se含量参照GB/T 5009.93-2010进行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As含量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GB/T 5009.11- 2003)、Cd含量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5009.15-2003)、Hg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GB/T 5009.17-2003)、Pb含量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5009.12-2010)进行测定。
1. 3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测定获得的梵净山白茶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矿质元素含量与文献报道的雀舌茶、安吉白茶、普洱熟茶及福鼎白茶等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对梵净山白茶进行營养价值评价。
AAS=样品氨基酸含量/(FAO/WHO评分模式中氨基酸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 1 梵净山白茶的一般营养成分
由表1可知,梵净山白茶的一般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7.82±0.07 g/100 g,高于雀舌茶叶和茶芽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04和10.96 g/100 g)(程桂广等,2010);粗纤维含量次之,为10.55±0.01 g/100 g;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低,分别为3.44±0.16和2.14±0.10 g/100 g,稍低于安吉白茶的4.00和2.20 g/100 g,但明显高于普洱熟茶的2.40和1.60 g/100 g(罗正刚等,2010)。可见,梵净山白茶营养价值较高,其中蛋白质含量极高,可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源。
2. 2 梵净山白茶的氨基酸组成、含量及评分
由表2可知,从梵净山白茶中共检测出17种水解氨基酸(即总氨基酸,TAA),总量为25.322 g/100 g,高于14种白茶的氨基酸总量(王春燕,2010)。以鲜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达4.241 g/100 g,占TAA含量的26.17%;7种必需氨基酸(EAA)分别为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甲硫氨酸(Met)、苯丙氨酸(Phe)、苏氨酸(Thr)和缬氨酸(Val),累计含量为10.446 g/100 g,占TAA含量的41.25%;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为70.35%,符合FAO/WHO模式推荐的EAA/TAA应在40.00%及EAA/NEAA应在60.00%以上的要求。可见,梵净山白茶为优质氨基酸源。对梵净山白茶EAA的评分结果(表3)表明,甲硫氨酸+半胱氨酸(Met+Cys)评分最低,仅0.40分,其次为Thr,为0.96分,其余氨基酸的评分均高于1.00分,说明梵净山白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Thr)。
2. 3 梵净山白茶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茶氨酸(The)具有鲜甜味和高鲜香味,精氨酸(Arg)为碱性氨基酸,二者在动物体内对脂肪和蛋白质有促增長等生理功能。由表4可知,从梵净山白茶中共检测出18种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179 g/100 g,低于安吉白茶(3.3 g/100 g)和福鼎白茶(3.196 g/100 g)(阮少江等,2015),但其中的精氨酸(Arg)含量高达0.713 g/100 g,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2.72%;茶氨酸(The)含量次之,为0.544 g/100 g,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4.97%。因此,梵净山白茶可作为动物体的补充精氨酸(Arg)源加以利用。
2. 4 梵净山白茶的矿物质营养成分分析
由表5可知,梵净山白茶含有丰富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均为人体必需的重要矿物质营养。其中,K含量最高,为8229.30 mg/kg,Na含量较低,为145.90 mg/kg,即梵净山白茶具有高钾低钠特性,有利于改善人体的K和Na平衡,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Mg含量为3345.44 mg/kg,Fe含量达231.02 mg/kg,Zn含量达49.50 mg/kg,均高于王继坤等(2011)测定的几种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上述矿物质元素含量;Se含量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090-2014中所规定的茶叶产品Se含量(0.2~4.0 mg/kg)。因此,梵净山白茶可作为人体补充上述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2. 5 梵净山白茶的卫生学指标
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梵净山白茶中未检测出As和Hg,检出的Pb含量为0.056 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中对Pb含量的最高限制值5.000 mg/kg;Cd含量为0.39 mg/kg,国家标准中未对茶叶中Cd含量进行强制限量。由此可知,梵净山白茶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卫生学指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白茶的一般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和Vc含量较高,其中Vc含量为19.23±0.01 mg/100 g,高于普洱茶的Vc含量(吴少雄等,2006),可能与白茶自然的制作工艺有关。
本研究中,梵净山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占TAA含量的26.17%,因此茶味鲜美;EAA含量占TAA含量的41.28%,EAA含量与NEAA含量的比为70.29%,符合FAO/WHO模式推荐的比率,表明梵净山白茶能为人体提供更丰富的EAA,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研究对梵净山白茶的EAA进行评分,结果表明,Met+Cys评分最低,为梵净山白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因此,若下一步要进行梵净山白茶产品开发,可根据蛋白质互补法将梵净山白茶与其他生物蛋白按一定比例配比,以开发出营养价值较全面的白茶相关功能产品。本研究中梵净山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179 g/100 g,略低于安吉白茶(罗正刚等,2010),但其中的游离精氨酸(Arg)含量为0.713 g/100 g,茶氨酸(The)含量为0.544 g/100 g,均高于安吉白茶(邵济波等,2012)。精氨酸(Arg)是一种碱性氨基酸,是组织蛋白中最丰富的氮载体,且在所有哺乳动物细胞中被发现,在动物体内具有对脂肪和蛋白质促生长、免疫调节、活性物质合成前体等生理生化功能。由此可知,梵净山白茶精氨酸(Arg)和茶氨酸(The)含量较高,具备进一步开发相关功能产品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白茶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Fe、Cu、Zn及Mg含量分别达231.02、29.26、49.50和3345.44 mg/kg;Se含量较高,达5.88 mg/kg,远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090-2014中所规定的茶叶产品Se含量(0.2~4.0 mg/kg)。由此可知,梵净山白茶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可作为富硒茶开发利用。
梵净山白茶中未检出重金属As和Hg,检出的Cd和Pb含量分别为0.39和0.056 mg/kg,均未超出有关国家标准对茶叶重金属含量的限量要求,结合高舸和陶锐(2001)的研究结果得出,梵净山白茶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4 结论
梵净山白茶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可作为优质营养保健茶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程桂广,刘会灵,王煜丹,顾承真,徐琳琳,曹建新. 2010. 雀舌茶营养成分分析[J]. 营养学报,32(2):201-202.
Cheng G G,Liu H L,Wang Y D,Gu C Z,Xu L L,Cao J X. 2010. Analysis on the 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leaves and buds of Vaccinium dunalianum[J]. Acta Nutrimenta Sinica,32(2):201-202.
池玉洲. 2007. 福建白茶的基本特性及其药理作用[J]. 福建茶叶,(2):46-47.
Chi Y Z. 2007.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ujian white tea[J]. Journal of Fujian Tea,(2):46-47.
高舸,陶锐. 2001. 茶叶中有害元素 As、Ba、Cd、Pb 的卫生学研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3(1):12-14.
Gao G,Tao R. 2001. Experiment studies on the hygienics of As、Ba、Cd、Pb in tea[J]. Chinese of Food Hygiene,13(1):12-14.
林秀菁. 2009. 研究白茶提取物的抗氧化及肝保护作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8(14):4.
Lin X J. 2009. The white tea extract antioxidant and liver prote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18(14):4.
羅正刚,姜东华,孟庆雄. 2010. 安吉白茶的生化特性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S2):232-235.
Luo Z G,Jiang D H,Meng Q X. 2010.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white tea from Anji[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32(S2):232-235.
阮少江,蔡彬新,周逢芳,林金科. 2015. 太子参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氧化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36(19):4-7.
Ruan S J,Cai B X,Zhou F F,Lin J K. 2015. Study on the main biochemical components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white tea with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J].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6(19):4-7.
邵济波,唐茜,周晓兰,韩楠,谢文钢. 2012. 四川引种安吉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33(16):179-184.
Shao J B,Tang Q,Zhou X L,Han N,Xie W G. 2012. Major biochemical components in introduced Anjibaicha tea in Sichuan[J]. Food Science,33(16):179-184.
王春燕. 2010. 白茶的风味及抗氧化性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Wang C Y. 2010. Researches on white teas flavor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D]. 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
王刚,赵欣. 2009. 两种白茶的抗突变和体外抗癌效果[J]. 食品科学,30(11):243-245.
Wang G,Zhao X. 2009. Comparative study on antimutagenic and in vitro anticancer activities between two kinds of white tea and green tea[J]. Food Science,30(11):243-245.
王继坤,陈娇,郑桂清. 2011. 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化学组分的差异性分析[J]. 北京农业,(18):135-137.
Wang J K,Chen J,Zheng G Q. 2011. Green tea,black tea,white tea and oolong tea,the differenc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J]. Beijing Agricultural,(18):135-137.
吴少雄,郭祀远,李琳,殷建忠. 2006. 普洱茶营养成分分析和营养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2(7):826.
Wu S X,Guo S Y,Li L,Yin J Z. 2006.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utritive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sinensis Kuntze Var assamica kitamura[J].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2(7):826.
夏道宗,张元君,倪达美,居梦婷. 2013. 安吉白茶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J]. 茶叶科学,33(1):40-44.
Xia D Z,Zhang Y J,Ni D M,Ju M T. 2013. Study on antitumor and immune regulation activities of of Anjibaicha polysaccharide[J]. Journal of Tea Science,33(1):40-44.
杨皓彬,杨娜,柏雪,欧阳秋芷,陆诗莹,蔡雪梅,王鸿飞. 2014. 白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14(12):24-31.
Yang H B,Yang N,Bai X,Ouyang Q Z,Lu S Y,Cai X M,Wang H F. 2014. Studies 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ea polyphenols from white tea[J].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4(12):24-31.
袁弟順. 2006. 中国白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Yuan D S. 2006. White Tea in China[M]. 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
袁弟顺,林丽明,杨志坚,岳文杰,郑金贵. 2009. 烘干温度对白茶护肝作用效果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31(1):16-18.
Yuan D S,Lin L M,Yang Z J,Yue W J,Zheng J G. 2009. Influence of drying temperature on the protect liver effect of white tea[J]. China Tea,31(1):16-18.
袁弟顺,郑金贵. 2007. 白茶的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2-4.
Yuan D S,Zheng J G. 2007.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hite tea[J]. Journal of Fujian Tea,(2):2-4.
周逸卉,张海洋. 2008. 安吉白茶营养成分与返白机理分析及繁殖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18):125-126.
Zhou Y H,Zhang H Y. 2008. Study on nutrients and returned to the white mechanism analysis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of Anjibaicha[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8):125-126.
(责任编辑 温国泉)